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感覺統合 (9)

摘自2009.5學前教育雜誌

文/高麗芷(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整理/黃美湄(資料來源/感覺統合-信誼出版)

小霆在嬰兒期總是喜歡在輕緩地搖晃中進入夢鄉,可是令媽媽惴惴不安的是,有的醫師叮嚀父母,搖晃嬰兒可能導致腦傷。在兩難中,媽媽還是順著小霆的需要,提供讓他腦神經放鬆、順利入眠的前庭刺激。

哥哥小雷每次出門坐車,上車才晃兩下,他就睡著了。不過到達目的地,車子一停,他就自動醒來,下車後生龍活虎到處玩。媽媽發現,有的孩子對溜滑梯、盪鞦韆敬而遠之,有的孩子雖瘋狂喜愛但容易因莽撞而受傷,小雷卻能小心翼翼地玩得滿心歡喜。看著小雷的成長,媽媽對照顧弟弟也增添了一份信心。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愛搖晃、加速度、旋轉的活動和遊樂設施,因為這些活動提供的前庭刺激,刺激量少時讓孩子情緒平緩、量多時讓孩子情緒興奮。

其實影響更深遠的是,透過這些前庭活動,可促進肌肉張力、平衡反應等最基本功能的建立,對保護腦部減少受傷的機制,十分重要。

究竟「前庭刺激」是什麼呢?

 

善用前庭刺激帶來安定或興奮

凡牽涉到頭部移動的活動,無論是局部動作或全身性動作,都會產生大小不等的前庭刺激。依動作性質的不同而分類為:局部動作,如抬頭、轉頭、搖頭等,或是全身動作,如搖晃(前後、左右、上下)、翻身、爬行、攀爬、下滑、行走、跑步、跳躍、旋轉等。

有些活動讓寶寶興奮,有些則可以幫助他鎮靜、安定,爸媽可以視情況提供孩子強弱不同的刺激,把握「愈快速則愈興奮、愈慢速則漸趨鎮靜」的概念,提供孩子適當的活動來幫助孩子發展前庭平衡覺。

Ÿ        慢速、幅度小、持續性的活動

提供緩和的前庭刺激,可達到鎮靜神經的效果,主要由耳石器官負責接收這類的刺激,例如:躺在搖籃裡、慢速盪鞦韆、坐在慢速且穩定行駛的車子裡,都有鎮定作用。

Ÿ        快速、幅度大、瞬間、動態的活動

提供強烈的前庭刺激,可達到興奮神經的效果,主要由半規管負責接收這類的刺激,例如:溜滑梯、玩旋轉地球、快速盪轍睡,都會產生興奮的效果。

 

前庭系統主要掌管身體平衡感

人類腦部員責偵測地心引力的感覺神經系統,就叫作前庭系統,它包含接收器、前庭核,以及與中樞神經系統其他部位(大腦、小腦和脊髓)聯繫的神經束。接收器位於內耳的半規管與耳石器官,具有感知頭部與地平面的關係,以便及時平衡身體,免於跌倒,或在即將跌倒的瞬間,調整頭部與地面的角度,以避免撞擊,使傷害降到最低。

對於一般健康的大人,前庭系統總是默默地運作,讓人根本忽略它的存在;但是嬰兒喜歡抬頭看、側頭聽、蹋腿、揮手和搖晃身軀等活動,都是因為可以體驗感覺輸入腦部的喜悅,於是嬰兒會不斷反覆這些動作;而且藉著積極的活動,不但豐富了孩子的經驗,也活化了他們的腦,對成長中的嬰幼兒來說,前庭系統在整體的發展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依照分齡提供寶寶適當的前庭刺激

所有感覺神經系統中,前庭系統最早發展,約在媽咪懷孕1個月就開始。所以媽咪在懷孕期間,除了要保持正常的生活步調(如走動、坐車等),還可以在懷孕2個月開始,坐搖椅使羊水輕輕晃動,讓胎兒如同在搖籃、母親的懷抱中搖晃一舨,促使寶寶前庭平衡覺適度發展。而寶寶出生後就可以依著年齡提供適宜的活動,幫助寶寶發展。

Ÿ        適合0-1 歲的前庭刺激

寶寶出生之後,可在他想睡卻睡不著時,用搖籃或以手支撐著實實的頭頸部抱著他,輕緩搖晃幫助他入眠;等寶寶頭頸部位發育好能支撐挺起後,在寶寶清醒時,可抱著他旋轉或將他舉高,或是趴在抱枕、大海灘球上,輕輕晃動抱枕或球,使寶寶感受到搖晃的刺激,但請爸媽注意,不要玩得太激烈。

Ÿ        適合1----2 歲的前庭刺激

1歲會走路以後,孩子雖然依舊喜愛爸媽的擁抱,但享受夠了,就從大人懷中掙脫下來,四處探索。這個時期,爸媽可以引導孩子走走斜坡、爬爬桌子、騎騎搖搖馬,或是把孩子抱起來舉高、轉圈子,讓他被動地接受前庭刺激,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非常喜歡這種玩法。爸媽平日陪這個年齡的孩子玩耍時,不要限制他太多,但需要在孩子後面跟緊一點,以防頭部撞到、腳踩空等意外。

Ÿ        適合2-3 歲的前庭刺激

去公園或兒童遊樂場玩,都是2~3歲寶寶最興奮的事了。無論是溜滑梯、盪鞦韆、攀爬架、蹺蹺板等,都是培養平衡技巧與雙側動作協調的好機會。此外,建議爸媽用身體當做運動道員,進行親子體能遊戲,更能增進彼此的感情,例如:爸爸媽媽可當馬讓寶寶騎著玩,或是讓寶寶坐在爸媽腿上左右搖晃當小船。

Ÿ        適合3-4 歲的前庭刺激

這個年紀由於孩子的動作反應更協調,喜歡更刺激的前庭活動,其中以溜滑梯為最愛,甚至嘗試用坐、躺等各種姿勢,體會不同強度的前庭刺激。只要能注意到安全,遊戲時能遵守規則,不和其他孩子產生衝撞;爸媽應多帶孩子到公園,鼓勵他爬高、翻滾、溜滑梯,滿足孩子對前庭覺刺激的需要。

Ÿ        適合4-5 歲的前庭刺激

當孩子對身體的操控更上一層樓時,他可以在團體遊戲中獲得豐富的前庭刺激,例如玩老鷹抓小雞遊戲時,在快跑中可及時煞車、轉向,在盡情奔跑與瞬間控制中,充分滿足前庭覺。爸媽應多鼓勵孩子嘗試各種運用身體的遊戲,如翻筋斗、跳躍、走吊橋。

適合5"-"-6 歲的前庭刺激

全身性的動作,如騎單車、鑽拱橋、爬攀爬架、在單樓上翻轉身體等都很適合,孩子能體會頭部在不同位置的前庭覺,並使用雙手、雙腳控制身體的平衡。多給孩子身體位置變化的遊戲,不但挑戰孩子的動作運用技巧與膽識,也是左右腦資訊整合的理想活動。爸媽可引導孩子先做旁觀者,然後在安全保護下鼓勵孩子逐步嘗試。

 

除了平躺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前庭系統都在執行任務,它與許多神經系統的運作息息相關。爸媽能夠從懷孕期開始,提供寶寶良好的前庭刺激,並在寶寶出生後,能夠持續帶他做適當的活動,寶寶不僅會發展得好,也會更安定而容易照顧呢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7 康健雜誌 康健七月份網路專欄

  雖然在父母眼中,不管幾歲我們永遠是個孩子,但是,當自己身為父母師長時,我們會不會因為恐懼而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或者因為貪圖方便而阻礙了孩子自行摸索,從錯誤中成長的機會?

  小時候常聽父執輩談起,他們在十多歲就要外出工作分擔家計,媽媽也常說她們小學沒畢業就要揹著襁褓中的妹妹,一邊幫忙做農事或撿材燒飯。可是現在的孩子到了十多歲時,恐怕還不太會打理自己的書包,仍舊處在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嬰幼兒時期。

  是不是時代的因素將孩子的「成熟期」拉長了?想當年黃花七十二烈士在三月二十九日起義失敗時,每個人真的都是年輕得一糊塗!在那個時代,二十來歲就是社會的中堅,得承載許多的使命與責任。若是時間再往前推,當李世民逼著他老爸起義,由他南征北討打下史上輝煌的大唐江山時,他才十七歲;亞歷山大大帝二十歲當上皇帝,完成橫跨歐亞的帝國時不到二十九歲,拿破崙拿下第一個勝仗才26歲;在科學界,愛因斯坦二十多歲就發表完了所有改變整個宇宙觀的六篇論文,甚至在社會思想界,馬克思與恩格斯完成共產黨宣言,改變了數十億人類的生存,也還不到三十歲。

  反觀現代,二十多歲三十來歲也許還在學校裡接受教育,為了期中考及期末考的分數在煩憂著。 
因此,如何讓孩子懂得負責任,而且能夠突破想像中的限制,發揮潛能,或許是家長要重新思索的課題。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相信每個人都有潛能,也常常以「你有這個潛能」來鼓勵孩子,好像潛能是一種放在口袋裏的東西,你想用就可以拿出來用的東西。

孩子的潛能要透過練習來展現

事實上,潛能並不是存在人體內〈像是你學會辨識動植物,你會說英語法語等學得的能力〉,潛能是存在人與人或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就像地心引力,萬有引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一種關係〉,因此,正確來說,並不是我們在使用潛能,而是有外在的人或物或情境,將我們的潛能「呼喚」出來。

  因此,只有不斷的行動,不斷地與周遭情境互動,才可以呈現出我們所謂的「潛能」,潛能並不能關在房裏獨自一個人修鍊或增強的,潛能要在日常生活真實的努力中,才得以浮現。

  我們的孩子不見得有特別的天賦,但是,每個人一定有他喜歡作的事,有深藏於心中的小小夢想。著名舞蹈家瑪莎葛蘭姆曾說:「一個人應該成為他這個時代的傳奇。」傳奇不是大人物才有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寫下自己的傳奇,包括我們的孩子,只要心中有夢想,依尋著這個夢想前進,就能為這個世界增添一些光彩。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它發光。

                   文章摘自康健雜誌網頁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651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芷麗北市醫學中心精神科高芷麗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媽媽懷小棟時,覺得胎動特別強,認為兒子將來會是運動場上的健將。然而,後來發現小棟出生後的幾個重要的動作發展里程碑,雖然時間上都超前,但動的品質卻不太好。譬如,學走路時,10個月他就唐突地跨步,但踉踉蹌蹌得讓父母嚇出一身冷汗,從此跟得緊,以防出意外。從小給他玩具,幾乎玩不了多久,就被摔壞或弄壞了。

3歲大時,媽媽帶他出門,的,小棟總是橫衝直撞,媽媽需要緊緊牽著他的手扮演煞車的角色。好幾次媽媽稍微放鬆一點,不是小棟跌倒傷到自己,就是撞到別人弄出亂子,讓媽媽很難專心辦事。

爸爸不相信動作如閃電般的兒子動作會不協調,認為是太太沒有善盡角色。媽媽啞巴吃黃蓮,跟主觀過強的先生總是有理說不清,但還是衷心希望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從小棟的案例可知,孩子動的量與質的質未必成正相關,重點在於孩子所作的運動、活動對提升動作品質是否有幫助。所以,爸媽應仔細觀察孩子都是怎麼動的,檢查是不是在影響動作品質的「動覺發展」出了問題。那麼,動覺(又稱本體覺)是怎麼一回事呢?

動覺讓人能掌握精確的動作

動覺的感受器在關節附近的肌肉和肌腱組織內,這些感受器能感知肌肉在伸展或收縮的狀態,了解各個關節角度的變化,並且轉化為神經衝動,快速傳達到脊腦,再往上送達大腦頂葉而產生動覺。透過動覺,才能掌握身體在靜態或動態下的位置與姿勢,於運動/活動的過程不斷作微調,儘量作出滿意的表現。

觀察孩子動得如何,並及早警覺

仔細觀察孩子的發展,是父母的樂趣所在,更是為人父母的天職。爸媽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狀況,表示孩子的動覺發展可能有障礙,要提早找出對策(註:每個年齡的發展內涵,請參考感覺統合上篇:發現大腦 part5:分齡發展評量)

n          懷孕期:胎動很少又微弱或胎動過強都應注意。正常的話,29~36週大之間胎動應明顯,尤其在媽媽進食後、聽到輕快的歌曲等時刻。

n          嬰兒期:O~2 歲階段請留意

Ÿ        睡得過多,動得很少。

Ÿ        頸部無力、很晚翻身、爬得很少、很晚才會走路。

Ÿ        爬得太快卻常踉蹌撞到下巴。

n          幼兒期:2歲以後請留意

Ÿ        頸無力,常跌倒、碰傷。

Ÿ        動作笨拙、緩慢,常被絆倒。

Ÿ        走樓梯時倚賴扶手。

Ÿ        玩丟接球、踢球有困難。

Ÿ        攀爬架子,騎三輪車學得很慢。

引導孩子動得對,讓動覺敏銳、動作敏捷

引導孩子做對運動/活動,再反覆練習,就有助於增加動覺的敏銳,並且能即時修正動作,使反應更協調、靈活。不同年齡也有簡單的促進方法,建議爸媽多運用:

n          胎兒期,媽媽要多聽音樂及撫摸肚子

懷孕5個月以後,媽媽要多聽簡單、輕快的胎教音樂,適度地活動、撫摸或輕拍肚皮,使胎兒的神經傳導更加順暢,讓胎兒在子宮內活潑地動,強化動覺敏銳度。

n          1歲前,隨著趴、坐、爬、站增強動覺

在日常生活中,爸媽要注意寶寶動作能力的進展,並運用適當的方法來照顧他。

l  O~2個月的嬰兒:不要老是橫著抱軟軟的新生兒,每天要花些時間把小寶寶豎直著抱,但手要護著他的後腦。因為頸部承載頭的重量,能加強頸椎動覺,有助頸部肌肉張力發展。

l  2個月大起,只要嬰兒健康,就可以開始讓他俯臥睡覺。如果實在擔心突發「嬰兒碎死症」,請在小寶寶清醒時多提供俯趴的機會,如此寶寶才能在抬頭、轉頭之際,強化胸椎動覺,為翻身作準備。

l  3個月大起,可開始幫寶寶做體操:伸展或彎曲四肢的各處關節-肩、肘、腕、掌、指,及髖、膝、踝、趾等,還可擠壓關節,提供多元的動覺。(註:可參考《嬰兒運動》,信誼出版。)

l  4個月大起不要老是把寶寶在懷中,限制他翻的機會即使寶寶還不,可以從轉動他的頭或帶動他的腿來引發翻,提供全身脊動覺豐富的動覺。

l  5個月大起,經常將寶寶抱在懷中坐著玩以大人身體及手臂支撐嬰兒的背部挺直,提供腰椎動覺。

l  6個月大,嬰兒學爬期,用抱枕或父母的腿,幫助孩子腹部撐起,用四個支點(雙掌、)載重,提供豐富腕關節及膝關節的動覺

l  8個月大起,,嬰兒學站前,讓他的手著東西由坐轉為站站慢供腿部髖膝關節的動覺有助站得

n          1歲後,隨著動作元素依序發展

子的動作發展素:肌力、平衡、協調、力、韻律、敏捷依序前進只要引導他在每個階段按部就班動得對就能達到動敏捷

l  靜態的姿勢或活動時的是巧勁也就是肌肉張力從小讓孩子體態挺拔後腦部的動覺中樞就會下意識調整坐姿,無需大人在旁時時提醒要抬頭、挺胸、縮小腹

l  走路、練平衡時,千要因怕他摔跤而過度保護孩子為摔倒的經能讓孩子動覺更敏銳動作也學爸媽只度地跟在孩子的的危險最低

l  教導子學新動作前醒他仔細觀察養成觀以後學什都快學得不順責罵、取笑他或乾脆為他代勞要能反覆程中孩的動覺他的動品質,多練習就會更協調。

l  幼兒的爆發力超過大人,但耐力不如大人,所以帶孩子外出時,爸媽要記得,孩子腿短、跨步小,大人應配合孩子的步伐,孩子才不會走幾步後就挫折地放棄,一邊走一邊唱歌,輕鬆愉快就能走得久一點

此外,在嬰兒期,透過節拍鮮明的音樂,能培養孩子的節奏感,他會搖晃身體、點頭拍手。7個月大以後,寶寶就可手握玩具或打擊樂器,以腕關節的活動打拍子。2、3歲以後,幼兒會手手指比出1、2、3等數量,就可輕鬆用手指關節按琴鍵、玩小鋼琴了。這也是動覺發展的一環。

通常爸爸媽媽只知要求孩子動作要快、要準,卻不知肌力、平衡、協調、力、韻律、敏捷等6個動作元素,需按部就班打好基礎。在此之前,爸媽要配合孩子的步調活動,等基礎打好,自然動作反應就快了。這時,爸媽準備開始追著孩子跑,想要他動作慢些,還很困擾呢!

 

 

 

本文摘自2009.6學前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刺激太少 玩得不夠 易遲緩

聯合仁愛醫院職能治療師謝佳芝表示,曾在多個臨床案例中發現, 因為先天疾病問題以致一出生就必須長期住院的寶寶, 或是長期住在兒童加護病房的幼兒,雖然其智能上沒有任何問題, 但因為他整天舉目所見的只有雪白牆壁和單調環境, 造成他後來出現遲緩的狀況。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 孩子若處在沒有刺激的環境中,或是缺乏適當的刺激, 即使他原本的智能沒有問題,其發展(包括:粗動作、細動作、 認知能力與協調等)仍會因此蒙受負面的影響;相反地, 刺激太多也不恰當,因為刺激太多會使孩子形成容易分心, 缺乏專注力,並且情緒上易產生焦躁、不安等問題

 

缺乏照顧 過分保護 皆不宜

如前所述,適當的刺激可以幫助幼兒得到良好的發展,反之, 太少的刺激則可能使幼兒產生發展遲緩的問題,此外, 若剛好遇上發展遲緩的「誘因」,例如:媽媽智能不足, 或是家人疏於照料(或保護過當), 也可能致使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危險因子。謝佳芝治療師舉2個實際臨 床個案說明:(1)一個家裡在做紙類回收的1歲幼兒, 因為從小缺乏玩具,造成小朋友只會玩家裡最多的東西「紙」, 其它東西都不會玩。(2)有個阿嬷因為只有一個孫子,雖然已經4 歲半,還是餵他吃飯、幫他穿衣、穿鞋…什麼都幫孫子做好的後果 ,造成這小男孩什麼都不會,進而出現一些遲緩的徵兆!

 

陪伴引導 幫助孩子玩得好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指出,跟以往社會相較,現在的小朋友, 尤其是在都市成長的孩子,空間沒有像以前那樣開闊, 多半處於狹窄、受限的居家環境裡;相對地, 能從環境中接收到的刺激也比較少,這時候「玩具」 就扮演著提供刺激的一個重要角色。 幼兒不像大人每天會面臨各種工作與挑戰,幼兒的「工作」 就只有玩遊戲;每一種玩具都有它不同的功用,透過給予孩子適當的 不同玩具,將有助於提供孩子完整又全方面的刺激。

「那只是買玩具給孩子就足夠了嗎?家長需要陪伴孩子玩嗎?」 對此,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一般而言, 若孩子各方面發展皆正常,那他很快就可以自己學會玩具的玩法, 但如果小朋友的狀況比較不好,或是學習能力較差, 家長就有這個必要去陪伴、引導孩子「玩」玩具。 有時玩具對孩子可能太難,孩子不會玩,家長可以適時地從旁「 提點」玩法,但不要全程「指示」孩子應該怎麼玩

另外,有些玩具一個人玩不起來, 家長或玩伴的參與可以讓遊戲內涵更加豐富, 孩子得到的刺激自然也更多(例如:球類), 球類遊戲可以延伸至踢球、拍球、丟到一個定點或傳球等多種玩法, 不但有助於肢體動作的控制、培養協調能力, 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能增進幼兒的語言、社交技巧和情緒控制;例如: 家長丟球給孩子接時,孩子因為沒接到而產生挫折感,甚至發脾氣, 家長可透過適當

的開導和安慰,幫助孩子調適情緒、重新站起,而幼兒可在遊戲過程 中不斷地嘗試、失敗、嘗試…到成功那一刻, 這段過程除了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外, 也能增進自信心與耐心,無形中更提升了孩子的EQ(情緒商數)

 

非結構性玩具 多樣玩法刺激多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指出,玩具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 結構性玩具」,即固定型態、只有一種玩法的的玩具(如:娃娃, 小汽車等);二是有多樣玩法的「非結構性玩具」(如:積木、 畫畫、剪紙、七巧版、拼圖等)。建議家長少買結構性玩具,像是: 芭比娃娃只能玩角色扮演,其玩法較為侷限, 可以多買一些非結構性玩具,孩子不容易玩膩, 也就比較不會浪費錢,同時多種玩法也能替孩子帶來多樣刺激。

現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捧在手心呵護,對於買玩具多半也不會吝嗇,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關心孩子究竟玩得「夠不夠多」, 不如把關注焦點放在孩子是否「玩得均衡」的問題上。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例如:有些孩子記憶力好, 有些則是聽覺特別好;遺憾的是,現在的孩子多以「視覺學習」 為主,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學習過程中, 不妨讓孩子利用他的強項去學習新的事物,除了會比較有愉悅感外, 也可提升其學習動機;至於其較不足的地方, 家長可以找適合的玩具,以誘導的方式來加強。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提醒,家長在給予幼兒玩具時, 最好一次只給予一樣玩具,給太多會讓孩子產生錯亂感, 造成他無法專心玩一樣玩具;1歲以後可以慢慢要求規範孩子, 玩到一個段落才可以換,並要求他幫忙收拾玩具, 這些動作可培養其耐心和生活自理的能力。而家長在購買玩具時, 建議可選擇比孩子實際發展年齡程度還要再稍微難一點的玩具( 大概快36個月),對孩子才有挑戰性,也可以延長玩的時間; 此外,盡量不要購買同類型的玩具,選購玩法多樣的玩具, 孩子才能玩得開心、玩得均衡。 
 
 

                                                      資料來源:20 0812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魔法父母造就小精靈--促進0~3歲感覺統合發展的玩具與活動

摘自《學前教育》92年4月號     文/高麗芷 台北市立療養院復健科主任

嬰嬰幼兒的活潑好動與古怪精靈,是腦部快速發展的象徵。父母應依孩子的年齡,提供適當的玩具,滿足好動的本性與探索的慾望。

◆促進感覺統合發展的玩具與活動
6個月~1歲:以搖鈴、敲擊、取物、手指動作、爬行、扶走為主。
* 會拿不同質感及重量的玩具,再投入盒中。
* 在仰躺姿勢下,握著寶寶的手,將他拉起成坐姿。
* 搖搖鈴、敲擊桌面、扔擲玩具。
* 開關抽屜、將東西拉出來、撕紙、翻厚紙板書頁、手指鑽入洞孔中。
* 拿積木、葡萄乾。
* 模仿動作:拍手、揮手再見等。
* 抱在懷中,前後左右搖晃,做寶寶體操。
* 由匍匐、跪爬(膝與手掌著地)到站爬(腳掌與手掌著地)。
* 牽寶寶的手到處遊走。
1~2歲:以行走、攀爬、追跑、塗鴉、疊積木、按鍵、仿說為主。
* 身體知覺漸趨敏感,能察覺尿布濕了、髒了。
* 自己脫鞋子、襪子、使用湯匙、學習杯。
* 疊積木、簡易幾何積木嵌入盒、抓著筆塗鴉。
* 按電視遙控器、玩具電話鍵。
* 擲小球、拋海灘球、滾接球。
* 爬上爬下、爬階梯、被牽著手上下階梯、倒退著走。
* 搖木馬、騎馬(爸爸跪爬,寶寶騎坐在其背上),加強平衡感。
* 助行推車;坐滑行車用雙腳滑行;在浴缸中,體驗站立和行走。
* 在不同地面走路、跑步;繞著家具跑、踢球、追球。
* 聽簡單的指令做事;模仿說話;簡單的表達;哼唱。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紙箱變身術
摘自《學前教育》92年5月號    點子設計/顏怡欣

◆隧道探險 ◎年齡:8個月以上 ◎準備:紙箱數個,大小約100㎝×80㎝×60㎝左右,瓦楞紙材質。 ◎做法: 1.用剪刀將紙箱的蓋子及底部去除,留下中間的部分。 2.用膠帶將紙箱連結在一起,成為通往不同方向的隧道。 3.在紙箱上開幾個洞,在部分洞上貼上玻璃紙,讓光線透入。 4.在隧道沿途放置孩子喜歡的玩具。 ◎遊戲:讓孩子進入隧道探索,看看他會發現什麼?不同的隧道 各有什麼驚喜? ※叮嚀:孩子若年齡較小或膽子較小、怕黑,隧道不宜太長,紙箱上開的洞也可以多一點、大一些,使孩子可以看到父母,父母也能掌握孩子的狀況。

◆烏龜車上路 ◎年齡:2歲以上 ◎做法: 1.用剪刀將紙箱的蓋子及底部去除,留下中間的部分。 2.用透明膠帶補強紙箱切口與邊緣,使紙箱較為堅固,不易破損。 ◎遊戲: 1.孩子進入「烏龜車」內,手腳並用往前爬行,烏龜車也會像履帶一樣,跟著往前進。 2.進行烏龜車比賽,看看誰先抵達終點、誰先繞過椅子回來;還可以加入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違規的駕駛 人要受處罰喔!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陳達//前臺安醫小兒復健科主

 

 

集舞蹈每週有一萬庭與我們一同學習、成長在分享的過現,長們對心發最為視,智力、制、表達力、感力及人際......等,是身心發展重要我們特別結家長見的疑惑及困擾,在元中,由小兒健科醫所給予的業說明,協助家教養孩子有方法,希望這些實的身知識,讓您寶的身心發展一路順暢!

 

有些孩子很J '只要事情不順他們的意,要求被人拒絕也好,玩遊戲輸了也好馬上就會哭鬧不休,給周遭的大人好看這樣的場面,不只爸爸媽媽難熬,你那鬧著瞥的孩子心裡又何嘗好受?

其實,孩童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學習向照顧者提出需求外,也終要逐漸學會接受拒絕與挫敗

歲前孩童,正處於發展親子依附關係的重要年齡再加上生理結構急劇生長需要大量的成長資源不論在情感照顧以及物質供給上,建議家長儘可能地滿足孩童的需求,不用擔心會有溺愛或過度依賴的問題產生

但是隨著孩童的能發展以及生長模式變化,兩歲後的孩童逐漸發展較成熟衝動控制能力以及情緒穩定性,進入所謂律時期」孩童開始能接受照顧者的規範與命令,並嘗試從失敗中學習忍受挫折,藉此不斷練習進而發展更進階的影響孩童挫折忍受力最重要的基便是觸覺系統功能的發展從神經行為的角度來說觸覺系統可以略分為種,是原始的觸覺系統( anterolateral tactile system) ,另一個則是較先進觸覺系統(posterior column medial lemniscal tactile system)

原始的觸覺系統是天生的本能,負責與生存密切相關的感覺刺激,例如:過冷會凍過熱燒傷痛則代表外傷、癢則代表中、輕觸則暗示威脅的到臨......始觸覺系統的反應非常原始單調不是攻擊便是逃避(fight or flight)

相反的,先進的觸覺系統是後天學習發展而來的,主要傳遞各種有高度區辨性質的感覺刺激例如 精細觸覺」可分辨特定定點以及動作路徑;震動可以感受到極細微的差異,形體覺(stereognosis) 有如手的眼睛」,'也就是用手感受物體形狀的精細辨別力,更是極致的功能表現先進觸覺系統的反應,如同其多元的區辨能力一般,隨著細微的差異,會有迴然不同的多元反應

的觸覺系出生隨著觸覺刺激頻率及程度的增加,如餵食清潔互動的活動……,會從極為敏感的反應逐漸地減低到適當的程度;相反的,隨著觸覺刺激種類以及形式的多元化,先進的觸覺系統會不斷學習與發展,使其原本的區辨能力愈來愈緻。

隨著彼此功能的消長,在兩歲後,先進的觸覺系統會逐漸成熟而壓過原始的觸覺系統,取代其成為主要的觸覺反應系統,如方能有基礎的衝動抑制能力,孩童也因此能逐漸發展穩定的情緒狀態與良好的挫折忍受度

,在您祭「賞善罰惡」的手段,修正孩子鬧之不妨先由兩方著手孩子利進展到成熟覺發展階段

減低原始衝動藉由原始觸覺系統的減敏感過程來減低孩子原始觸覺系統反應程度與頻率常用的方法包括讓孩童多接觸各種多元觸覺的遊戲(如沙畫玩黏土、捏陶手指等等豐富孩童進食食材種類與方式(藉不同粗細食材與進食動作來做口腔刺激在日常遊戲與活動中自然地施觸覺刺激,例如洗澡時用不同質感玩具,以互動遊戲方式,給予孩觸覺刺激(重點在於兩手封以上、兩膝至踝、以及部為主),或於刷牙時按摩口腔壁與牙齦給予刺激

加強衝動控制能力:藉由促進與加強先進觸覺系統功能,來達到制原始觸覺系統功能的常用的活動包括進行區辨性的觸覺遊戲(如將玩具藏在球池後孩童試用觸摸方式找出按圖形狀找出袋中形狀相同的積木……..模仿遊戲(例如嘗試做出和大人樣的動,或模仿特定動物的動作......)、以及精細操作性遊戲如串珠珠摺紙紙黏土造型......))

外,家長關心與鼓勵,也是提孩童挫折忍受能力不可或缺重要因素相信在家長認真與引導,孩子終能發展良好的心理情緒

 

本文摘錄自 2007年2月 雲門律動生活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高麗芷(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怕痛是來自觸覺和視覺所造成的感受
一個人是否怕痛,跟內在的觸覺感受與外在視覺造成的心理衝擊都有關係。依感覺統合理論,把感覺區分為近端感覺與遠端感覺。近端感覺是指觸覺、前庭覺和本體運動覺,藉此感覺冷、熱、痛、平衡、眩暈、肌肉繃緊……等,告訴個體身體內發生了什麼事。遠端感覺是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藉此感覺亮、暗、吵雜、軟、硬、香、臭、甜、鹹……等,告訴個體身體外人、事、物的訊息。
七種感覺中,觸覺橫跨近端感覺與遠端感覺,觸覺是胚胎首先發展的感覺,也是整合其它感覺神經系統、平衡各神經系統的要角。結合近端感覺與遠端感覺,即能知己知彼,有利個體適應環境。所以從小培養孩子不怕痛,是長保安康的入門票。

培養孩子不怕痛的5個訣竅
訣竅1.父母以身作則
一家三代到宜蘭去泡溫泉,外婆勇於嚐鮮,樂於體驗被溫泉魚咬腳板的酥癢感覺;平日怕痛的阿公選擇壁上觀,統計多少人跟他同類。溫泉魚的確是不錯的賣點,但圍繞者多過把腳泡在魚池中的人,至於兒童更是只敢在池邊興奮地叫,有的孩子腿伸入水中,試了試又趕緊收回來。睡完午覺加入泡湯陣容的彤彤,在爸媽先後將腳泡入溫泉魚池後,也躍躍欲試,居然頗能享受其中的樂趣。外公在旁盛讚,彤彤的感覺統合發展果真過人。
有的父母本身很怕痛,不經意地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怕痛、驚恐的模樣,不像彤彤的外公那樣冷靜,於是,孩子很自然對該情境產生恐懼感,也全盤將父母的反應吸納為自己的反應模式。
痛感既受個體先天觸覺神經系統敏感度的影響,也是後天學習他人行為模式顯現的反應。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是嚴肅的事,所以父母要先從大男孩、大女孩,蛻變為成熟的父母。像怕痛這種事,在孩子面前如果隨性表現並不適當。
訣竅2.不要過度呵護孩子
傳統父母傾向過度保護孩子,就像學步期的孩子一跌倒,大人就大呼小叫,養成孩子跌倒就哭的習慣。殊不知嬰幼兒的痛感只有大人的1/3,而學步期的孩子個子小,脂肪又厚,其實真的並不怎麼痛。建議父母應接受感覺統合新知識,用正確的態度教養孩子,親子都會覺得輕鬆許多。
訣竅3.藉擁抱對抗疼痛
觸摸、擁抱是維持嬰兒生命極為重要的線索,因為這些良性的觸覺刺激腦分泌生長荷爾蒙與腦內啡。腦內啡,又名快樂荷爾蒙,有助個體對抗疼痛與情緒困擾。當一個人擁抱他人時,自己也感受到相同的回饋,與人更接近,不再孤寂。所以,在嬰兒期父母要多擁抱孩子,進入幼兒期可培養孩子喜愛玩偶,讓他在適應新環境、面對壓力時,能藉擁抱玩偶渡過難關。
訣竅4.用轉移法淡化痛感
媽媽抽空帶2歲9個月的彤彤與3個月大的辰辰去注射流感疫苗。彤彤從小進出診所、醫院,從來不因其他孩子哭鬧而恐懼,神色自若地跟醫師、護士聊天;今天她有個任務,就是弟弟打針時要唱歌給他聽。她果然不負所託,握著弟弟的手,唱著自創詞曲的「辰辰之歌」;弟弟在針刺下的剎那間大哭數聲,隨即注意力回到姊姊的臉上,展現出帶淚的笑容。
加拿大的研究證實,父母告訴孩子打針不痛,其效果不如運用音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能明顯降低打針感覺疼痛的程度;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此效應越強。所以建議父母從小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喜愛,則孩子從打針小事,乃至於人生遇到挫折等大事,都不必靠煙酒、禁藥就能安然、優雅地渡過。
訣竅5.學習深呼吸達到放鬆
4歲的小頤是個害怕新事物、拒絕新體驗的任性孩子,每次都用哭鬧的方式達到目的,但是注射疫苗是不可妥協的事,只好在多人壓制下進行。注射過程中,小頤不僅心理上感受到父母被叛的震驚,還有因大哭肌肉緊繃、血管緊縮、血壓上升,使身體的疼痛感加倍。
對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指導孩子跟著父母學習緩慢地深呼吸,一方面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調息呼吸這件任務上,另一方面能幫助肌肉放鬆,就有效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全文請見學前雜誌第48頁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達德/前台安醫院小兒復建科主任  摘自:雲門律動生活一二九期
「知覺動作功能」發展是孩童成日長的重要基礎,其中包含「觸覺、前庭、本體」三大發展系統。
而前庭系統的發展,會影響到「抗重力肌肉群」,這牽涉到脖子、肩膀、軀幹等。陳達德說:「前庭功能不好的孩子,抗重力肌肉群很多會『掉下來』。」
明顯的例子是,現在很多小朋友像「沙發馬鈴薯」一樣,能躺就躺,能靠就靠,坐得很沒有樣子,上課沒兩下就開始趴在桌上,陳達德表示,「大人以為他們沒教好,坐沒坐相,其實問題可能是出在前庭系統和抗重力肌肉群。」
簡單的「測試」方法是,讓孩子單腳站立,若能單腳站的時間很短,沒辦法站上30秒,往往就是前庭功能不夠好。
此外,前庭系統也會影響到眼睛。陳達德指出,一隻眼睛有6條小肌肉在控制,兩隻眼睛共有12條小肌肉在做協調,前庭系統會影響到這12條小肌肉的協調性。
因此,若前庭系統沒發展好,會影響到孩子的視力,這些孩子往往不喜歡玩躲避球等,因為他們的眼睛「追不上」。
陳達德表示,家長和孩子玩時,會發現孩子的眼睛動作不一致,或感覺小朋友看電視都斜著看,好像有斜視,但去眼科檢查又沒問題,以及,孩子看書時會跳字、漏行,這其實都和「前庭系統」的協調能力有關。
大量的動作過程,可提供孩子大量的「前庭刺激」而大量的「前庭刺激」也會刺激語言功能的發展。
陳達德說,因此現在很多美語教學班,會讓孩子們先蹦蹦跳跳,做些運動,再開始上課學語文,這樣學習效果會比較好。也就是說,在刺激「前庭系統」後,此時對語言的理解與表達功能都有幫助,從事一些語言相關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不論對體態,對視力,對語言學習,前庭系統都至關重要。而生活中,可以明顯有助於前庭刺激的遊戲,陳達德表示,是盪鞦韆,卻可惜現在基於安全考量等因素,城市的公園裡,學校的校園裡,是越來越看不到鞦韆了。
此外,就是舞蹈,陳達德表示,舞蹈的律動中,對前庭刺激和本體刺激是比較多的。再不然,游泳也不錯。總之,讓孩子多活動、多運動,好處很多。
陳達德強調,以前的環境,比較能自然的提供孩子功能發展的刺激,但現在高度的都市化,比較無法提供自然的滋養,父母的自覺就更加重要。
他指出,日本有不錯的經驗,像東京的都會化現象比台北市還嚴重,但其兒童發展障礙率比台北市還低。
日本的相關法律規定,社區裡一定要有個遊樂區,而裡面一定至少要有這三項設施:沙坑、盪鞦韆、攀爬架。陳達德說,對孩子來說,沙坑是觸覺刺激、盪鞦韆是前庭刺激、攀爬架是本體刺激,只要家長經常帶他們去,可讓孩子在都市中,依然能擁有足夠的發展刺激。(採訪整理楊孟瑜)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