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是趨勢,也似乎不得不,姑且不論是否將來做個世界村國際人所必須,重點是,在小學裡已決定開始教授了!有些人樂觀其成,有些人卻也有疑惑--這麼小就學,會不會造成孩子語言混淆?增加孩子的負擔?幾歲開始學才好?是不是從很小,就要跟孩子英文對話、聽英文錄音帶、上英語班?

      事實上,我們都能舉出許多例子,不論是多大、多老才開始學習另一種語言,仍舊可以學得好、用得妙。當然,越小的孩子,大腦學習機制越有彈性,就語言方面,小小孩辨認、模仿聲音的能力,也比成人來得準確,因為他能夠運用學習母語相同的大腦機制。而已經熟悉母語環境的較大的學習者,通常透過翻譯或文法理解外語,也比較難逃原有腔調的影響。

對孩子來說,需要的是學習情境。
  目前許多研究指出,嬰兒自出生開始,就為學習語言做準備--他若生在德國家庭,就能學會德語,生在日本家庭,學的便是日文。孩子學語言,是自然而然的歷程,而在自然情境中,他所學得的,便是和生活週遭息息相關的人事物、表達需求與溝通訊息。即使家中說兩種以上的語言,也不會難倒他。只是,他逐漸對生活中不常用的語言失去原有的敏感度,而將學習火力放在最常用的語言上。也就是說,小一點的孩子的確有能力學會多種語言,但是在什麼樣環境中接觸、使用、發揮,對他的學習取向相當重要。

於是,問題的關鍵,又必須回到爸媽身上。
  或許爸媽應該先自己想想這些問題--
  為什麼要孩子學英語?這是他生活中自然會遇到的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想要孩子學好,自己該如何提供適當的學習情境呢?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該怎麼帶領孩子看待另一種不太派得上用場的語言呢?可以如何使用這些不屬於日常生活的「生活會話」呢?
  所謂學好另一個語言,是指孩子可以說的漂亮、用的正確,必須聽說讀寫樣樣精通?或者可以溝通、互通有無就好?

  能夠懂得更多的語言,也就能多了解一些文化,對一個人的見識眼界,是有幫助的。但是,外語畢竟不同於母語的學習,那樣容易掌握詞彙語法、或文化上的習慣表達方式。即使早在孩子牙牙學語期就送進雙語教室,他的學習效果也不見得就十分完美。期待孩子於是有一口流利的英文表現,也太過強求。其實,父母應該傷神留意的,是別因此扼殺了孩子學習探索的興趣與成就感!既然是「外語」,別強求寶寶說得如同自己的話一樣溜,就當是另一個「研究外國人」有趣途徑呀!「玩玩英文」、「遊戲日文」,偶爾唱唱不同語言的兒歌韻詩,像是繞口令遊戲,倒也是接觸語言的一種方式。想清楚希望孩子學習的最終目標,也才不會揠苗助長,反而剝奪孩子真正體驗另一種語言之美的機會唷!

轉自奇蜜親子網:http://parent.kimy.com.tw/lifePlan/article.aspx?c=1&t=1&d=b4a7f4f9-c1cf-4dc1-9ce1-a7b5ee914a0e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金錢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裏,錢除了具有可以購買物品的實質意義之外,還具有社會、心理的意義。譬如︰贈予別人金錢,表示對他的關心或友誼;對孩子來說,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錢,可以給他一種獨立感。

      依照孩子的發展,四、五歲的孩子通常只知道有「錢」的存在,「錢是可以買東西的」,但對錢的實質意義並不清楚,不了解不同單位的錢有什麼不同(只可能以紙幣、硬幣的大小來判斷),所以用錢的能力還不容易建立。六歲以後,他較具有數字的概念(例如︰學會了「一個五元等於五個一元」),對錢的多少和價值也會逐漸清楚。

      既然學齡前的孩子對金錢概念仍非常有限,也缺乏使用它們的能力,那麼我們是否有必要給他零用錢呢?

上了小學再給零用錢較恰當
  一般來說,等孩子上了小學以後,配合環境上的需要,再供給孩子零用錢比較適合。例如︰學校設有福利社,孩子開始會有購買的行為,也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而開始有使用金錢的需求時,父母可以開始帶著孩子學習如何使用金錢。

      根據一項有關「小學生支配金錢的方式」研究(註)發現︰低年級的小學生若有錢,他一看到哪裡有出售他想要買的東西,他就會去買,不會考慮到其他問題,只是直覺性的反應;中年級的小學生就會考慮到︰「我想買『故事書』和『球』這兩樣東西,但是錢不夠,應該買哪一樣呢?」;至於高年級的小學生,則會比較不同商店賣的同一種東西的價錢,如果別家商店賣同類產品,價錢又不相同時,他會加以比較,考慮購買哪一種才划得來。從上述發展過程來看,高年級小學生的表現,才算是真正懂得怎樣支配金錢的行為。

從生活中培養正確的金錢觀
一、學齡前的幼兒-培養正確的金錢概念
  雖然不適合過早給學齡前的幼兒零用錢,但父母可以藉著給他錢的方式,培養 孩子儲蓄的習慣。舉例來說,當孩子表現良好時,不妨偶爾以錢作為獎賞,讓他把錢存在撲滿裏。這種方式可以給孩子一種滿足感,讓他感受到父母將他與兄姊一視同仁(他也擁有屬於自己的錢)。不過,記得提醒孩子︰「你還小,不會用錢,如果想買東西的話,告訴媽媽,媽媽陪你去買。」在某些情況下,不妨讓孩子學習使用撲滿裡的錢(例如︰買喜歡的玩具),小心地指導他,讓他不只是會存錢、認識錢,也懂得怎麼適當地使用自己的錢。

  等到孩子快要上小學時,可以偶爾讓他幫忙購買東西,給予他接觸錢的機會, 培養他對數字的概念;平時,則不妨留意看孩子是否動用了撲滿裏的錢,如果錢少了,就問問他到底買了什麼,畢竟孩子年齡小,還不懂得怎麼使用金錢。有時候,也可給孩子一點錢,陪他到麵包店,讓他嘗試自行購買,看他選擇的食品適當與否,當場給予機會教育。

  此外,孩子在耳濡目染父母平日對金錢的使用態度和看法之下,也會受影響, 例如︰孩子要求買某樣東西,父母隨口就答應,並鼓勵孩子︰「自己拿錢去買。」這樣可能會造成孩子對金錢產生錯誤的觀念︰「錢是萬能的,只要我有錢,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因此,培養孩子節省的觀念也很重要,要讓孩子知道大人賺錢的辛苦,讓孩子懂得珍惜。

二、學齡的孩子
  孩子上了小學以後,可以嘗試給他一點零用錢了,怎樣給比較恰當呢?
  1.引導孩子學習使用零用錢
   多觀察、了解孩子零用錢方面的需求,以及學校的情況,斟酌後再決定給零用錢的數量。最好採取定期給的方式,讓孩子慢慢學習使用自己的零用錢。
  2.利用機會教育
   可利用帶孩子到商店購買東西的時機,當著孩子的面問︰「老闆,蛋糕一個多少錢?」,讓孩子看到用金錢買賣東西的過程,偶爾也可以讓孩子練習。當孩子羨慕別人的玩具而吵著要買時,可以讓孩子衡量自己有多少錢,玩具要多少錢,如果買了這個玩具,零用錢就會變少囉,建立孩子的金錢概念。
  3.與孩子討論支配零用錢的方式和內容
   孩子上了三、四年級之後,不妨讓他有充分的自由去運用他的零用錢,發展自己的興趣(如︰買模型飛機、送小禮物給同學等)。但是,可以和他討論他安排零用錢的方式和使用情形。偶爾也檢查一下他的書包,如果發現書包裡有不宜食用的零食或其他東西,則先了解他購買的動機,再把不宜購買、不宜食用的理由講給他聽,同時並教導他判斷購買與否的方法(例如︰食品類必須注意製造日期)。
  4.注意利用金錢當獎賞引發的問題
   有些人喜歡用錢作為孩子幫忙家務的報酬,這種方式容易讓孩子變成為了獲得金錢才幫忙家務,造成錯誤的觀念。用錢作為獎賞雖是獎勵辦法中的一種,但如果父母時時、處處均用錢來獎勵或打發孩子,跟孩子間的關係將只是建立在金錢上,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父母應該讓孩子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用錢來衡量的,以培養他對金錢正確的概念。

  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應該怎樣給才恰當?是沒有定律可循的,為人父母的想法不盡相同,而孩子的個性也不同,父母應該依孩子的個別差異作考慮,並且堅守原則。如此,零用錢帶來的困擾也就不再會是困擾了。

(註)「小學生支配金錢的方式」係臺北縣板橋教師研習會「兒童社會發展過程的研究」中的一部分。

本文轉轉自奇蜜親子網:http://parent.kimy.com.tw/lifePlan/article.aspx?c=0&t=1&d=06111143-4fc6-4c6d-b839-820fde63e6f0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是以聽(音樂)~ 說(故事)~ 動(律動或活動)~ 玩(音樂遊戲)為設計,
讓幼童在活潑的氛圍中吸收故事精神, 欣賞音樂節奏,
透過遊戲活動肢體而達到心靈和智能的成長。

*上課內容:
1.運用繪本 + CD+ KEYBOARD串聯搭配遊戲的進行方式
2.採用達克羅茲的音樂論法營造情境式和遊戲式的學習
3.故事和音樂結合 啟發美育思想 開展孩童想像力 培養專注力


*上課時間:12月2日開始每週四上午11:00~12:00
*上課地點:桃園oyako教室 (桃市中央街40號2樓)
*上課費用:1,000元/一期5堂課(上課用教材CD另購:250元)
*上課名額:滿8名才開課/年紀3歲~4歲

*歡迎第一堂試上優惠費用:200元(平時試上:250元)
*請自備孩子飲水及一套乾淨衣服。

師資簡介: 黃瑞玫老師
YAMAHA鋼琴老師
MIDI音樂製作.創作.Keyboard教學
市立圖書館會稽分館故事解說員
統領文化教室:故事音樂遊戲班老師
2009創作發行”讓我看見你臉龐的微笑”音樂專輯
(正在信誼遊戲書房台北 林口店出售)


報名方式: 桃園oyako自組【故事音樂遊戲班】
http://www.babyhome.com.tw/bb/203818(留悄話報名喔!)
聯絡人:桃園oyako溫小姐0919997227
1.MaMa&baby:
2.baby年齡:
3.電話:

聽故事玩音樂遊戲第二回上課內容:
*第一單元 花婆婆
繪 本~ 花婆婆 音 樂~ 散播美麗的使者
遊 戲~ 聲音壁畫 音符走秀 音符步道 記憶考驗
目 標~ 透過圖畫 散步和走路了解音符變化

*第二單元 夜鶯
繪 本~ 夜鶯 音 樂~ 星空下的歌后
遊 戲~ 以大吃小 誰在唱歌 跳跳樂 回家
目 標~ 練習聽力和專注力 辨別音符長短速度

*第三單元 綠色大鐘
繪 本~ 綠色大鐘 音 樂~綠色大鐘
遊 戲~ 毛巾拔河 旋轉鐘 鑼聲若響 運送小湯圓 目 標~ 活動肢體 辨別節奏快慢強弱

*第四單元 夏夜的螢火蟲
繪 本~ 夏夜的螢火蟲 音 樂~森林裡的小燈籠
遊 戲~ 雙人演奏會 舀豆子 雙胞胎湯匙 平衡樂趣
目 標~ 集中孩子注意力 依節奏作平衡感練習

*第五單元 善良的雪人
繪 本~ 善良的雪人 音 樂~ 冬天的吉祥物
遊 戲~ 金雞獨立 無聲木頭人 樂團指揮 動感表演
目 標~ 培養專注力 平衡感 肢體節奏協調

目前報名:
1.承佑
2.洋洋
3.祺祺
4.珮彤
5.秉瑞(補2~3堂課)
6.雙胞胎哥哥
7.雙胞胎妹妹
8.

提醒媽咪:
12/2日(四)上午11:00~12:00【故事音樂遊戲班】上課囉!
歡迎媽咪和寶貝一起來學習!
地點:中央街40號2樓
桃園oyako:yuuyuu媽咪/0919997227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教學理念:
麥克老師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他們能用筆用顏色表達自己心中的世界,能有令人激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不用再花大錢往補習班送囉!讓麥克老師來與你的孩子一起玩創意

◆上課方式:
以投影片欣賞/影片認知教學/說故事/玩遊戲等不同方式引導進入美術主題世界,
詳細內容請點入!!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203818,cid145516051.htm

◆上課時間:每週五上午10:00~11:30
(11/12 11/19 11/26 12/3 12/10 12/17 12/24 12/31 1/7 1/14)
◆上課地點:桃園oyako教室 中央40號2樓

◆課程規劃:
未來每週將以不同繪畫主題輔以:彩繪/蠟筆/粉彩/撕貼/各類黏土課/紙塑…等不同媒材讓小孩發揮其創意

◆請自備孩子飲水及小圍裙。

◆師資簡介: 麥克老師
曾任神氣活現+蘇荷聯盟專任教師+國小社團指導老師+高中美術代課老師等具十年教學經驗

報名方式:
麥克老師聯絡電話:03-3336399 / 0910255399
麥克老師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mike-pencil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常很喜歡塗鴉的小雯子,看到念小一的小表姊練習寫字的生字簿,她也來參一腳,認真地拿筆在簿子上「寫」字,雖然小雯子剛上幼兒園,但媽媽還是很擔心現在拿筆會不會太早?
寫字是很精細的操作能力,除了涉及神經系統,配合手臂、手腕及手指各部位的肌肉協調,手眼統整能力更是不可缺乏,還得具備對抽象符號的了解與記憶。


精準思考與整合操作,才算會寫
更精確地來說,感覺統合專家高麗芷在《感覺統合》(信誼)一書中指出:在完成「寫字」這個動作之前,孩子要透過眼睛瞭解字的大小、形狀及紙筆的位置關係,再透過手部的觸覺及運動覺,正確感覺手中的筆,並能使出適度的力量。
其次,前庭平衡系統也要發展健全,手部抓握才能收放自如,身軀及手臂才能維持正確的姿勢,使手指及手腕能靈活的活動;另外,手指的小肌肉彼此要能夠協調,才能維持正確的握筆方式;在認知發展上,孩子要具有方向感,能分清左右、上下、前後等位置關係,才能寫出正確的筆順。

塗鴉為寫字打底,先畫字再寫字
好消息是,學寫字的發展過程與畫畫類似,1歲左右的孩子就會手握筆在紙上亂點亂塗,畫出沒有意義的線條;接下來變成較有組織的塗鴉,且不斷重複書寫,慢慢學習控制手的運筆。在能夠進行畫直線、橫線、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比較精細的塗鴉後,4歲至8歲之間才開始畫出「像樣」的圖畫。
有「書畫同源」之稱的中國字是由許多不同的點、線、撇、鉤等組成的,比線形、各種形狀更複雜;要能夠「寫字」,孩子必須有能力分辨字的結構,再將每種結構「畫」出來,並組合在一起,才算會「寫」。
認知趨向成熟,寫字水到渠成
在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大人擔心的怪現象,例如由於知覺和對物體的方向的觀察不夠,寫的字會有左右相反的情形,例如「由」寫成「甲」等,但這會隨著空間概念的漸趨成熟而自行消除。當了解上下、左右、前後等相關位置,字形才易端正,字的左右大小搭配、長線短線的比例與位置才會正確。就像古人習字時臨摹字帖與描紅,也與空間位置的學習有關。
大約5歲半左右,才具有預備學習寫字的成熟度,再經過良好的指導,就可以把筆拿得很好。但是會執筆和會寫字是兩回事,在還沒有發展到執筆寫字的階段,就要學寫字會適得其反。也許剛開始「寫」得很勤快,但之後會出現握姿不良、施力不當、筆順不佳、出現挫折感等問題,但是大人卻誤以為孩子懶得寫字而加重「罰寫」,這讓孩子用更多時間去做能力不足以應付的事,只會更痛恨寫字喔!

◎基本功,從生活遊戲開始

坐姿時背的挺直、頭頸的位置、雙腳的平穩著地等,都會影響寫字的耐力與能力。玩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發展,讓手抓握自如,背部能維持筆直穩定的姿勢,手指、手腕、手肘皆能靈活協調。
玩沙、跳繩、跳床等,則讓手腳多活動,增進身體兩側的整合能力。堆積木、串珠、玩拼圖、穿線、玩黏土則可培養手眼協調、手指靈活、視覺區辨等技巧

◎塗鴉,發現書畫的可能

讓孩子隨心所欲畫畫,並熟悉各種基本筆畫,例如︰點、橫線、直線、斜線、圓形、三角形等各種圖形,或用遊戲引導孩子畫下雨、畫好多氣球的天空等,可增加手指和手腕的運動,促進小肌肉的控制能力,並發展握筆技巧和語文表達的能力。
孩子塗鴉的信心與意願會因為爸媽的反應而改變,爸媽不必急著說「寫得對」「畫得好」,只需在遊戲的氣氛中配合畫面文字的說明,讓孩子自動自發的進行。畫得歪斜或不像都無所謂,重點是孩子能享受遊戲的趣味,爸媽也能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他分享喜悅和成果。

◎畫畫畫字,要從大空間到小空間

把遊戲室四周貼滿白紙,或準備一面大木板貼滿白紙讓孩子畫畫,有些媽媽還利用浴室整片磁磚牆好洗好擦的特性呢!最常見就是準備不同大小、各種質地的紙,再墊些厚紙,以免孩子用力過猛戳破;紙上不要有格子或底線,這些限制對孩子沒有意義。先在比較大的空間裏塗鴉或「畫」字,等到畫得不錯了,再在較小的空間裏用較細的筆寫字。
切勿讓孩子使用成人用筆。較粗、色深、好握的蠟筆或胖胖的色筆,可以減少握姿不良、施力不當的問題;細馬克筆則是孩子剛學寫字時,最好、最容易使用的筆,輕輕一畫,便會出現清楚的筆跡。要留意孩子的坐姿和握筆距離,不要握得太緊或靠得太近,爸媽示範正確握姿與筆順。

◎不只在認字,從生活語文深度學習

常看圖畫書、聽故事可以引發孩子對書的興趣,增進造句、講故事等語文表達的能力。當「字」引起孩子注意時,舉凡商店招牌、報紙標題,或生活中所見事物,都可以教導相關語彙,還能促進他思考想像的空間,例如,不必急著教他寫「爸爸」兩個字,先聊聊爸爸在做什麼、帶他到爸爸公司逛逛、讓他畫爸爸等。
當認字能力開始發展,可以把字寫在卡片,給孩子辨認。由於辨別異同是寫字的重要條件之一,讓孩子找出兩張圖片或物體異同之處,或在一堆類似的事物中挑出不同,都能幫助孩子發展由簡而繁的辨別異同能力,日後才能精確區別字與字之間細微的差異,例如︰田不等於由。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李永怡 資深親職叢書編輯暨文字工作者

媽媽送姿穎去幼稚園,在電梯裡碰到隔壁的吳太太,媽媽熱絡的跟吳太太打招呼,然後跟姿穎說:「要叫人啊!說吳媽媽早。」姿穎抓著媽媽的洋裝,用眼角瞄了一下吳媽媽,一個字也發不出來,此時電梯門開了,姿穎即時獲得解救,一蹦一跳的跑出了電梯。

3~6歲的孩子在社交上已經不是生手,在幼兒園裡總是會有一兩個好朋友,會遵守教室裡的規則,也會跟著大孩子玩團體遊戲。


兒童發展理論

在家裡你也會覺得孩子好像已經脫離小貝比的時期,他們對大人做的事感興趣,除了模仿你的一舉一動之外,還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時甚至會簡單的發表自己的感想。偶爾爸媽的朋友來訪,他們也會跟大人說一兩句話,或是問一些問題;好像已經有「小大人」的架勢,也應該懂得一點應對進退的禮貌了。
在禮貌方面,5歲是「孺子可教」的年齡。但父母要了解,禮貌屬於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不教不會、教了才會。它不像身體動作發展會隨著成長自然漸趨成熟,也不像其他事,孩子會基於好奇心和需要在嘗試錯誤中學習。5歲的孩子無法體會到禮貌的必要性,「禮貌」是在幼兒園或家中,經由大人日復一日親身示範學習來的。

 

教孩子有禮貌3妙方

在家中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家」是幼兒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人之間彼此雖然親近、不用計較小節,但基本的禮貌不但可以減少磨擦,還讓人覺得貼心。跟孩子一起做家事或一起玩時,隨時把「請、謝謝」掛在嘴上。例如:「請你把抹布拿過來。」「請把拼圖收起來。」「謝謝你幫我擺碗筷。」等等。
在家中不小心碰撞到孩子、或是有些時候冤枉了孩子,父母也要主動說對不起。如此,孩子自然會了解什麼時候應該說「請、謝謝、對不起」,並逐漸養成習慣。家人原本就有的一些好習慣,也可以繼續延續下去,例如:姿穎的爸爸以前早上起來,習慣向自己的爸媽道早安,現在他也要求女兒姿穎這麼做。

 

在幼兒園中學習合宜互動
許多家人能夠包容、了解的事,到了外面「別人」卻不見得會包容,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出了家門,「禮貌」更重要。幼兒園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團體,一班20~30個小朋友,想要運作順利、相處融洽,除了遵守規則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禮貌。除了言語要有禮貌外,肢體動作也要有禮貌。所以,在幼稚園中,老師除了以身作則,還會把禮貌列入教學目標之中。
許多老師的經驗是,如果家長能配合教學,在家裡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那麼教起來是事半功倍。但是如果家人本身就不重視禮貌,那麼教學效果便會打折扣。孩子把家人不好的習慣或暴力語言帶進教室,甚至會造成老師的困擾。

 

從扮演遊戲中學習
禮貌,往往是要讓人先「聽」到,才能真正「感受」到你的禮貌,光是禮貌在心裡,別人是不會看到的。比較外向大方的孩子,經過教導後比較能夠「表現」出應有的禮貌,羞怯的孩子就比較吃虧。
羞怯或不愛說話的孩子,需要比較多的準備,可以在教室裡或家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演練遇到親友時應有的應對,讓爸爸扮演「在路上遇到的朋友」,在家裡演一場戲,下次碰到這種狀況時,孩子就比較知道自己該說什麼。

 

聰明爸媽聰明教

姿穎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女孩姿穎跑出了電梯後就真的解脫了嗎?姿穎媽媽可能會:
1.用手敲著姿穎的腦袋說:「死囡仔,就會讓我丟臉,叫人有那麼難嗎?」
2.跟姿穎說:「吳媽媽常常照顧你,記得看到她要打招呼喔!今晚回家我們來練習遇到人要怎樣打招呼好不好?」
3.心裡想:「真難教,這種事長大就會了,不管她了!」
聰明的爸媽既不會當場讓小孩難堪,也不會就此放棄。沒有人生來就有「禮貌」的天份,所以需要教導是必然的,而且從開始教到嫻熟的過程中,還需要一段等待的時間。如果是你是姿穎的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儀是人際往來應對進退的行為準則,也是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爸媽對於孩子的禮儀訓練應該從小開始,除了身教重於言教之外,爸媽也該懂得掌握技巧去落實禮儀教養,取代以往在遇到問題時,才開始大聲怒斥、懲罰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輕鬆觀察與學習。   

當看到路邊有小孩耍賴、沒禮貌,身旁的大人卻完全不知所措時,您是否會覺得心有戚戚焉?的確,許多爸媽在孩子表現出沒禮貌行為的當下,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為此我們特別蒐集了四種常讓爸媽感到棘手的狀況,當家中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您可以採取下列的處理與教育方法。   

 

狀況一

不愛打招呼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孩子不愛打招呼,有時只是害羞和感到不安,孩子和大人一樣,要見不熟識的人,需要心理準備,無法貿然地立即熱情的招呼。因此,建議帶孩子去見客人前,可以先向孩子說明會碰到誰,例如:待會見面的阿姨是上次和我們一起去吃飯的阿姨,預先建立安全感與熟悉度,將有助於培養孩子開口和打招呼的行為與習慣。如果孩子看到人不願意打招呼,建議爸媽可以把孩子帶一旁提醒,例如:媽咪跟你說好了,待會兒見到阿姨時要打招呼的啊!阿姨很期待和你見面…,試著和孩子說明情況,而不是用怒斥的方式指責他的不是。

 

有些孩子的個性好面子,要給他台階下;有些孩子的個性比較羞澀膽小,不妨用遊戲的方式,例如:來和媽媽比賽吧!看誰比較有禮貌……。別忘記,除了要多給予機會讓孩子表現出禮貌機會,也要適時給予言語的鼓勵(不要用實質物品),這對於強化「打招呼」的行為是很有幫助的。

  

狀況二

大聲喧嘩、笑鬧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鬧又講不聽,不僅會讓大人心煩意亂,也容易遭到他人的白眼。建議爸媽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多利用禮貌貼紙或禮貌表格來幫孩子的行為打成績(例如:表現良好3顆星、表現普通2顆星),爸媽應該切記,以獎勵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回報永遠會優於處罰。當然,爸媽平時也可多利用環境進行機會教育,若碰到有其他小朋友大吵大鬧時,可以問問孩子的感覺,讓孩子自己學習去判斷這樣的行為好不好。 

 

狀況三

不如意就耍賴(大聲嚎哭、在地上打滾……)

孩子遇到不如意就耍賴,最讓人頭痛,尤其在公眾場合時,更是讓爸媽不知所措。若想避免這樣的狀況,爸媽不妨事先和孩子預告或約定,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舉例來說,孩子的玩樂時間結束了卻不願意離開,爸媽絕對不可以讓孩子任意拖延時間,而應該看他的表現做決定。對於小小孩,爸媽可以說「再溜10次就要回家」;對於看得懂時間的大小孩,可以說「再10分鐘就要離開」、「最晚等到7點30分就要走了。」

   

如果是去購物,爸媽可以先在家裡和孩子說好條件,例如:今天可以看玩具,但不能帶回家。抵達賣場時,也要再次用堅定的提醒談好的條件,或是當場告訴孩子:「媽咪皮包的錢不夠,我們今天先選玩具,下次等你集滿好寶寶貼紙(或生日時),我們再來買。」此外,爸媽不妨先列出購物清單,每買到一樣東西就讓孩子打勾,像是玩尋寶遊戲,這樣即使沒有買玩具,也能有玩遊戲的感覺。特別要提醒的是,當各種方法都用盡,孩子硬是不聽,當場大哭大鬧,爸媽應該二話不說先將孩子帶走,等孩子情緒較為穩定時,再和他講道理,讓他明白爸媽不會因為他哭鬧、耍賴就改變立場或讓他予取予求。

 

狀況四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乖乖坐好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如果想讓孩子乖乖坐好,不妨事先帶著孩子喜愛的玩具、故事書、圖畫本和蠟筆,讓孩子有事可做,就比較能坐得住;但也要記得跟孩子說,若沒有乖乖坐好,下次就不能帶玩具一起出來坐車了。如果沒有座位,爸媽可以陪孩子扶好站著,如果有人讓座時,一定要記得帶著孩子向對方說謝謝。  

 

有些孩子會直接穿著鞋站在座位上,爸媽可以跟孩子說:「寶貝,你看看鞋子是不是很髒?司機伯伯和打掃阿姨每天好辛苦把座位打掃乾淨,讓大家有乾淨的椅子可以坐,你這樣會把椅子踩髒喔……」讓孩子學習將心比心。 

 

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掌握技巧,當孩子出現各種不禮貌的狀況時,爸媽絕對不要忘記「當下糾正、鼓勵,事後處罰,不要當眾指責」基本原則,才能真正讓孩子從每一次的情境中加以學習,而不是產生負面的情境經驗。   

 

此外,爸媽對於孩子的管教原則,態度務必要一致,千萬不要因為怕吵、怕丟臉,就心軟而去滿足孩子的需求,一旦先例一開,日後管教便會困難重重,因為孩子一定會問:「為什麼上次可以?這次不行?」甚至是變本加厲,吵鬧得更加厲害,無法講理。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學,爸媽也要記得與幼教老師配合,讓孩子在學校與在家裡都能有一致的表現,培養他成為有禮貌、人見人愛的乖小孩。 
 
  
 

                                         (資料來源: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提供)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嬰兒剛出生時,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最近的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的神經學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包括結構上的改變,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很多人說孩子哭時,不要抱他,抱就是鼓勵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忘記了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不准對他的需求做反應,等於是忽略他。

  
現在的做法是嬰兒的搖籃直接放在母親的床旁,使嬰兒眼睛一張開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臉,給予他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他人格的成長。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例如四兩撥千斤,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及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跟他談,把情緒化解掉。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凱根(Jerome Kagan)的長期研究發現孩子的脾氣是可以改的,四個月大聽到巨大聲響會嚇哭的嬰兒,長到四歲再測驗時,只有一半還會如此,小時候害羞的孩子,長大不見得害羞。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教導,孩子先天的脾氣可以被導正。凱根認為「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他教父母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在現在講究人際關係的社會,教導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緒,是給他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不可等閒視之,更要從小做起。

 

            引用:親子天下部落格/名人部落格/洪蘭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41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歲的小奕,最喜歡和爸爸下象棋,但畢竟年紀小,棋藝不如大人,雖然爸爸偶而也會「放水」,可是小奕經常一輸棋,就嚎啕大哭,讓爸爸十分苦惱「這孩子怎麼這麼輸不起呢?」 
        

兒童發展理論:先天氣質差異→模仿父母處事態度→培養挫折忍受力 
    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唯恐稍有疏失,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常有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2.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文/盧淑貞  幼教工作者,本文摘自《學前教育》http://parent.kimy.com.tw/article.asp?art_id=471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2009.5 學前教育雜誌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已經開始熟悉爸爸媽媽的聲音,直到出生後,他聽得越來越仔細,並從大人有趣的「慈母語」中,提高了學說話的動力。

 

9個月大的翔翔,開始ㄅㄚㄅㄚㄅㄚ……ㄇㄚㄇㄚㄇㄚ……的「說話」了。當然,媽咪知道那並不是真的說話,但每回翔翔這麼叫時,媽咪總是興奮地說:「哇,翔翔叫拔拔耶」,「來了來了,麻麻在這邊喔。」不知不覺,這樣來回幾次,翔翔似乎就真的叫出了「爸爸、媽媽」;同時還多了「ㄋㄚㄋㄚ-ㄉㄚㄉㄚ一ㄍㄚㄍㄚ一」各種有趣的發音呢。

 

寶寶的語言發展從聆聽開始

早在媽媽肚子裡,寶寶就很習慣聆聽爸媽說話的聲音,爸媽說話的節奏、抑揚頓挫,對寶寶來說是不陌生的;即使是剛出生的新生兒,也會很自然地注意到爸媽說話的聲音。

23個月大,寶寶便開始嘰嘰咕咕加入大人的交談,當周遭的人說話時,他也許會不甘寂寞的咕咕嚷嚷說些大人聽不懂的話。這個時候,寶寶當然還不會說話,但是他正在學習如何製造各種不同的聲音,並且在嘗試的過程當中,慢慢體會到聲音是溝通的一種方式。

 

5個月大,牙牙學語愛模仿

漸漸地,56個月大左右的寶寶所製造出來的聲音種類越來越多,節奏越來越清楚,但不常聽到的怪聲音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發出屬於自己母語中經常使用的聲音。接著,寶寶慢慢地能夠清楚發出一些韻母加上聲母的音,例如「ㄅㄚ一ㄅㄚ一ㄉㄚ一ㄉㄚ一」等,這便是所謂的「牙牙學語」。他會特別注意我們爸媽常使用的語言中所含的音調模式,並且開始模仿。

等到接近1歲時,你會發現,寶寶開始發出像是ㄅㄚㄅ一、ㄇㄚㄇ一這種不是疊字重複的詞,又加上手勢、表惰,便不難猜出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這也表示,他開始要正式進入語言溝通的世界。這時,寶寶會努力的學習控制自己的嘴形、唇齒、呼吸、咬字發音,創造很多聲音,雖然是沒有意義的,但卻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過程。

 

寶寶開口,先說最熟悉的事

大約是在10個月到1歲左右,寶寶會說出他的第一個字彙,通常說的都是他最熟悉的人、物品或是經驗,像是爸爸、媽媽、自己的小名和狗狗、草草等。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就很願意說或隨時都會說或玩具等。大部分是在特殊情境之下,寶寶才會開口,例如:看到很喜歡的書。而這時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更不代表發展比較慢,因為每個孩子語言使用和學習的早晚,差異是很大的。

 

說慈母語,能引起寶寶注意

有趣的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和寶寶對話時,都會不經意的調整自己說話的方式。用很誇張、緩慢、重複的短句、聲音變高變低,加上節奏,像是「寶貝,你看,這是車車耶,是爸爸的車車喔。寶貝要不要坐車車啊?對啊,坐車車喔。來吧寶貝,來坐車車。」聽起來有些累贅而反覆,但對寶寶來說真的很有趣。這便是「慈母式語言」或一般人常說的「兒語」。曾經有實驗發現,即使才剛出生幾小時的新生兒,都會比較喜歡慈母式語言呢。2個月大的嬰兒,就會對慈母式語言給予較高的注意力。

「慈母語」在嬰兒學習語言的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我們用「慈母語」說話時,傾向尾音升高、音調變化比較多,語調上揚,甚至就像唱歌一樣,而且,我們會很自然地不斷喊著寶寶的名字、用問句加上手勢動作、身體的碰觸,很容易就吸引寶寶的注意,還能逗他開心。

 

回應+遊戲,幫助寶寶學說話

說「慈母語」並不是要教導寶寶使用正確的詞彙和文法,主要是用來促進親子間的溝通與雙向的了解;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依據孩子的反應、他的表達理解能力,隨時調整說話的方式,透過親密且趣味的互動,鼓勵寶寶作語言的實驗,提高寶寶學說話的意願。以下是爸媽可以做的事:

Ÿ        延伸寶寶發出的聲音

在寶寶咿咿啊啊試著和我們說話時,可不要錯過這個和寶寶遊戲中學習的好機會喔,能夠積極回應寶寶所發出的任何聲音,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

當寶寶發出「啊~」時,我們可學著他說「啊~」,他說「咿~時,我們模仿他說「咿~」,然後再稍微改變一點點變成「咿~啊~」,延伸他所發出的聲音,讓寶寶更進一步模仿自己所聽到的聲音、不斷改進自己的發音,並觀察爸媽的反應,這是爸媽和小寶寶之間最好的親子密碼。

Ÿ        完整說出寶寶想說的話

更大一些,寶寶懂得的語彙多了些,他的溝通意願會增強,發出的聲音也會代表某些他的想法。這時,可以多多回答寶寶、延伸他的意思。例如,寶寶指著碗說「ㄉㄚ一.ㄉㄚ」,我們可以接著說,「妳想要ㄉㄚ一.ㄉㄚ,吃稀飯是不是啊?ㄉㄚ一.ㄉㄚ,稀飯軟軟的、香香的,很好吃,對不對啊?」

Ÿ        開始玩命名遊戲

對語彙意義的理解,大約從8個月大會開始有明顯的進展,他會指認、更會嘗試自己說出單音、單字。這時,請開始和寶寶玩些命名遊戲。例如,寶寶指著奶瓶說「ㄋㄚㄋㄚ」時,我們可以說「ㄋㄟㄋㄟ,奶~瓶~」,寶寶拿著小鴨說「ㄧㄚㄧㄚ」時,我們可以說「ㄧㄚㄧㄚ,小鴨,黃色的小鴨子」。換句話說,就是慢慢地把正確精準的詞彙告訴寶寶,並鼓勵他模仿。

Ÿ        說故事、唱歌謠

說故事、唱歌謠,是引領孩子進入語言世界很棒的方法喔。別以為寶寶年紀小,聽不懂、不會唱,其實,這些都會一點一滴累積在寶貝的小腦袋瓜兒裡。充滿旋律韻味、聲調起伏的故事對話、兒歌念謠,蘊含語言的美,也能夠延伸出變化多端的互動方式,讓寶寶從中體會語言的趣味。

 

耐心等待,用心欣賞

在寶寶語言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爸媽一定要隨時提醒自己,要耐心等待。可幽默的心,靜靜地聽,猜猜寶寶可愛的咕嚕聲透露著甚麼訊息?用輕鬆的態度慢慢地交談,不須急著糾正他的發音,而是讓他感覺自己溝通成功。相信寶寶在爸媽的鼓勵與欣賞之下,會對自己說話的能力,越來越有信心喔!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柯華葳(國立中央大學學習教學研究所教授)

娃娃問媽媽兒童是問題很孩嗎?

媽媽澄清:「『很多有兩種意思喔!一個是指問很個是指做很人頭痛的孩,你想要間的是哪種呢?娃娃時之間愣住,歪著想媽媽說的話

娃娃是個常問問題的小孩;但她的問題也讓人頭痛有時她被戲稱為「問題兒童」,所以引發她對問題兒童」這個名稱的好奇

 

從孩子問問題,看出他想學什麼

般說來問題多的孩子在家裡或在教室通都不太被肯定一是話多,另個原因是大人通不太看重幼兒問問題甚至懷疑他們能問出什麼問題但是研究指出幼兒問的問題反應出他的認知與情緒、他的知識、以及他想要和需要的資訊孩子透過題所獲得的答案是最直接的知識成長這與成人教而得到的知識是不同的換句話說成人教導的不定是幼兒想要的幼兒所問的才是他想學習的

般幼兒間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

1 想了解事實例如:哪裡?那是什麼?誰的杯子?

2 想獲解釋例如:為什麼他哭了?為什麼不行去......

3 想要進步澄清例如:前面例子的「問題兒童是題很多的小孩嗎?

 

沒得到答案,孩子會追根究底

研究者還發現,當幼兒發現他所問的問題沒有被回答,他會持續且持續的再問,這表示他真的想知道答案。還好多數成人願意回答幼兒的問話不但回答,有時還會增加些資訊例如當孩子問長頸鹿吃什麼的大人除了回答吃樹葉」若能同步提醒子觀察長頸鹿脖子長就是因為要搆到樹上的樹枝....,.兒因此也習得更多的知識;所以說問問題是幼兒學習最直接的管道

 

孩子發問的內容由具體到抽象

2歲以前幼兒多數問「事實性的問題」;2歲半開會問「解釋性的問題5歲左右「解釋性的問題」大約佔所有問題的30%,5歲之後比較會出現「澄清式的問於幼兒問的內容包萬象,由命、外表、屬性、量、功能、所有、位置等等,到類化(如:這毛蟲也會變蝴蝶嗎?)與心智理論問題(揣測別人的意圖如:吃助餐時會問: 「你很餓嗎?」)年齡越問越廣

從研究結果肯定:問問題可以顯示出幼兒認知的成長。國研究問旬的發展依序是: Where What Who How Why When; 這其中以Where What Who 所問較具象How Why When 則漸趨抽象孩子想知表面、體的現象因此問題偏命名(叫什麼)屬性(什麼做的)年紀稍大時的問題是較抽象的功能(做麼用的)和心智狀況(為什麼這樣)

 

聽出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用意

成長兒的問題也會變得不單純他所提出的問題不層面孩子問媽媽.:「為麼你喝我倒的牛奶?媽媽說「為麼不可以?小氣!或是「為什麼不可以?我買的。」孩子會臉不滿過問題這杯沒想媽媽先有牛是我的」的張,讓他感到氣餒

再舉個例孩子到破了的杯子問「誰打破的?緊接問:什麼打破?後他可能真想知的是媽媽會麼處打破杯子的人?這時爸媽學習聽出題背後的才能做的回應讓孩子於進步發問和討論而不是了你的回答後敢再提出問題讓他減少學習的機會

 

從孩子問的問題裡,可以看出他多少什麼建議爸媽把握孩子間問題的時機,認真回應並與孩子討論,孩子的收和成長將會超乎你的想像

 

請你這樣做

l          為了引導幼兒思考,請在孩子問:「這是什麼?」這一類的問題後,不妨問他:「你看到什麼?是什麼做成的?有其他材料可以代替嗎?」或是問他:「你覺得它像什麼?它可以作什麼?」讓孩子抽取既有知識來類比。

l          若孩子問的是解釋性的問題,如:為什麼是這樣?請試著不要直接回答,而改問:「你覺得呢?」聽聽他的想法並與他討論他所提出的看法。透過討論可以深化孩子的認識與理解。

摘自2009.4學前教育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2009.6學前雜誌                文/林欣慧(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課程與教學系助理教授)

過度的批評或指責會慣害孩子的自信心,不適當的誇獎則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膨脹,唯有具體的褒獎與中肯的建議,才能孩子變得有自信也有能力

 

有一天﹒安安的媽媽到幼稚園接他放學。安安拿著他的美勞作品,迫不及待地想要給媽媽看。以5孩子的程度來說,安安的勞作真是一件不錯的作品,從很多小地方可以看到安安的確花了不少心思。媽媽一面聽安安解說他是怎麼做的,一面認真看著作品......

 

爸媽回應的方式,影響孩子的動力

就這種畫面你也可能有機會遇上,如果你是安安的爸媽,將會如何回應呢?

一般說來,爸媽的反應有三種型態:

  1. 指正型的父母。這種類型的父岳,是「愛之深、責之切」理念的忠實信徒,自認為要幫助孩子好好學習,一定要盡力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他下次會更進步。所以父母的反應是:「這美勞是你自己做的,是吧?你看你,這邊黏了太多東西,混在一起,非常的雜亂;那邊沒黏好,都快掉下來了。你怎麼這麼粗心,下次記得要黏好。」
  2. 空泛褒獎型的父母。這種父母深信凡事都得鼓勵孩子,鼓勵愈多,孩子表現愈好。他們的反應是:「哇!你的作品好棒哦!我就知道班上就屬你最聰明,有誰比得過你?你最厲害了,對不對?」
  3. 具體褒獎與建議中肯型的父母。這種父母懂得運用真體褒獎,不但指出孩子的長處,並加上中肯的建議,幫助孩子改善短處。當孩子把作品遞給這種父母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先花一點時間仔細地欣賞孩子的作品,然後告訴孩子:「你今天在班上這麼用心的做了這件美勞呀,這兩個顏色配在一起真好看。咦!這個地方沒黏好,快掉下來了,需要再上一點白膠,待會兒回家後再修補一下吧。這個作品很可愛,你可以送給我嗎?」

 

孩子的學習熱忱,爸媽要支持

學齡前兒童對很多事情都是躍躍欲試,因為還沒有經歷太多的挫折,他有非常高度的學習熱忱,對自己的能力也很有信心。只要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就能幫助孩子累積豐富的生活經驗。「能者多勞與勞者多能」是一種成長的良性循環。

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培養能力;當他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時,他會對自己更具信心。但是,要記得因為孩子才剛起步學習,他的表現自然不能成人的角度來評估。父母應多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所學得的經驗,而不只看重最後的成果。例如,每個偉大的畫家,在小的時候也是從塗鴉開始的,所以父母親的支持與呵護,在這個年齡層更顯得珍貴。

 

負面訊息,會讓孩子自認不夠好

很多時候,爸媽對待孩子所採取的態度不過在一念之間而已。由於國人深信個人處事要謙卑低調,不要太過張揚,所以當孩子有優秀表現的時候,有些爸媽為了要孩子學會謙虛,不但不給了褒獎,反而馬上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或是故意殺殺孩子的銳氣。

其實在爸媽的心理,還是為孩子的表現感到高興,但是,爸媽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傳送了負面訊息給孩子,讓仔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如果無法了解爸媽的用心,得不到他們的認同與鼓勵,而爸媽又一再忽視孩子的良好表現,孩子的自信心會日益低落,對於嘗試新事物的動機也會因而消失殆盡。

 

褒獎時應指出孩子的用心和長處

不少人對褒獎有著這樣的迷思:褒獎可以讓孩子感到快樂,幫助孩子學得更好。然而最近有些針對褒獎所做的研究,卻歸納出一些不同的結果:並不是所有的褒獎都有效,過度不實的褒獎反而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膨脹,變得眼高手低。

當孩子習慣了過度的褒獎之後,他無法能客觀的評量自己的能力,一旦挑戰失敗時,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能力並沒有想像中得好,他的內心會產生自我認知的衝突。孩子為了要解決這種困境,可能會在表面上以自大驕傲、不屑一試的方式,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惶恐不安。久而久之,便不願接受新的挑戰了。

最有效的褒獎方式其實很簡單,祕訣在於具體指出孩子用心的地方,或是他的長處。當爸媽要褒獎孩子時,應仔細的想一下,孩子哪件事做得好﹒並明確指出來,孩子有了這個經驗以後,他下次還會再重複相同的行為,把事情做得更好。另外,學齡前的兒童,有很多能力都才剛開始培養,在生活上累積的經驗也不多。爸媽的肯定與鼓勵,能幫助孩子察覺、辨識,並累積好的經驗和增進能力。

 

指正缺點,善用「三明治」準則

指導孩子改善弱點也是父母的重任之一。只要父母善用且多用「三明治」準則一一褒獎+指導+褒獎,先具體褒獎孩子的表現,然後加入建議,再鼓勵一下,這也就是真體褒獎與建議中肯型的父母跟孩子互動的方式。

如果你很想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但總是覺得不自在,或不知從何下手,那是因為你正在試著要改變一種舊有的習慣,學習使用一個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請再努力試試看;也許剛開始你無法馬上具體地指出孩子哪裡做得好,或是無法消除「忠言逆耳」的慣性反應,建議你不妨在平日多想想與孩子之間的對談、想想孩子的表現。當爸媽逐漸改變,學會先肯定孩子、指出可以改善的地方、再強調一次你對他的欣賞,那麼,孩子也會因你的改變而更有自信。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摘自2009.5學前教育雜誌

文/高麗芷(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整理/黃美湄(資料來源/感覺統合-信誼出版)

小霆在嬰兒期總是喜歡在輕緩地搖晃中進入夢鄉,可是令媽媽惴惴不安的是,有的醫師叮嚀父母,搖晃嬰兒可能導致腦傷。在兩難中,媽媽還是順著小霆的需要,提供讓他腦神經放鬆、順利入眠的前庭刺激。

哥哥小雷每次出門坐車,上車才晃兩下,他就睡著了。不過到達目的地,車子一停,他就自動醒來,下車後生龍活虎到處玩。媽媽發現,有的孩子對溜滑梯、盪鞦韆敬而遠之,有的孩子雖瘋狂喜愛但容易因莽撞而受傷,小雷卻能小心翼翼地玩得滿心歡喜。看著小雷的成長,媽媽對照顧弟弟也增添了一份信心。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愛搖晃、加速度、旋轉的活動和遊樂設施,因為這些活動提供的前庭刺激,刺激量少時讓孩子情緒平緩、量多時讓孩子情緒興奮。

其實影響更深遠的是,透過這些前庭活動,可促進肌肉張力、平衡反應等最基本功能的建立,對保護腦部減少受傷的機制,十分重要。

究竟「前庭刺激」是什麼呢?

 

善用前庭刺激帶來安定或興奮

凡牽涉到頭部移動的活動,無論是局部動作或全身性動作,都會產生大小不等的前庭刺激。依動作性質的不同而分類為:局部動作,如抬頭、轉頭、搖頭等,或是全身動作,如搖晃(前後、左右、上下)、翻身、爬行、攀爬、下滑、行走、跑步、跳躍、旋轉等。

有些活動讓寶寶興奮,有些則可以幫助他鎮靜、安定,爸媽可以視情況提供孩子強弱不同的刺激,把握「愈快速則愈興奮、愈慢速則漸趨鎮靜」的概念,提供孩子適當的活動來幫助孩子發展前庭平衡覺。

Ÿ        慢速、幅度小、持續性的活動

提供緩和的前庭刺激,可達到鎮靜神經的效果,主要由耳石器官負責接收這類的刺激,例如:躺在搖籃裡、慢速盪鞦韆、坐在慢速且穩定行駛的車子裡,都有鎮定作用。

Ÿ        快速、幅度大、瞬間、動態的活動

提供強烈的前庭刺激,可達到興奮神經的效果,主要由半規管負責接收這類的刺激,例如:溜滑梯、玩旋轉地球、快速盪轍睡,都會產生興奮的效果。

 

前庭系統主要掌管身體平衡感

人類腦部員責偵測地心引力的感覺神經系統,就叫作前庭系統,它包含接收器、前庭核,以及與中樞神經系統其他部位(大腦、小腦和脊髓)聯繫的神經束。接收器位於內耳的半規管與耳石器官,具有感知頭部與地平面的關係,以便及時平衡身體,免於跌倒,或在即將跌倒的瞬間,調整頭部與地面的角度,以避免撞擊,使傷害降到最低。

對於一般健康的大人,前庭系統總是默默地運作,讓人根本忽略它的存在;但是嬰兒喜歡抬頭看、側頭聽、蹋腿、揮手和搖晃身軀等活動,都是因為可以體驗感覺輸入腦部的喜悅,於是嬰兒會不斷反覆這些動作;而且藉著積極的活動,不但豐富了孩子的經驗,也活化了他們的腦,對成長中的嬰幼兒來說,前庭系統在整體的發展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依照分齡提供寶寶適當的前庭刺激

所有感覺神經系統中,前庭系統最早發展,約在媽咪懷孕1個月就開始。所以媽咪在懷孕期間,除了要保持正常的生活步調(如走動、坐車等),還可以在懷孕2個月開始,坐搖椅使羊水輕輕晃動,讓胎兒如同在搖籃、母親的懷抱中搖晃一舨,促使寶寶前庭平衡覺適度發展。而寶寶出生後就可以依著年齡提供適宜的活動,幫助寶寶發展。

Ÿ        適合0-1 歲的前庭刺激

寶寶出生之後,可在他想睡卻睡不著時,用搖籃或以手支撐著實實的頭頸部抱著他,輕緩搖晃幫助他入眠;等寶寶頭頸部位發育好能支撐挺起後,在寶寶清醒時,可抱著他旋轉或將他舉高,或是趴在抱枕、大海灘球上,輕輕晃動抱枕或球,使寶寶感受到搖晃的刺激,但請爸媽注意,不要玩得太激烈。

Ÿ        適合1----2 歲的前庭刺激

1歲會走路以後,孩子雖然依舊喜愛爸媽的擁抱,但享受夠了,就從大人懷中掙脫下來,四處探索。這個時期,爸媽可以引導孩子走走斜坡、爬爬桌子、騎騎搖搖馬,或是把孩子抱起來舉高、轉圈子,讓他被動地接受前庭刺激,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非常喜歡這種玩法。爸媽平日陪這個年齡的孩子玩耍時,不要限制他太多,但需要在孩子後面跟緊一點,以防頭部撞到、腳踩空等意外。

Ÿ        適合2-3 歲的前庭刺激

去公園或兒童遊樂場玩,都是2~3歲寶寶最興奮的事了。無論是溜滑梯、盪鞦韆、攀爬架、蹺蹺板等,都是培養平衡技巧與雙側動作協調的好機會。此外,建議爸媽用身體當做運動道員,進行親子體能遊戲,更能增進彼此的感情,例如:爸爸媽媽可當馬讓寶寶騎著玩,或是讓寶寶坐在爸媽腿上左右搖晃當小船。

Ÿ        適合3-4 歲的前庭刺激

這個年紀由於孩子的動作反應更協調,喜歡更刺激的前庭活動,其中以溜滑梯為最愛,甚至嘗試用坐、躺等各種姿勢,體會不同強度的前庭刺激。只要能注意到安全,遊戲時能遵守規則,不和其他孩子產生衝撞;爸媽應多帶孩子到公園,鼓勵他爬高、翻滾、溜滑梯,滿足孩子對前庭覺刺激的需要。

Ÿ        適合4-5 歲的前庭刺激

當孩子對身體的操控更上一層樓時,他可以在團體遊戲中獲得豐富的前庭刺激,例如玩老鷹抓小雞遊戲時,在快跑中可及時煞車、轉向,在盡情奔跑與瞬間控制中,充分滿足前庭覺。爸媽應多鼓勵孩子嘗試各種運用身體的遊戲,如翻筋斗、跳躍、走吊橋。

適合5"-"-6 歲的前庭刺激

全身性的動作,如騎單車、鑽拱橋、爬攀爬架、在單樓上翻轉身體等都很適合,孩子能體會頭部在不同位置的前庭覺,並使用雙手、雙腳控制身體的平衡。多給孩子身體位置變化的遊戲,不但挑戰孩子的動作運用技巧與膽識,也是左右腦資訊整合的理想活動。爸媽可引導孩子先做旁觀者,然後在安全保護下鼓勵孩子逐步嘗試。

 

除了平躺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前庭系統都在執行任務,它與許多神經系統的運作息息相關。爸媽能夠從懷孕期開始,提供寶寶良好的前庭刺激,並在寶寶出生後,能夠持續帶他做適當的活動,寶寶不僅會發展得好,也會更安定而容易照顧呢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林欣慧(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課程與教學系助理教授)


孩子的童言童語,有時會讓爸媽尷尬,而孩子也可能一段期間不斷地重複不合宜的語詞或學會講粗俗的話,其實這並不是孩子變壞了,爸媽需要先了解孩子的動機,並以智慧作導引。

 

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學習到的字彙和運用句子的能力也與日俱增。爸媽不難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孩子語言能力的成長,但有趣的是,中文有許多語彙相近或發音相似,意義卻相距甚遠的語詞,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誤用。
有時孩子的童言童語,會帶給大人們意想不到的樂趣,讓人會心一笑,但也可能造成相當尷尬的場面。

 

前一陣子,電視常常報導洗錢事件。某日媽媽帶純純上超市買東西,媽媽碰巧遇到一位老朋友,兩人相互問候並開始閒話家常。純純的媽媽說最近工作很忙,加上每天下班要趕著做一堆家事,要幫孩子洗澡、洗碗筷、洗衣......。純純在一旁聽著聽著,突然大聲說:「還有洗錢! 」 一時之間,兩個大人愣住,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孩子無心說錯,爸媽要示範而非指責
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洗」是一個「動詞」,加上任何「受詞」,如:碗筷、衣服、車子等,就可以組合成一個中性的語詞,是生活裡很常見的字,孩子當然也就舉一反三學到很多用法。但是, 「洗錢」一詞,卻有特別的意義,屬於負面的語詞,也不是孩子所能理解的,當孩子經常聽到之後,就隨著談話表達出來了,如果你反問他洗錢是指什麼?可能他會直接認為就是用水洗一洗呢!
當孩子因誤解而無心說出不合宜的話時,爸媽不要太在意去指責孩子「亂說話」,反而是要讓孩子有機會學到正確的說法,如果用其他說明方式能幫助孩子理解,就應另外解釋給孩子聽。

 

了解孩子「明知故犯」背後的目的
然而爸媽或許也會發現,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時候說某些不合宜的話,可能是有心機的,是故意的。如果孩子是「明知故犯」,爸媽就必須去了解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在探討孩子言語上的負面行為之前,先請爸媽認識心理學中有一項理論叫「心智理論」,'它是指一個人試著去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並且揣摹他人的行為動機與模式。大多數O~3歲的幼兒,因為智能發展的程度不夠,還沒具備這項能力,可是過了4歲以後,幼兒就開始發展這種「分辨自己和他人想法」的能力。
手足間許多爭吵,往往也是由這裡開始的。有時只要一方故意講一句令人生氣的話,就足以挑起戰火,而開戰的人,原先就已經預知那句話足以令對方產生什麼樣的反應。比如說,哥哥罵妹妹「醜八怪」,妹妹聽到就大哭,然後哥哥又趁勢追擊罵他「愛哭鬼」,於是哭鬧就一發不可收拾。

 

孩子運用語言時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當孩子開始了解到他有能力操控別人的感受及行為時,他會覺得自己更有權力。有些孩子能夠用這種能力,以友善的語言和別人交談、互動,激勵自己和別人,建立領導能力,日後成為領導型的人;但是有些孩子則會誤用這種能力,直到長大之後還是喜歡用負面的語詞、不好聽的話來捉弄或傷書別人,並自以為樂。所幸絕大多數的孩子,會善用這種能力,開始與年紀相仿的同伴建立友誼。

 

幼兒階段的負面語言要及早導正
幼兒階段孩子常見的負面語言行為,包括頂嘴、狡辯、耍嘴皮子、罵粗話、惡意的嘲笑他人。雖然這些行為不會對別人的肉體造成明顯的傷害,但是卻極有可能傷害別人的心理健康。
愛頂嘴和狡辯的孩子,常常讓爸媽既生氣又感到束手無策,不知該如何導正孩子的表達方式。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場點破孩子的「詭計」。直接了當地告訴孩子你的決定及所提供的選擇。例如,要吃晚飯時,孩子堅持不吃飯,只想吃零食。於是他開始抱怨媽媽老是煮相同的菜、難吃,他沒胃口、不想吃。在這種狀況下,如果媽媽和孩子針鋒相對,可能弄得兩敗俱傷。建議爸媽可以這麼做:
1.先把把零食收起來。告訴孩子嫌東嫌西並不會改變吃飯的決定,晚飯還是得吃,而且你不想再聽到孩子的抱怨。
2.你可以給孩子兩個選擇,跟他說:「你可以現在跟我們一起吃晚飯,或是你現在不想吃,等餓了再吃。自己決定好選一個。」
3.如果孩子再繼續無理取鬧,爸媽可採用視而不見的方法,請孩子到旁邊椅子上坐著,好好想一想。

 

孩子講粗話,爸媽先別動怒
當孩子第一次講粗話時,爸媽或許會感到意外和生氣;但在你採取任何處理之前,請先探查孩子的動機。有時孩子只是從別處學來新語彙、覺得好玩,並不知道粗話背後真正的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爸媽可先以「忽略」的方式處理。有時在一兩天過後,孩子發現這樣說話得不到父母的任何反應,覺得沒什麼好玩,自然而然就會忘記這個負面語彙。
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孩子還是繼續說粗話,爸媽應明白地告訴孩子,這個字眼很不好聽,用來罵人會議別人感到很生氣。你知道他是個好孩子(表達你對他的期望和鼓勵),不會故意用這樣的話來惡意傷人,請他不要再說粗話。

 

拒絕媒體和生活中嘲弄的語詞
電視上,常見藝人竭盡所能嘲笑別人來提高收視率,如果家中常看這樣的節目,言談中便不自覺地被同化。有些爸媽也許會用「笨蛋」、「豬頭」這些語彙來罵孩子,而孩子也用相同的話形容同伴,在不知不覺中,大家的日常言語就變得很粗暴。
沒有一個人會喜歡被別人嘲笑是大笨蛋或被罵豬頭,在被罵的當時,就算表面上無所謂,但是心裡總是不舒服的。所以當孩子嘲笑別人時,爸媽應出面當場制止,並利用當場的情境,教導孩子認識這種惡意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傷害,試著讓孩子去體驗受傷的感受,同時明瞭你的原則。
此外,爸媽更應做好榜樣,避免使用這些話來罵孩子。如果孩子的自信心都在爸媽的責罵之下消失殆盡,到頭來不是變得非常叛逆,就是自暴自棄。想要孩子養成優雅得體的談吐,展現自信與友善,爸媽一定要以身作則。

本文摘自2009.5學前教育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柯寶絢  學前雜誌2009.5

爸媽只要平日多跟孩子說話、唱念兒歌、玩玩手指謠,同時也帶著他閱讀,就能幫助孩子認識新詞暈、學習新語句、練習問問題。

當孩子漸漸熟練之後,不但勇於開口、樂於表達,還能學習說出漂亮的語句。

 

小乖110個月了,還不開口說話。雖然玩遊戲時,小乖可以和媽媽有不錯的互動,但每次教他練習說話,小乖就鬧脾氣。縱使媽媽查過醫學百科全書和網路資料,證明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晚跟日後的智力無閥,但媽媽還是不免憂心...........

 

許多爸媽對孩子遲遲不說話總是很著急,事實上,只要孩子聽得見、有溝通意願、語言理解能力沒問題,通常爸媽不需要過度擔心。孩子之所以不願意開口說話,除了發音構造還不夠成熟,有時是因為爸媽照顧的太周到,孩子一哭或隨手一比,需求就立刻獲得滿足,使得孩子缺少練習表達的機會。另一種可能是孩子還沒掌握語言的技巧,以至於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尤其平日使用雙語以上的家庭,有時孩子因為對語言的轉換不夠熟悉,就比較容易出現不願開口的現象。

 

開金口時間,個別差異大

每個孩子開金口的時間差異性很大,有的9個多月就會喊「媽媽,有的23歲才開始說話,但一講就是完整的一句,讓為他擔心好幾個月的爸媽感動到無法形容自己的喜悅。不過,這些情況比例較少,大部分的孩子在1歲半之前就能說出第一個字,只是礙於發音不夠清楚,有時爸媽以為孩子只是牙牙學語,沒發現他已經說出有意義的字。另一個狀況是:爸媽其實聽到了,驚喜之餘要求孩子再講一遍,但孩子卻未必照做,所以爸媽不確定孩子是否已會說。

隨著孩子年紀愈來愈大,若他依舊不願意開口,爸媽的焦慮程度也愈來愈高。這時建議爸媽可以稍微留心觀察:用一般音量跟孩子說話,看他是否聽得見?平常想出門玩、想吃餅乾時,會不會拉著大人的手、比著標的物咿咿呀呀?和孩子遊戲時,請他將手邊剛滾出去的球拾回,孩子是否有反應?如果孩子能夠表現出適當的溝通意圖和理解能力,而且聽力沒明顯問題,爸媽就可以稍微放寬心。只要平常多帶孩子做口腔運動,譬如:玩吹泡泡、舔冰淇淋或者練習咀嚼食物來活絡口部肌,就能促進口腔動作的靈活度,幫助孩子發音構造早日成熟。

 

從常用的名詞、動詞開始學

讓孩子主動開口的第一個字,通常是他最熟悉的人、物,如爸爸媽媽或者最喜歡有玩具。對於1歲孩子而言,具體的人、物對他而言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初學的幾個詞通常以名詞為優先。至於常用的動詞,如:抱抱,孩子也學得很快,但是形容詞就比較慢了。這個時期是「指物命名」的階段,可以多利用圖畫書或兒歌讓孩子熟悉生活中常見的語詞,並且與生活中的實際物品對照學習,例如:車子、衣服、電話等。

 

字彙足夠,開始組合運用

當累積的字彙逐漸增多達100~l50個,表示孩子將要進入「句子」的時代了。由於學會的字以名詞居多,孩子的第一句話也多是兩個名詞組合而成,如「媽媽水」,意恩是口渴了,希望媽媽倒杯水給他。

由於每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已經有很明顯的個別差異,所以孵出第一句話的時間更是從1歲半到2歲半都有可能;不過,孩子的句子未必符合文法,這時爸媽可以幫他說出完整的語旬,一方面回應孩子,一方面讓他模仿學習,例如問孩子:「你想告訴媽媽『我要喝水』?

 

廣泛閱讀,增加優美詞彙

透過閱讀、聽故事來學習「表達」,是從嬰兒期開始就應該持續做的事;當寶寶的話語逐漸變多以後,爸主馬更需要隨著孩子的年齡提供多樣化的故事題材,一旦孩子耳濡目染學習書中的詞彙和語旬,他的表達和理解自然會更加多元、豐富。到了3歲,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某天走在樹蔭下、雙腳踩著落葉時,小魚散步􀂻 (信誼)裡那句:「跟著落葉走, 『喳、喳、喳、喳』,聽起來就像吃餅乾的聲音。」就這麼自然地從孩子嘴巴裡溜了出來。

當孩子的詞彙比較豐富了,爸媽平日和孩子說話時也請多用一些形容詞,並增加和孩子對話的長度,譬如:「前面有一隻紅色的貴賓狗,看起來很像我們家阿丹。」而不只是:「那裡有一隻狗。牠是紅貴賓,跟阿丹很像。」兩種說法雖然意思一樣,但簡單的直述句顯然比較平淡。

 

學說話,孩子需要有成就感

孩子會說話以後,仍然需要依賴生活中的實際演練,讓他充分使用語言、表達自己。但有時孩子生性害羞,或者發現別人總是聽不懂,會讓他怯於開口,所以爸媽要運用一點小技巧來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以下提供3個方法給爸媽參考:

1.以孩子會的發音,順勢而教

當孩子開口喊「爸爸」,表示他有能力發出「ㄅㄚ」的音,這時可以多教他一些相似音的詞彙,比方用「叭叭」代表車子,或指著洋娃娃喊「芭比」,孩子學得愈快就愈有開口的自信。

2.孩子比手劃腳峙,別立刻滿足他

成天和孩子相處的爸媽,當孩子指著門往外一比,不用多想也知道他要出去玩,但請爸媽適度裝傻:「我不知道你想做什麼耶,請你用講的。」如果孩子真的說不出來,給他一點協助:「跟著媽媽說『出去玩.!』我帶你去公園喔。」讓孩子漸漸脫離比手劃腳階段。

3.臭乳呆別著急,理解重於發音

由於這階段孩子的發音構造還在持續發展中,爸媽不用太刻意要求他字正腔圓,有時一再指正發音,反而讓孩子畏於開口。請先求「有」再求「好」,豎起耳朵仔細聽,給孩子適度的回應,先讓孩子覺得他講的話「有用」、能夠被暸解,之後再慢慢教導正確發音。通常只要滿3歲,有一半以上的話能被其他大人理解就行了。

想改善孩子的「臭乳呆」,爸媽先要注意自己發音的正確性,還可以請孩子看著爸媽的唇舌,讓他明白發某個音時舌頭擺放的位置,並讓他照照鏡子看自己的舌頭。有時也可以握著孩子的小手摸著自己的鼻骨,然後發出ㄢ、ㄥ的音,讓孩子感受麻麻的,瞭解發這些音時該用到這些部位。爸媽會發現,只要孩子多講對一個音,與別人溝通的能力就大增,自然更樂於開口說話囉。*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