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碰→恰→恰

  「碰→恰→恰」是華爾滋的韻律,「碰→恰→恰」~「碰→恰→恰」迴旋出美好的兩人舞步。我用來隱喻人際互動的舞步,「碰→恰→恰」~「碰→恰→恰」聯繫出美好的連結。
  「碰→」是讓自己回到中心,「恰→」是敞開心與對方連結,「恰」是進行關係中的任何互動。
  舉例來說:當孩子疑似說謊,無法解釋書包裡的新玩具是怎麼來的。這時候父母需與孩子溝通,但這溝通得放在「碰→恰→恰」的「恰」,也就是舞步三。若沒有走穩前面兩個舞步:「碰→」與「恰→」,第三步的「恰」是很難流暢進行的。所以,父母首先得回到自己的中心,敞開心與對方連結,在兩人有所連結的場域裡,父母可以感受到雙人關係,於是可以進行「恰」。
  拿上面孩子疑似說謊的例子來看,父母可以試著對孩子這樣說:
  「孩子,看著你,我的心感受到對你的愛,但我的腦袋有困惑,我懷疑這玩具的來歷是否正當?我想請你真誠表達,告訴我這玩具的來源。」
  在有連結的關係場域裡,「是否說謊」被放鬆了,「連結與了解」成為焦點。
  孩子的爭辯或否認,都會讓父母的心混亂,於是你可以再次回歸中心,再次敞開,接納孩子的現況,說:「孩子,我的心平靜了。」 這時候,「要求坦白」被放鬆了,支持自己回歸中心與支持孩子的力量成為焦點。
  也許孩子還是決定避開,所以這麼回應:「爸,我現在不想說。」
  那我們可以再次碰觸自己的內在,依然向孩子敞開地說:「好,我接受。雖然我心裡有些失落,但我可以先放下我的期待。我的困惑與懷疑沒有解除,有機會你願意敞開時,我就更能支持你。」
  以上這些句子看起來很舞臺劇,不似日常生活的句型。但在我家是真實發生的,也許白話一些:「喂,兒子,媽媽愛你,但還是很好奇,你可以說說這新玩具的故事嗎?」「心很亂喔,你的心現在看起來亂七八糟耶!沒關係,看看我能不能用我的平靜支持你。」「嗯~還是不想說是嗎?好吧!我的困惑自己處理 。沒關係,兒子,你的心我還是能感覺到。媽媽也還是想要支持你,等你準備好,再來找我吧!」
  在這個溝通例子裡,親子間有「碰→恰→恰」的默契。也就是「碰→恰→恰」不只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使用的舞步。這也是家庭裡大家有默契的舞步。平時練習「碰→」的回歸中心,與「恰→」的連結,都是一種默契。在重要關鍵時刻,要溝通複雜的事物,就能依舊保持與心的連結,並能創造關係連結的場域。
  第三個舞步「恰」的重點,在於將焦點放回此時此刻。
  「恰」所選擇的焦點,都會是當場最活生生的焦點,是一個能創造連結與支持力量的焦點。若我們沒有進行「碰→恰→恰」的步驟,在上述的例子裡,通常會陷入一種非當下的焦點,父母執著於找出孩子是否說謊,孩子反而因為父母的執著而無助地繼續否認。這時溝通失去了韻律與舞步,變成一種無結果的拉扯與掙扎,徒然傷害關係與力量。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作結束。
  例如,母親要與未婚懷孕的十八歲女兒溝通。
  女兒:「媽,我懷孕了。」
  母親(深吸一口氣,震驚):「讓我先回到中心,深呼吸,我得先照顧好我的震驚……(等待自己回歸中心,並向女兒敞開)嗯!我聽到,也知道這個事實,就是妳懷孕了。女兒,我看見妳雖然傷心,但眼神好堅定呢!」
  女兒:「媽,我們想要結婚,生下這個小孩。」
  母親(調整內在平靜,慢慢呼吸):「女兒,我聽見妳的想法,這好像是你們倆共同的決定,是嗎?我想知道你們倆怎麼討論出這個決定的。」(由於回歸中心,母親能平靜地感受內心想干預的衝動而不行動,依然敞開聆聽女兒,這讓局勢可以往前,兩人在此議題的溝通關係可以更穩固地建立)
  女兒:「……雖然我們都還在唸書,但我們倆很相愛,小生命既然來了,就決定要生下來。」
  母親:「我很感動,你們相信彼此的愛,也準備好承擔所有未來的轉變,還有接下來的壓力和挑戰,是嗎?」
  女兒:「其實……我也好怕喔!我根本不敢想同學們知道了會怎麼看我。還有我們也沒有足夠的錢來養小孩。甚至,我也還不想要結婚,我還想要享受人生呢!」
  母親(再度回歸中心,朝向女兒敞開):「女兒,我感覺到妳的堅定,也感覺到妳的慌張和無助。遇到這種事情,生命所有複雜的面向一下子都湧出來了。先讓媽媽好好抱抱妳……(兩人擁抱,母親與女兒都落淚),媽媽好心疼,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怎麼辦呢!」
  這樣的對話,也許還是平靜地超乎想像,但是否感覺很有力量?
  遇到重大時機,請用「碰→恰→恰」創造一個可以與力量連結的對話空間。而這「碰→恰→恰」的默契,得從生活小事開始呢!例如,孩子打翻水、孩子說話很衝、孩子打了妹妹、孩子不想道歉……記得先回到中心,記得朝向孩子敞開,在人與人的聯繫下,開始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