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根據《親子天下》的「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顯示,台灣孩子玩的內容太過貧乏,大多是在室內做靜態的玩,缺乏人際互動,專家認為,這樣的玩,對孩子的發展有害。  

玩有助於孩子人格成長與各種大能的培養,台灣的孩子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玩?都在玩些什麼?不會玩會造成哪些後遺症?親子天下雜誌特別針對國小五年級與國中二年級的師生,進行「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結果發現:孩子最常在家玩,最喜歡上網,「宅小孩」世代隱然成形 

就玩樂的時間來說,超過七成的學生覺得他們的休閒玩樂時間足夠。但是再仔細分析他們都在哪裡玩,有將近六成的學生最常在家裡玩。而且,休閒時最常做的活動,第一名是上網(五六.八%)、第二名是運動(五四.八%)、第三名是看電視或DVD(五四%)。總體來說,有將近六成的學生看電視或上網時間多於運動,其中,國中二年級學生比國小五年級更「宅」,超過七成的國中生,看電視和上網時間遠多於運動。 

根據《親子天下》的「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顯示,台灣孩子玩的內容太過貧乏,大多是在室內做靜態的玩,缺乏人際互動,專家認為,這樣的玩,對孩子的發展有害。 七成導師覺得學生人際關係嚴重,交友愈困難的孩子,愈不喜歡上學,讓人擔心的是,台灣大部分的孩子雖然在玩的時間上是足夠的,但玩的內容卻太過貧脊,大多是在室內做靜態的玩。上網、看電視,都是屬於比較被動接受資訊,缺乏人際互動的玩。這樣的玩,對於孩子各方面的幫助並不大,甚至有害。 

《親子天下》的調查也發現,超過七成的導師覺得學生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嚴重,顯示現在的孩子需要更多人際互動的學習。調查也發現,玩樂時間愈不足,交朋友愈有困難。而交朋友愈有困難的孩子,就愈不喜歡上學。校園玩樂空間、遊戲設施都不足,台灣的孩子喜歡窩在家裡玩,是否是因為缺乏好玩的環境?當許多國家投入大筆預算打造兒童、青少年的休閒空間與友善的校園時,台灣的校園,並沒有替孩子提供了一個友善的玩樂空間。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導師認為學校給學生的休閒活動空間不足。超過六成的導師認為學校提供的遊戲設施不足。學生的感受方面,有超過一半的國中生覺得學校遊戲空間不足。整體來看,不論是校園空間或整個社會,並沒有提供足夠的遊樂空間給孩子去玩,尤其是國中生的情況更為嚴重。學生覺得體育課時間不夠,休閒時間被填滿,導致學習動機低,至於孩子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體能活動?答案不是很肯定。 

根據導師的回答,有將近六成的學生每週體育課不超過兩小時。而有四成八的導師覺得體育課程時數不夠。學生感覺不足的現象更明顯,超過五成的學生覺得學校體育活動時間不足,其中國中生感覺體 
 

育課時間不夠的比率更高。整體來看,中小學生的體育課程時間稍嫌不足,尤其是對於需要發洩精力、紓解壓力的國中生,更需要用心安排體育課程,讓他們的身心得以健康的走過青春期。 

《親子天下》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台灣的孩子學習動機低,超過九成的導師覺得學生學習動機不強

學生更缺乏主動學習的機會,因為時間幾乎都被安排、塞滿了。超過六成的學生有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週一到週五平均每天待在安親班或補習班超過三小時。等於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都是被動的接受別人安排的學習活動。 

孩子喜歡有趣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如何才能提高學習動機?玩,是一個很肯定的答案。學生覺得好玩的課程最重要的前三名是:內容有趣(七一.三%)、有挑戰性(四六.四%)、可以到戶外去(四五%),學生最喜歡老師上課的方式前三名是:做遊戲(六三.一%)、進行戶外教學(五三%)、分組討論(三九.七%)。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7 康健雜誌 康健七月份網路專欄

  雖然在父母眼中,不管幾歲我們永遠是個孩子,但是,當自己身為父母師長時,我們會不會因為恐懼而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或者因為貪圖方便而阻礙了孩子自行摸索,從錯誤中成長的機會?

  小時候常聽父執輩談起,他們在十多歲就要外出工作分擔家計,媽媽也常說她們小學沒畢業就要揹著襁褓中的妹妹,一邊幫忙做農事或撿材燒飯。可是現在的孩子到了十多歲時,恐怕還不太會打理自己的書包,仍舊處在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嬰幼兒時期。

  是不是時代的因素將孩子的「成熟期」拉長了?想當年黃花七十二烈士在三月二十九日起義失敗時,每個人真的都是年輕得一糊塗!在那個時代,二十來歲就是社會的中堅,得承載許多的使命與責任。若是時間再往前推,當李世民逼著他老爸起義,由他南征北討打下史上輝煌的大唐江山時,他才十七歲;亞歷山大大帝二十歲當上皇帝,完成橫跨歐亞的帝國時不到二十九歲,拿破崙拿下第一個勝仗才26歲;在科學界,愛因斯坦二十多歲就發表完了所有改變整個宇宙觀的六篇論文,甚至在社會思想界,馬克思與恩格斯完成共產黨宣言,改變了數十億人類的生存,也還不到三十歲。

  反觀現代,二十多歲三十來歲也許還在學校裡接受教育,為了期中考及期末考的分數在煩憂著。 
因此,如何讓孩子懂得負責任,而且能夠突破想像中的限制,發揮潛能,或許是家長要重新思索的課題。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相信每個人都有潛能,也常常以「你有這個潛能」來鼓勵孩子,好像潛能是一種放在口袋裏的東西,你想用就可以拿出來用的東西。

孩子的潛能要透過練習來展現

事實上,潛能並不是存在人體內〈像是你學會辨識動植物,你會說英語法語等學得的能力〉,潛能是存在人與人或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就像地心引力,萬有引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一種關係〉,因此,正確來說,並不是我們在使用潛能,而是有外在的人或物或情境,將我們的潛能「呼喚」出來。

  因此,只有不斷的行動,不斷地與周遭情境互動,才可以呈現出我們所謂的「潛能」,潛能並不能關在房裏獨自一個人修鍊或增強的,潛能要在日常生活真實的努力中,才得以浮現。

  我們的孩子不見得有特別的天賦,但是,每個人一定有他喜歡作的事,有深藏於心中的小小夢想。著名舞蹈家瑪莎葛蘭姆曾說:「一個人應該成為他這個時代的傳奇。」傳奇不是大人物才有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寫下自己的傳奇,包括我們的孩子,只要心中有夢想,依尋著這個夢想前進,就能為這個世界增添一些光彩。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它發光。

                   文章摘自康健雜誌網頁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651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yakoDM04.jpg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二)【體適能課&小小正音口才家】第3期招生中

*名額不多請把握機會喔!!

★體適能課 (感覺統合訓練及親子律動)
*上課時間:12月1日每週二上午10:00~10:50
*上課地點:桃園親子同樂教室 中央街40號2樓
*招收對象:3歲至學齡前的孩子及父母一人。
*每堂課十位小朋友
*請自備孩子飲水及一套乾淨衣服。(不附點心)
*一期十堂課費用:1,800元(學費+場地費)
*歡迎試上(請先預約) 單堂課費用:250元/次

★小小正音口才家
藉由各類語文遊戲課程,ex:童謠,兒歌,顛倒歌,繞口令,古詩吟唱,繪本導讀,
看圖說故事,創作思考,遊戲扮演,分享最愛…等來幫助孩子在咬字發音上的正確度,上台表演的自信,膽量,台風,思考組織能力及人際溝通協調。
正音部份:藉由圖示啟發,字詞辨認及兒歌朗誦,讓孩子輕輕鬆鬆學會認讀21個聲母,16個韻母的能力。
*上課時間:12月1日上午11:10~12:00
*上課地點:桃園親子同樂教室 中央街40號2樓
*招收對象:3歲至4歲的孩子及父母一人。
*每堂課八位小朋友(不開放試上課)
*一期十堂課費用:1,800元(學費+場地費)
*教材費:300元

報名方式: 【體適能課&小小正音口才家】
http://www.babyhome.com.tw/bb/203818(留悄話報名喔!)
聯絡人:桃園親子同樂yuuyuu媽咪0919997227
1.MaMa&baby:
2.baby年齡:
3.電話: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學員優惠價:兩堂課3,500元(正音班教材費另收300元)
*詳細資料請點進去看喔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203818,cid137900775.htm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LEA MARKET

フリーマーケットへ 行こう!

12月oyako【桃園親子同樂】跳蚤市場
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可以挖得到喔!
一樓有日本的二手童裝,全新童裝,教具,玩具,中外文繪本等
還有美食區,寄賣區及兒童遊戲區。 二樓有十六個攤位。
歓迎全家一起來挖寶!

*入場免費,請自行携帯購物袋和零銭。

一.活動時間(*每月的最後一週的週末定期舉辦)
12月26日星期六
早上10:00 ~ 13:00 (風雨無阻,準時開放客人入場)

*每月的最後一週的週末定期舉辦桃園oyako跳蚤市場
*2010/02/06(六) *2010/03/27(六)*2010/04/24(六) *2010/05/29(六)

二.活動地點 :桃園市中央街40號
桃園親子同樂教室
桃園市中央街40號二樓

桃園oyako12月跳蚤市場攤位老闆攤位號及內容:

一樓攤位(美食區/寄賣區/兒童遊戲區/休息區)
A01 秀華媽媽:蛋塔,壽司達人
A02 香香媽咪:大人和小孩的二手東西
A03 寄賣區:玩具+教具+繪本+小孩用品
A04 寄賣區:日本童裝+大人(孕婦裝)+小孩二手衣
A05 兒童遊戲區:大姐姐和大哥哥幫忙照顧小朋友
A06 兒童遊戲區:大姐姐和大哥哥幫忙照顧小朋友

二樓攤位
B01 思媛媽咪:兒童用品+玩具+雜貨
B02 思婷媽咪:玩具+用品
B03 思婷媽咪:玩具+用品
B04 陶小姐:小孩用品+手工包
B05 魏琬怡小朋友:二手玩具+教具
B06 越蓉媽咪:二手童書+用品
B07 崔倩瑜:小朋友的東西
B08 崔倩瑜朋友:小朋友的東西
B09 小翊媽咪:小朋友日本美國童裝用品
B10 紋君媽咪:二手用品+可愛童裝
B11 瑞文媽咪:手工公仔+二手用品
B12 靜如媽咪:粉多ㄝ,哩哩摳摳的
B13 潔萍媽咪:二手衣物
B14 黃權玉:玩具+二手童裝
B15 秀麗媽咪:大人+小孩二手東西
B16 彥蓁媽咪:全新衣物、二手衣物、大量書籍與家用商品
B17 彥蓁媽咪:全新衣物、二手衣物、大量書籍與家用商品

*洽詢電話 :
oyako【桃園親子同樂】0919997227 溫小姐(攤位報名可)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 麥克阿姨講故事及親子互動遊戲
主辦:【桃園親子同樂】& 台灣麥克出版社
時間: 9/30(三)上午11:00~11:50
地點: 【桃園親子同樂】桃園市中央街40號2樓
人數: 15組親子
年紀: 不限

~期待麥克阿姨最後會發精美禮物喔~

報名方式: 麥克阿姨講故事
http://www.babyhome.com.tw/bb/203818
(留悄話報名喔!)
聯絡人:【桃園親子同樂】yuuyuu媽咪0919997227
1.MaMa&baby:
2.baby年齡:
3.電話: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引用自readinghere - 繪本私塾課程表

因應家長們想要進行親子共讀,或是在社區自組讀書會,但又不知如何下手的需求.

還是跟大家做個經驗分享吧!

因為有全職馬麻,也有上班族馬麻有需求,

所以開了兩個時間 (週五上午和週六下午),滿十人開課,一班也只有十個名額唷!

 

經歷:

誠品書店童書區門市

文山國小,西門國小,永順國小故事志工

文化局故事志工

長庚醫院志工團故事志工講師

媽媽咪呀故事團團長

童畫閣兒童讀書會帶領人

 

 

周五上午班

 

11/06繪本初相遇

11/13繪本的語言

11/20來一盤繪本沙拉

11/27繪本的欣賞—John Burningham

12/04繪本的欣賞—Pat Hutchins

12/11用心感覺—如何幫孩子挑選適合的書

 

時間:

週五早上十點半到十二點

對象:

對親子共讀有興趣,又不知從何開始的妳/你。

滿十人開課。

費用:1200/六堂課 (含場地費)

地點:桃園市中央街40號一樓

報名:請洽YuuYuu馬麻 http://kp6355.pixnet.net/blog

 

********************************************************************************************

週六下午班

 

11/07繪本初相遇

11/14繪本的語言

11/21來一盤繪本沙拉

11/28繪本的欣賞—John Burningham

12/05繪本的欣賞—Pat Hutchins

12/12用心感覺—如何幫孩子挑選適合的書

 

時間:

週六下午兩點到三點半

對象:

對親子共讀有興趣,又不知從何開始的妳/你。

滿十人開課。

費用:1200/六堂課 (含場地費)

地點:童畫閣 (桃園市博愛路55巷四號)

報名:請洽海倫 helenesu@hotmail.com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友伴關係的分齡發展概況表

年齡

重點說明

7個月~未滿1歲

Ÿ        通常對其他罔齡嬰孩互不理睬,偶爾產生好奇心,會嘗試看一看、摸一摸對方,但是彼此之間並沒有對等的回應。

1歲~末滿2歲

Ÿ        行為開始產生互動的意義,例如對其他幼兒笑、發聲音、試圖叫對方名字、或者拿玩具給對方、跟對方要玩具。

Ÿ        一方能引起另外一方的注意及回應。

2歲~末滿3歲

Ÿ        對與朋友互動的興趣明顯增強,開始會模仿玩伴的行為,也會嘗試加入別人的遊戲。

Ÿ        受限於語言能力的表達,加上自我中心的特性,會出現爭奪、打人或推人的行為。

3歲~末滿4歲

Ÿ        與玩伴之間更加親近,關心對方的感受,能初步共同分享與遊戲,但仍常有衝突發生。

Ÿ        對不同的遊戲或活動,可能選擇不同的朋友作伴。

4歲~末滿5歲

Ÿ        會積極地加入友伴的活動,常常把「朋友」這個字眼掛在口上。

Ÿ        開始對身邊的友伴產生認同感,常常帶東西與朋友分享,或是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也想耍。

Ÿ        喜歡玩合作性遊戲,也懂得邀請朋友玩:己可形成比較持久性的友誼。

5歲~末滿6歲

Ÿ        遊戲中出現更精密的組織與角色分工,能扮演各自的角色並互相合作。

Ÿ        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愉快,較易服從大孩子的話:也喜歡討好別人,以獲得肯定。

 

/陳幸伶

「遊戲」不僅是學齡前孩子每日學習與成長的重心,和其他孩子「一起遊戲」也是小小孩最主要的「社交活動」。但是,當小小孩與同齡的小朋友初次相遇時,想要兩個孩子相親相愛地一起玩卻並不容易。通常兩個小人兒若不是像「路人」般各玩各的,就是又哭又叫地上演一場「搶玩真大戰」,經常讓一旁的大人們感到不解。究竟,幼兒要幾歲才能玩在一起?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小小孩發展交友的能力呢?

從遊戲行為解讀小小社交家

研究幼兒遊戲行為著名的學者派頓(Mildred Parten),曾以幼兒社會化的角度歸納出幼兒遊戲的方式共有:「不參與」、「旁觀者」、「單獨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合作遊戲」等6種型式(見下表);前3項屬於「非社會性遊戲」,後3項較偏向「社會性遊戲」。

然而,孩子展現各類遊戲行為的時間並不是絕對的。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經常會綜合運用不同的遊

戲型態,所以會有重複交替的遊戲行為產生。爸媽可以觀察看看,你家孩子遊戲時,最常出現的是哪些行為,如果大多是「社會性遊戲」,這表示孩子已具備較多的社交能力。

一般來說,幼兒表現出來的遊戲方式通常會漸漸由「簡單」邁向「複雜」,由「單獨」走向「團體」,並由「自我中心」的遊戲發展至「與他人合作」的遊戲。這些遊戲行為主要隨著幼兒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概況,以及與其他幼兒互動經驗的多寡而改變。當幼兒與其他孩子的正向互動經驗愈多,「社會性遊戲」的能力通常也就相對愈高。

想培養3歲前幼兒的社交能力,爸媽真正的教養重點不會在於教會孩子複雜的「社交技巧」,而是要暸解孩子的發展特色,用適當的方法引導他參與遊戲,在生活中為孩子多製造與其他小朋友相遇的機會,孩子才能在與他人共處時,能自然而然地融入。

 

幼兒遊戲行為說明表

 

遊戲行為

出現年齡

說明

非社會性遊戲

不參與行為

2歲以下

幼兒並沒有參與遊戲,只是有時基於一時的興趣而去注意其他人的遊戲。

旁觀者行為

2歲~3歲半

幼兒會將大部分時間用來觀看其他幼兒的遊j戳,時常會跟鄰近的孩子說話或提供建議,但本身不參與遊戲。

單獨遊戲

2歲~3歲半

幼兒只獨自玩自己的玩具,他玩的玩具和鄰近幼兒所玩的玩具不罔,也和其他人所進行的活動毫無關係。

社會性遊戲

平行遊戲

2歲半~3歲半

幼兒會在一起玩相似的玩具,但主要仍舊是自己玩自己的,也不想去影響周遭其他幼兒的活動。他只是在其他孩子身遺玩,而不是一起玩。

聯合遊戲

3歲半~4歲半

這時期的幼兒會開始和其他人一起玩,但僅是共同遊!戳,彼此間的活動毫無組織與分工可言。

合作遊戲

4歲半以後

幼兒的遊戲型式開始有明顯的組織和分工出現:成員之間必須遵守團體規範,屬於為了達成團體目標而進行的遊戲類型。

 

為小小孩提供交朋友的機會

要讓小小孩認識新朋友,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帶孩子到住家附近的公園、遊樂場去玩或是參加親子課程;另外,最好能為孩子安排「固定友伴」的定期聚會活動,這對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到公園或遊戲場找玩伴

像公園或遊戲場這類吸引孩子的地方,不僅能讓幼兒盡情地跑跳、遊戲,更能讓你家的孩子和不同個性、年齡層的孩子有機會相遇。雖然隨機和短暫的玩伴,比較無法讓孩子建立長期的友伴關係,卻是孩子認識朋友很好的開始,除了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和其他孩子和平共處於同樣的空間,爸媽也可以透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狀況,了解他對陌生事物的反應,以及當孩子想跟其他小朋友玩時,能不能表達清楚。

參加親子課程交朋友

坊間有一些針對小小孩設計的親子課程,是替孩子找朋友的好地方。以信誼針對1.5-2歲、2-3歲幼兒所設的小太陽親子教室為例,親子除了透過有趣的遊戲學會互動技巧,特別設計的課程進行方式,更能擴展小小孩的人際關係。

比如以有趣的方式和同學打招呼的練習、讓孩子逐一成為目光焦點的特別點名方式、方便親子們進行觀察和互動的圈圈圈坐形式、及讓孩子用勾勾手或擊掌方式和小朋友說再見的道別儀式等,在老師的引導和爸媽的陪伴下,小小孩可以在一個溫暖而安全的環境中,觀察並與其他孩子練習互動,踏出交朋友的第一步。

通常,在連續十周的課程後,爸媽多能從中找到教養理念相近或投綠的親子,上完課後再相約互訪,延伸成為定期一起家庭出遊的好朋友。

為孩子安排定期的交友聚會

爸媽也可以和幾個住在附近且較熟悉的親朋好友,為孩子定期安排聚會,讓孩子可以和固定孩子定期相處、玩在一起。

聚會時,建議爸媽可依節慶或任意主題(生日、萬聖節或扮演動物),挪出家中的空間,規劃出靜態區與動態區。動態區可以準備一些玩具車、球、樂器等玩具,靜態區可以準備一些畫畫用的材料或間畫書,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自己玩、也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除了室內活動,親子團也可以趁著好天氣一起出遊,如此一來,相處在同一個空間裡的孩子,會透過觀察別的孩子怎麼玩或是開始想要表達一起玩,也能看見與學習不同孩子所展現的多樣能力,自然會慢慢地產生一些良性互動。

在遊戲中練習社交技巧

當孩子們在同一個空間內一起玩玩具時,自然就會應用到分享、輪流和排隊等社交技巧,如果在遊戲中還能搭配禮貌友善的語言、面帶微笑,就能讓孩子贏得更多友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爸媽可以如何協助孩子作社交練習吧:

教孩子學習社交語言

孩子一起遊戲時,其實是一連串的溝通歷程。而口語表達和肢體語言,則是讓人際關係開展的重要媒介。1~3 歲期間,正是孩子口語能力發展迅速的階段,爸媽若想為孩子儲備基本的社交能力,就須掌握孩子發展社會性語言的時機點。

爸媽平日如果能將「請」、「謝謝」、「對不起」等常用的禮貌話語和對應的態度在生活中實踐,並時時留意孩子的表達狀況,孩子會較容易學得;當孩子具備基本的禮貌性用語,它會成為孩子間的潤滑劑,讓互動過程更平和。

另外,建議你可以教孩子主動表達善意,嘗試跟小朋友說:「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並且提醒孩子說話時面帶微笑。通常,害羞的孩子會需要爸媽幫助孩子多練習;如果當下被拒絕了,記得要安慰孩子說:「哥哥現在很想自己玩,沒關係,我們先玩別的,待會再來問他。」以減低孩子的挫折感。

讓孩子學會輪流和等待

3歲以前的幼兒,仍在自我中心時期,看到想玩的東西,通常無法等待。因此,要讓孩子忍住想立刻玩的欲望,願意耐心看著別人先玩,並同理別人在玩時被打擾會感到難過的心情,這些社交技巧都必須透過爸媽從旁一再的提醒和持續的練習。

比如當初次見面的孩子一起玩溜滑梯時,爸媽可以站在滑梯口旁幫忙界定遊戲規則、維持秩序,告訴孩子們溜滑梯只有一個,所以要大家輪流才行;再請孩子們先排好隊,照順序一個一個溜下去。

由於23歲的孩子社交技巧還在初起步,玩時仍不免發生強佔或爭先恐後的狀況,爸媽千萬不要苛責孩子;而當孩子表現出願意與人分享或輪流、等待時,也別忘了讚美他,因為這表示他的社交能力正在慢慢地萌芽。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社交技巧的基礎之一,也是多數孩子的天性,但仍須依賴後天的鼓勵,來增強孩子願意展現同理心的動機。尤其,當孩子在遊戲時,難免會有一些身體的擦撞發生。

這時候,除了先讓孩子們練習互說「對不起」降低火藥味,如果孩子痛得哭了起來,爸媽也可以安慰他說:「你一定很痛,我幫你『惜惜』」然後適時提醒孩子:「被你撞到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很痛呢?我們也幫他『惜惜』吧」。透過這樣的經驗,孩子將慢慢學會同理別人的感受,社交能力也會更進一步。

共讀圖畫書,認識交朋友的美好

當爸媽要和小小孩溝通「好朋友」的概念、以及好朋友該如何相處時,圖畫書是另一個好幫手。透過圖畫書故事中的人物互動,將把基本的社交概念帶入孩子心中,讓小小孩對交朋友充滿期待與好感!快一起和孩子共讀以下的推薦書吧!

讀《我的朋友} ,和好朋友一起快樂學習

好朋友是什麼呢?誰可以做我的朋友呢?五味太郎透過充滿童趣和明亮色彩的圖像、配上朗朗上口的文字告訴小小孩:生活中的萬物都可以成為好朋友喔。

爸媽可讓家中的小小孩,隨著故事中小女孩的「好朋友學習之旅」,跟著小貓昧、小狗、馬兒、蝴蝶、螞蟻、書本、同學等,快樂地一起學習走、爬、跳、睡、聞花香、在大地上探險、學讀書和玩耍等,讓孩子知道,好朋友就是可以和孩子一起開心的玩、幫助他成長的好伙伴。另外,活潑輕快的重複短句,特別適合家中正在學習語言的2-3歲幼兒呢。

讀《吉利和古拉) ,和好朋友一起快樂分享和分工

好朋友之間,當然要「有福共享、有難同當」!而《吉利和古拉》就是一本很適合和孩子溝通這個概念,並在家中或聚會裡和一群孩子共讀的圖畫書。

你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看兩隻小田鼠如何同心協力,一塊兒傷腦筋、想點子努力把巨蛋扛回家、或是一塊兒搬工具到森林裡分工做超級蛋糕。孩子在故事中將會感覺到,和好朋友一起做事和分享的快樂。

當最後那鬆軟可口的金黃色蛋糕烤好了,露出胖嘟嘟的大臉兒時,不只森林裡的動物都聞香而來,共讀的孩子們通常也會發出驚呼聲。但古利和古拉這對「超級好朋友」和「最佳工作拍檔」可是一點也不小器,大方邀請所有動物共享一場蛋糕盛宴,讓大家擁有了一段散發著友誼香氣的美好時光。讀完故事,在下次吃點心時,你也可以讓孩子學學古利和古拉,開始練習「分享」給身邊的小玩伴喔。

 

摘自2009.4.學前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華葳(國立中央大學學習教學研究所教授)

媽媽最常對小莉發脾氣的一件事,就是她總是丟東忘西。即使媽媽生氣,把小莉罵到都哭了,還是沒有辦法改變她的「壞習慣」。媽媽甚至曾經語帶威脅的說:「有一天媽媽不在了,看你怎麼辦?」挨罵的小莉其實並沒有因此而學到自己要負責,更沒學到「記好、不要忘」。到底要怎麼做才會改善呢?

 

讓孩子練習管理自己的記憶

幫助記憶有一個很重要的訓練是「學到監督記憶」。就是讓自己知道怎麼記得。例如,全家出遊,回程快到家門時---

媽媽說:「等一下回到家裡,你們要做什麼?」

「喝水、喝水,口好渴。」「我要吃冰淇淋。」姊妹兩人搶著說。

「喝水、吃冰淇淋之前呢」媽媽繼續問。

「洗手」姊姊說。

妹妹突然插嘴:「要看Poki (家中的狗)一下。」

媽媽再問: 「要先看Poki 還是先吃冰淇淋呢」「看Poki。」

 

究竟先看狗,還是先洗手?姊妹兩人就此認真討論起來最後,結論很清楚,摸過Poki還要洗手,因此決定先看Poki,去洗手,再吃冰淇淋。

 

媽媽確認結論,再問:「好,回家我們要做幾件事的順序是什麼?」

先看Poki,去洗手,再吃冰淇淋。」姊妹倆異口同聲地回答

車子到了車庫,媽媽很確定姊妹倆都知道等一下一進家門要先做哪些事了。

 

有計畫並先演練,就記得牢

研究指出,把要做的事以「語言」先演練一次,將不能見的思考,化成語言表達出來,可以聽到,可以複習。其實,這是學習監督思考與記憶的好方法

想要「記得牢」是需要演練的。包括對事情的事先盤算與計畫。許多時候,容易忘記事情是因為事先沒有計畫。當許多事情擠在一起,例如,到公園玩要準備回家時,一面跟小朋友說再見,一面想著回家要吃什麼,可能就會漏掉自己帶去公園玩的小玩具。

如果家中常常有類似上述例子的對話,孩子就能學到如何事先規劃,並學到以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方或,幫助自己記得需要記住的事。

從小鍛鍊把思考說出來

有些孩子似乎比案例中的小莉謹慎得多。像小文就是媽媽的好幫手,出門時會幫媽媽看著皮包,提醒媽媽忘了帶什麼或是要帶什麼。媽媽常說小文是她的「自動PDA因為使用PDA還要先輸入登錄,也要打開察看才會有提醒,而小文卻是自動的提示。

不過聽起來,像小文這樣的孩子不算多。古人結繩記事,而今大人用記事簿或PDA,孩子也需要慢慢學習對所要記憶的事有所規劃,並學著監督自己的思考與行為。

如果你家也有一個像小莉這樣忘東忘西的孩子,建議爸媽當孩子回家發現忘記什麼、丟了什麼時,先請他「回溯」(也就是回想一下),不要先「開罵」。平常,幫助他將所要執行的事以「語言」做練習。因為將不能見的思考,化成語言表達出來,就可以「聽到」、有複習效果;若是以文字記錄下來,就可以「看到」自己做的提醒記號,還能修改並一再練習。

 

Tips:如果孩子容易忘東忘西,爸媽別急著罵人。請帶領他把想要做的事先說出來,讓思考化成語言表達,產生演練的效果,孩子就容易學會監督自己的記憶。

 

請你這樣做

當孩子出門忘記把隨身攜帶的小玩具帶回家,和孩子討論「把玩具忘在哪裡了?怎麼找回來?

u      問孩子選「依去過的地方,一個個回頭找(就是有系統的回溯) 或是選「四處找找看」?

u      不論孩子選哪一個答案,先讓他說說選擇那個答案的理由。

u      引導他考慮,若每一個地方都去找,缺乏有系統的回溯,可能會有漏掉的疑慮。

親子一起討論後會發現,採取有系統的回溯(例如:幼兒園、朋友家裡、還是爸爸的車上),甚至記錄已經去找過的地方,會是比較理想的方法。

當孩子有了這樣的練習與思考,下回就比較不會掉東忘西,而且就算遺漏東西也比較能起來是放在哪裡。

 

擒自2009.6學前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動名稱:義美南崁見學+蛋糕DIY
活動時間:9/4日(週五)上午10:00~12:00(約2小時)
(集合時間早上9:50義美廠區大門口 )
活動地點:南崁南工路一段11號
http://www.imeifoods.com.tw/nankang/p09.html
活動內容:工廠見學.生產過程.蛋糕製作示範.彩繪蛋糕可以讓您帶回家。
活動費用:親子(1大1小) $220/2人(有需要多做蛋糕的媽咪請先告知)
名額限制:15組親子 (年紀:1.5歲~5歲)
(滿15組就停止報名,【桃園親子同樂】讀書會親子可優先報名)
*請先繳費用

報名方式: 【義美南崁見學+蛋糕DIY】
http://www.babyhome.com.tw/bb/203818(留悄話報名喔!)
1.MaMa&baby:
2.baby年齡:
3.電話:

 

家族名稱:親子同樂幼幼成長班家族網址是:http://www.babyhome.com.tw/club/club.php?gid=2003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芷麗北市醫學中心精神科高芷麗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媽媽懷小棟時,覺得胎動特別強,認為兒子將來會是運動場上的健將。然而,後來發現小棟出生後的幾個重要的動作發展里程碑,雖然時間上都超前,但動的品質卻不太好。譬如,學走路時,10個月他就唐突地跨步,但踉踉蹌蹌得讓父母嚇出一身冷汗,從此跟得緊,以防出意外。從小給他玩具,幾乎玩不了多久,就被摔壞或弄壞了。

3歲大時,媽媽帶他出門,的,小棟總是橫衝直撞,媽媽需要緊緊牽著他的手扮演煞車的角色。好幾次媽媽稍微放鬆一點,不是小棟跌倒傷到自己,就是撞到別人弄出亂子,讓媽媽很難專心辦事。

爸爸不相信動作如閃電般的兒子動作會不協調,認為是太太沒有善盡角色。媽媽啞巴吃黃蓮,跟主觀過強的先生總是有理說不清,但還是衷心希望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從小棟的案例可知,孩子動的量與質的質未必成正相關,重點在於孩子所作的運動、活動對提升動作品質是否有幫助。所以,爸媽應仔細觀察孩子都是怎麼動的,檢查是不是在影響動作品質的「動覺發展」出了問題。那麼,動覺(又稱本體覺)是怎麼一回事呢?

動覺讓人能掌握精確的動作

動覺的感受器在關節附近的肌肉和肌腱組織內,這些感受器能感知肌肉在伸展或收縮的狀態,了解各個關節角度的變化,並且轉化為神經衝動,快速傳達到脊腦,再往上送達大腦頂葉而產生動覺。透過動覺,才能掌握身體在靜態或動態下的位置與姿勢,於運動/活動的過程不斷作微調,儘量作出滿意的表現。

觀察孩子動得如何,並及早警覺

仔細觀察孩子的發展,是父母的樂趣所在,更是為人父母的天職。爸媽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狀況,表示孩子的動覺發展可能有障礙,要提早找出對策(註:每個年齡的發展內涵,請參考感覺統合上篇:發現大腦 part5:分齡發展評量)

n          懷孕期:胎動很少又微弱或胎動過強都應注意。正常的話,29~36週大之間胎動應明顯,尤其在媽媽進食後、聽到輕快的歌曲等時刻。

n          嬰兒期:O~2 歲階段請留意

Ÿ        睡得過多,動得很少。

Ÿ        頸部無力、很晚翻身、爬得很少、很晚才會走路。

Ÿ        爬得太快卻常踉蹌撞到下巴。

n          幼兒期:2歲以後請留意

Ÿ        頸無力,常跌倒、碰傷。

Ÿ        動作笨拙、緩慢,常被絆倒。

Ÿ        走樓梯時倚賴扶手。

Ÿ        玩丟接球、踢球有困難。

Ÿ        攀爬架子,騎三輪車學得很慢。

引導孩子動得對,讓動覺敏銳、動作敏捷

引導孩子做對運動/活動,再反覆練習,就有助於增加動覺的敏銳,並且能即時修正動作,使反應更協調、靈活。不同年齡也有簡單的促進方法,建議爸媽多運用:

n          胎兒期,媽媽要多聽音樂及撫摸肚子

懷孕5個月以後,媽媽要多聽簡單、輕快的胎教音樂,適度地活動、撫摸或輕拍肚皮,使胎兒的神經傳導更加順暢,讓胎兒在子宮內活潑地動,強化動覺敏銳度。

n          1歲前,隨著趴、坐、爬、站增強動覺

在日常生活中,爸媽要注意寶寶動作能力的進展,並運用適當的方法來照顧他。

l  O~2個月的嬰兒:不要老是橫著抱軟軟的新生兒,每天要花些時間把小寶寶豎直著抱,但手要護著他的後腦。因為頸部承載頭的重量,能加強頸椎動覺,有助頸部肌肉張力發展。

l  2個月大起,只要嬰兒健康,就可以開始讓他俯臥睡覺。如果實在擔心突發「嬰兒碎死症」,請在小寶寶清醒時多提供俯趴的機會,如此寶寶才能在抬頭、轉頭之際,強化胸椎動覺,為翻身作準備。

l  3個月大起,可開始幫寶寶做體操:伸展或彎曲四肢的各處關節-肩、肘、腕、掌、指,及髖、膝、踝、趾等,還可擠壓關節,提供多元的動覺。(註:可參考《嬰兒運動》,信誼出版。)

l  4個月大起不要老是把寶寶在懷中,限制他翻的機會即使寶寶還不,可以從轉動他的頭或帶動他的腿來引發翻,提供全身脊動覺豐富的動覺。

l  5個月大起,經常將寶寶抱在懷中坐著玩以大人身體及手臂支撐嬰兒的背部挺直,提供腰椎動覺。

l  6個月大,嬰兒學爬期,用抱枕或父母的腿,幫助孩子腹部撐起,用四個支點(雙掌、)載重,提供豐富腕關節及膝關節的動覺

l  8個月大起,,嬰兒學站前,讓他的手著東西由坐轉為站站慢供腿部髖膝關節的動覺有助站得

n          1歲後,隨著動作元素依序發展

子的動作發展素:肌力、平衡、協調、力、韻律、敏捷依序前進只要引導他在每個階段按部就班動得對就能達到動敏捷

l  靜態的姿勢或活動時的是巧勁也就是肌肉張力從小讓孩子體態挺拔後腦部的動覺中樞就會下意識調整坐姿,無需大人在旁時時提醒要抬頭、挺胸、縮小腹

l  走路、練平衡時,千要因怕他摔跤而過度保護孩子為摔倒的經能讓孩子動覺更敏銳動作也學爸媽只度地跟在孩子的的危險最低

l  教導子學新動作前醒他仔細觀察養成觀以後學什都快學得不順責罵、取笑他或乾脆為他代勞要能反覆程中孩的動覺他的動品質,多練習就會更協調。

l  幼兒的爆發力超過大人,但耐力不如大人,所以帶孩子外出時,爸媽要記得,孩子腿短、跨步小,大人應配合孩子的步伐,孩子才不會走幾步後就挫折地放棄,一邊走一邊唱歌,輕鬆愉快就能走得久一點

此外,在嬰兒期,透過節拍鮮明的音樂,能培養孩子的節奏感,他會搖晃身體、點頭拍手。7個月大以後,寶寶就可手握玩具或打擊樂器,以腕關節的活動打拍子。2、3歲以後,幼兒會手手指比出1、2、3等數量,就可輕鬆用手指關節按琴鍵、玩小鋼琴了。這也是動覺發展的一環。

通常爸爸媽媽只知要求孩子動作要快、要準,卻不知肌力、平衡、協調、力、韻律、敏捷等6個動作元素,需按部就班打好基礎。在此之前,爸媽要配合孩子的步調活動,等基礎打好,自然動作反應就快了。這時,爸媽準備開始追著孩子跑,想要他動作慢些,還很困擾呢!

 

 

 

本文摘自2009.6學前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碰→恰→恰

  「碰→恰→恰」是華爾滋的韻律,「碰→恰→恰」~「碰→恰→恰」迴旋出美好的兩人舞步。我用來隱喻人際互動的舞步,「碰→恰→恰」~「碰→恰→恰」聯繫出美好的連結。
  「碰→」是讓自己回到中心,「恰→」是敞開心與對方連結,「恰」是進行關係中的任何互動。
  舉例來說:當孩子疑似說謊,無法解釋書包裡的新玩具是怎麼來的。這時候父母需與孩子溝通,但這溝通得放在「碰→恰→恰」的「恰」,也就是舞步三。若沒有走穩前面兩個舞步:「碰→」與「恰→」,第三步的「恰」是很難流暢進行的。所以,父母首先得回到自己的中心,敞開心與對方連結,在兩人有所連結的場域裡,父母可以感受到雙人關係,於是可以進行「恰」。
  拿上面孩子疑似說謊的例子來看,父母可以試著對孩子這樣說:
  「孩子,看著你,我的心感受到對你的愛,但我的腦袋有困惑,我懷疑這玩具的來歷是否正當?我想請你真誠表達,告訴我這玩具的來源。」
  在有連結的關係場域裡,「是否說謊」被放鬆了,「連結與了解」成為焦點。
  孩子的爭辯或否認,都會讓父母的心混亂,於是你可以再次回歸中心,再次敞開,接納孩子的現況,說:「孩子,我的心平靜了。」 這時候,「要求坦白」被放鬆了,支持自己回歸中心與支持孩子的力量成為焦點。
  也許孩子還是決定避開,所以這麼回應:「爸,我現在不想說。」
  那我們可以再次碰觸自己的內在,依然向孩子敞開地說:「好,我接受。雖然我心裡有些失落,但我可以先放下我的期待。我的困惑與懷疑沒有解除,有機會你願意敞開時,我就更能支持你。」
  以上這些句子看起來很舞臺劇,不似日常生活的句型。但在我家是真實發生的,也許白話一些:「喂,兒子,媽媽愛你,但還是很好奇,你可以說說這新玩具的故事嗎?」「心很亂喔,你的心現在看起來亂七八糟耶!沒關係,看看我能不能用我的平靜支持你。」「嗯~還是不想說是嗎?好吧!我的困惑自己處理 。沒關係,兒子,你的心我還是能感覺到。媽媽也還是想要支持你,等你準備好,再來找我吧!」
  在這個溝通例子裡,親子間有「碰→恰→恰」的默契。也就是「碰→恰→恰」不只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使用的舞步。這也是家庭裡大家有默契的舞步。平時練習「碰→」的回歸中心,與「恰→」的連結,都是一種默契。在重要關鍵時刻,要溝通複雜的事物,就能依舊保持與心的連結,並能創造關係連結的場域。
  第三個舞步「恰」的重點,在於將焦點放回此時此刻。
  「恰」所選擇的焦點,都會是當場最活生生的焦點,是一個能創造連結與支持力量的焦點。若我們沒有進行「碰→恰→恰」的步驟,在上述的例子裡,通常會陷入一種非當下的焦點,父母執著於找出孩子是否說謊,孩子反而因為父母的執著而無助地繼續否認。這時溝通失去了韻律與舞步,變成一種無結果的拉扯與掙扎,徒然傷害關係與力量。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作結束。
  例如,母親要與未婚懷孕的十八歲女兒溝通。
  女兒:「媽,我懷孕了。」
  母親(深吸一口氣,震驚):「讓我先回到中心,深呼吸,我得先照顧好我的震驚……(等待自己回歸中心,並向女兒敞開)嗯!我聽到,也知道這個事實,就是妳懷孕了。女兒,我看見妳雖然傷心,但眼神好堅定呢!」
  女兒:「媽,我們想要結婚,生下這個小孩。」
  母親(調整內在平靜,慢慢呼吸):「女兒,我聽見妳的想法,這好像是你們倆共同的決定,是嗎?我想知道你們倆怎麼討論出這個決定的。」(由於回歸中心,母親能平靜地感受內心想干預的衝動而不行動,依然敞開聆聽女兒,這讓局勢可以往前,兩人在此議題的溝通關係可以更穩固地建立)
  女兒:「……雖然我們都還在唸書,但我們倆很相愛,小生命既然來了,就決定要生下來。」
  母親:「我很感動,你們相信彼此的愛,也準備好承擔所有未來的轉變,還有接下來的壓力和挑戰,是嗎?」
  女兒:「其實……我也好怕喔!我根本不敢想同學們知道了會怎麼看我。還有我們也沒有足夠的錢來養小孩。甚至,我也還不想要結婚,我還想要享受人生呢!」
  母親(再度回歸中心,朝向女兒敞開):「女兒,我感覺到妳的堅定,也感覺到妳的慌張和無助。遇到這種事情,生命所有複雜的面向一下子都湧出來了。先讓媽媽好好抱抱妳……(兩人擁抱,母親與女兒都落淚),媽媽好心疼,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怎麼辦呢!」
  這樣的對話,也許還是平靜地超乎想像,但是否感覺很有力量?
  遇到重大時機,請用「碰→恰→恰」創造一個可以與力量連結的對話空間。而這「碰→恰→恰」的默契,得從生活小事開始呢!例如,孩子打翻水、孩子說話很衝、孩子打了妹妹、孩子不想道歉……記得先回到中心,記得朝向孩子敞開,在人與人的聯繫下,開始行動。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振州 專家諮詢/陳若琳|兒童與家庭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掛在嘴邊呢?或者老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請先別著急,這唱反謂的行為,雖然讓父母苦惱,但這行為實意昧著的成長又邁入了另一個嶄新的階段

媽叫瑩瑩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她就偏偏要跳,跳愈勁;或者叫她在椅子上坐好、準吃晚,她就故意跑得遠遠的,還說要去芭比娃娃吃左右而言他的反調」舉止背後,其是在間接地告訴爸媽經開始有自」!

丹麥的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 E.)認為,孩子大約在13歲之間,進入自主、羞懷疑說話、走、吃西、穿衣為來展我能我想自主為認知及自我意識將會有多自己主張果孩子在這個時期不能利的發展轉而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或退影響到日發展。

說話和學步啟發了孩子的自我

當父母要孩子孩子卻西其實露著「我能爸媽身邊自由隨時媽身邊息;也是有能完全仰賴照顧者係中逐漸分化出並且開始踏獨立第一步

研究發現孩子能力從2歲開始突飛猛進未來1年內, 彙跟溝力將進步2時的3左右所以有機孩子就會展現「我表達」的能力,甚至藉提出己的主張來挑戰大人們的權,測試爸媽規範的底限哪?以及自己可以做什麼不能什麼

唱反調是孩子凸顯自我的表現

孩子1歲半真正瞭解意思因為還沒完全脫離自我心的傾向,很難跟說道反調只是種表現自己的自然反應罷了。時的孩子並不調時候理解爸媽的要求有時他知道爸但其實更想別的個時期的孩子往往站在己的角度來看待任何事情所以唱調自然不過的現

當孩操控大小的能力愈來精熟時那種自己可以隨意支配身體各部位的意識,就會更加在運多行為上孩子的自我概念;所以孩子到了2歲半,「唱反調的頻率會愈來愈高,也會有更多「足以宣稱我已經長大了的行動,來區兒時期跟爸媽密不可分的關係此藉由說出「不要」和「我偏要」的話,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為,企圖跳脫照顧者約強調我已經不再是小嬰兒了

當孩子唱反調時的應對建議

l          覺察孩子的身心狀況

當孩子肚子餓、疲倦、生病不舒服,或者因身處在一個陌生環境而感到缺乏安全感時,孩子可能會有反抗的行為,所以有時候孩子的反抗只是在反應他的不適與不安,此時不妨先釐清孩子的需求。

l          忽視孩子刻意引起注意的行為

如果孩子只是想藉由鬧彆扭、說「不要」,或是表現出與要求相反的行為,來吸引爸媽的注意時,爸媽可以先表現出不為所動的模樣,只要孩子得不到回應,就會因此覺得無趣而顧意配合,父母可於事後跟孩子討論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l          同理孩子的行為,用輕鬆的態度因應

2 、3歲的孩子雖然老愛用反抗的手段來表現自己的主張,但他們的心腸可是相當柔軟的,所以當孩子故意唱反調時,爸媽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試著用孩的語來緩和親情境例如:孩子不想吃飯時,照顧者站在孩立場同理原因然後找出能增進孩子進食意願的方式,像是加孩子材,或是改變方式等鼓勵孩子用餐。透過柔性的

l          多用肯定描述,代替否定命令句

到的「最早絕對都來人們的口中,所以當孩子不要那也請先想想你對孩-「……請盡量用「我喜歡你……來取代「你可以…….的句著墨在孩如何非不做的情上慢慢走」,你不要跑」這些命令式的語句

l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小小了好玩而反抗其實他要的不過是一種「決在我」的形式所以當孩子繼續玩而不願去洗時,請溫但堅定地問他「你要現在洗澡?是5分鐘後洗?他收心的時間同時也把交給了他不過3以下的小小有限最好要給他超過2選項

l          和而堅定的態度

不容妥協的事情父母應該自己的原則,溫和的訴孩他的唱反調行為是理的並與孩子為的對錯以及處理對的行得鼓錯的行為則需改進是父母的立場不夠孩子達無理的要求子將無法分辨行為對與錯習慣跟媽討價還價了孩子搶的玩真時爸媽就應用堅定的口吻告訴他「小傑的玩具被搶走了好難過請你」,或者說「我們應先問問小傑可不可以借你部小車?孩子道搶玩具是不對以及重別的重要

請適當接納孩子的唱反調

們都知道青少年會經歷叛逆期其實人生第一個最早的叛逆期」,其實1歲半~3歲之間,此時是孩子邁向獨個體的必經之途當孩子著自己做選擇下決定時就是奠定責任感的要關鍵;必須試著體會自己所下的決將帶麼後然後從錯誤裡學會修正它、在成功的例中舉一所以面對孩子漸漸發展我概爸媽不妨在安全無虞前提下,允許孩探索;並讓孩子在滿足的心理需求後還能回媽的懷裡撒嬌要正向待並妥善回應幼兒期這小小的叛逆信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長

 

本文摘自2009.6學前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訪諮詢/呂俐安|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心理師

陳湘羚|臺北市懷生國小附幼老師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張本娥|墨北市社會局委託兒福聯盟承辦葫蘆托兒所幼幼班老師

 

 

爸媽了解「挫折」對孩子的正面價值,懂得用健康的態度看待輸贏之後,那麼,怎麼做才是磨練孩子韌性的好好方法呢?以下透過具有臨床驗的心理師和第一線的幼教老師分享他們最常見到的案例,並提供引導孩子的方法,幫助爸媽用對的方法,教出有抗壓能力的孩子。

誰是第一名,換人做做看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愈來愈多當這些孩子進入到團體生活後,通常比較不能忍受別人比他好,處處搶著當第一名。臺北榮總心理師呂俐安在臨床觀察上看到,幼兒園年紀到學童階段,孩子最常出現的挫折包括:無法認輸、不能接受別人的糾正和無法忍耐。尤其是無法認輸,最為明顯。

懷生國小附幼陳湘羚老師也觀察到,許多孩子連排隊、上廁所都想要爭第一;同時,孩子喜歡親近老師會搶著跟老師說話、當小幫手,如果沒有被點到名、分到任務,孩子也會不開心。因此,湘羚老師運用了一個方法,幫助班上的孩子們慢慢磨耐性、學安定,她稱之為「安靜的遊戲」。

每天早晨,在懷生附幼中大班混齡的教室裡,孩子們很自然地做著「安靜的遊戲」。當孩子們在討論區坐定後,老師隨意走到某個孩身邊,摸一下孩子的頭,孩子便起身沿著教室中地上形的線條專注地走動,自己決定走完一圈兩圈之後就自行去上廁所,然後準備進行接下來的活動。老師摸著一個個孩子,直到大家都起身走完地上的線。

陳湘羚老師表示,這樣的「儀式」對孩子們來說,不僅達到了安定孩子的作用,同時孩子也學會生活禮儀、變得有耐性、不處處爭第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原來,老師利用遊戲的過程,讓孩子們瞭解:每天,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摸到頭,一定誰先誰後,要耐心等待;即使被點到名了,「走線」的時候也要遵守秩序,不能超前;而「走線」的時候,更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步伐上。當孩子做對了,老師會以眼神和微笑表示對孩子的肯定,建立起師生之間的默契,孩子因此也很清楚:「我做得很好!」當孩子一次次增強自信後,就不那麼在意爭第一了。

練習深呼吸,學會放鬆心情

這樣的引導,湘羚老師指出並不需要在特定的「面對挫折」課程中實施,其實,在平常的生活教育和各種學習活動裡,都能儲備面對逆境的能力,例如,孩子在學校練習「如何控制情緒」,老師教導了深呼吸的方式,有一天,一個原本常容易挫折的中班孩子,回到家裡居然對著正在生氣的哥哥說:「來!你要像這樣呼吸,我們老師說的。」一邊說還一邊示範起來,爸媽看了都覺得驚訝。

而孩子在分享自己所知的過程裡,相對地也再一次強化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學會遇到挫折時要怎麼讓自己放鬆心情、面對問題,不再等著求助於爸媽的呵護與幫忙。

為小小孩作具體示範,簡化步驟

3歲以下的小小孩面對挫折的情況不太一樣。葫蘆托兒所張本娥老師指出,幼幼班孩子的挫折來源比較偏向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問題、或是因為某件事做得不好、不會做、缺乏經驗,就感到挫折,例如:自己練習吃飯,無法順利舀起食物,忍受力低的孩子就會哭鬧,或不願意自己吃;或是玩積木,搭不穩,也會覺得退縮,大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親近他們、示範正確的攸法給他們看。

小小孩需要較多「個別指導」的時間,而爸爸媽媽或保母是孩子最親密的照顧者,也就是引導孩子最佳的人選。當孩子學習任何一件新事物,表現出「我不會」時,爸媽要記住「具體、簡化、分步驟」的原則,讓孩子針對每個動作慢慢練習。例如:教孩子練習扶著碗、教孩子握湯匙的方式,用動作示範給他看;碗裡先放一些大小適中、容易舀起的食物;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鼓勵他。搭積木時,提供適當大小的積木,示範將積木放穩扶正,鼓勵孩子把大的積木放下方、小的放上面,增加成功的機率,如此一來,孩子也會由嘗試、摸索中找出正確的方法。

在閱讀和遊戲中注入強化韌性的元素

無論小小孩或年紀稍長的孩子,想要增強挫折忍受力,除了生活中的鍛鍊之外,玩遊戲、看故事書都是很適合的輔助方法。例如:讓孩子拼拼圓、玩串珠遊戲、夾珠珠或夾豆子,這些遊戲讓孩子變得專注,因為喜歡玩而可以玩很久都不膩,很適合磨耐性;而遊戲的難度還可以隨著年紀逐步增加,提高挑戰性,例如:3歲以下的孩子,先從2片拼圖的難度增加到6片拼圖;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增加拼圍的片數,甚至慢慢進入到立體拼園。孩子在遊戲中比較能循序漸進不斷克服新挑戰或解決難題,瞭解「我自己做得到」'並且得到成就感。

圖畫書對大人和孩子來說,不只滋潤心靈,也是溝通想法、改變認知的利器。例如:當孩子們對「爭第一名」耿耿於懷時,透過《誰是第一名(信誼)這本書,可以幫助孩子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第一」,'就像書中自認很會畫畫的大餅,發現每個人都畫出自己自認最美的東西時,終於懂得欣賞別人的不同;又如《阿非,這個愛畫畫的小孩(信誼)這本書,當喜歡畫畫的阿非突然覺得自己畫不出來,討厭畫畫時,三個好朋友紛紛邀請他一起做一件自己真心喜歡的事,讓他重新恢復畫畫的自信。這類故事裡沒有直接教導如何面對挫折,但是反覆閱讀所帶給孩子的細膩觀點,影響必定是深遠的。

而年齡小一點的孩子,雖然不能直接了解或討論這類故事的深意,但可以從操作性的玩具書來培養能力,例如穿線扣扣子這類的玩具書,可以讓孩子在反覆遊戲中,練習自己不熟悉的能力,慢慢達到純熟。

找到情緒出口,帶領孩子學會轉化挫折

幫助孩子在嬰兒期建立基本的信任感,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學會主動積極的態度和基本生活能力,善用故事和遊戲引導孩子,這些都是儲備對挫折的容忍度的基礎工程,然而,爸爸媽媽為孩子打好基礎後,並不表示孩子就不會再有挫折感

當孩子每一次遭挫折時,就是進步的契機。爸爸媽媽該做的事情是先懂得陪伴及安撫孩子的情緒,抱抱他或表示知道他的難過及生氣,或用他有興趣的事情轉化他的情緒,等情緒穩定後,再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不要一看到難題就幫他擋遇到挫折就責怪是別人的錯,如此才能讓孩子從挫折中走出來。

其實,要陪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爸爸媽媽並不需要「刻意製造」挫折情境,而是要能觀察孩子對人對事的反應和需求,順應孩子的年齡和個性,支持他、引導他;只要藉由日常生活或學校裡的情境,善用以上的方康,你家的孩子也能陪養出耐磨的特質,讓生命的韌性愈來愈強,在成長的路途上走的遠、也走的好!

 

摘自學莉雜誌2009.6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我面前坐著一個令老師頭痛的大孩子,父母非常擔心他在學校的偏差行為,他卻事不關己似的把玩著桌上的物品。

 

    一場諮商下來,我發現學校要求他限時改進的問題行為,卻成為他跟父母談判的籌碼,他像個訓練有素的談判專家,跟父母談條件:如果他在一個星期裡都能遵守學校要求的行為規範,就可以得到哪些東西。更令我訝異的是,父母如釋重負,馬上答應他的要求。 

  一個星期的中規中矩,馬上就能換得一個市面上炙手可熱的商品,父母也得到一個星期短暫的寬心,表面上看來是雙贏,實質上卻是延續一場沒有終止的惡性循環。 

 深談下來,我發現他們這種親子間權力拉鋸戰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期,剛開始總是發源自愛到極點的「捨不得」,捨不得看孩子傷心淚流,捨不得讓他欲求不滿,捨不得看他捶胸頓足,捨不得讓他稍稍等候。孩子想要什麼,周遭寵愛他的家人就馬上滿足他的願望。 

  慢慢的,小小孩意識到自己才是操縱一家人運作的「一家之主」,只要有人敢不順從他的需求,他就大哭大鬧,撞牆,撞地,暫停呼吸,拉扯自己頭髮,衝向急駛的車陣,利用這些令人膽戰心驚、心疼不捨的行為,來使不肯乖乖聽話的大人馬上就範。現在孩子年歲大一點,更是有意無意製造出令人困擾的問題行為,作為他滿足欲望、操縱家人的手段。 

腦內的自我控制 

 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在於人類在出生時腦子還沒有發展成熟,尤其是用來思考、策畫、紓解情緒、自我控制的前額葉,完全處在尚未開工運作的階段。因此,關心孩子的父母、親友、老師有無限的機會,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培育孩子,利用滴水穿石的耐心,一點一滴建構起孩子腦內的思考網路。 

  當小嬰兒兩個月大時,情緒腦子裡主宰原始生存本能,負責貯存情感和無意識記憶的「杏仁體」,就悄悄向腦內的思考行政中心「前額葉」伸出觸鬚,開始一生冗長的建設工程。 

 當嬰兒約八個月大時,在腦磁波照影中,可以偵測到嬰兒的前額葉已開始發揮功能。因此,父母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嬰幼兒變得聰明好玩了,不僅懂得撒嬌,依賴生活中親密的家人,也知道防衛不認識的人,有了陌生人焦慮;同時開始理解你跟他說的話,釐清哪些是父母認同的行為,也開始發展自我控制遵循規範的能力。

  很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嬰兒期正是開始培育EQ、建構前額葉最好最簡易的起點,如果因為愛孩子而凡事順著他的要求,反而會讓孩子無法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朝終極目標邁進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個知名的實驗,研究四歲大的孩子是否能克制自己想馬上吃棉花糖的衝動。有些孩子為了二十分鐘後可以多得一個棉花糖,而願意耐心等候。二十年後追蹤研究發現,在四歲時禁不起誘惑馬上吃棉花糖的孩子,比起想辦法撐過二十分鐘等待時間的孩子,有比較高的輟學率,少年犯罪、吸毒、懷孕等狀況也比較多。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為長遠美好的目標,暫時擱置目前享樂的自我控制力。

  

  教養孩子沒有奇蹟,希望孩子長大之後變成怎樣的人,就要從小朝預定目標邁進。因此,請你拿出紙筆,靜心的思考,寫下當孩子二十五歲或三十歲時,你希望他具備哪些美好的特質,當你確立了這個終極目標,就要認真檢驗你的教養模式,思考你培育孩子的方法能否達到終極目標。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 家庭版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