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有他與生俱來的氣質,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細心,做起事來有條有理。有的孩子比較迷糊,做事大而化之。你家約孩子是哪一種個性呢?
  即使是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氣質。有的孩子對感覺刺激的敏感度較差,他不能完整或精細的分辨刺激;有的孩子注意力薄弱,特別容易因外界的干擾而分散了他的專注力,不過這種孩子並非凡事都很粗心、迷糊,當他面對有興趣的事,他也能仔細地做好,但是遇到不感興趣的事就馬馬虎虎、草草了事。
  粗心的孩子通常動手比動腦快,做事時不能夠仔細的觀察,也缺乏全面的思考。雖然有的孩子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會有所改善,可是對於那些長久習價於粗心行事的孩子,即使認知能力提高,還是會出現粗心的行為,所以爸媽要趁早留意。
增強孩子的敏感度,能改善粗心
  如果孩子對感覺刺激的敏感度較差,爸媽可以透過一些有趣的訓練,協助孩子增加感覺刺激的敏感度。例如,讓他多玩一些「找找看」和「比比看和哪裡不一樣」的遊戲。「找找看」的遊戲是指在一張圖畫,藏有多樣的東西,孩子必須小心觀察才能找得。「比比看和哪裡不一樣」的遊戲,常常是有兩張相似的圖,在這兩張圖之間有些細微的不同,孩子要不斷的利用圖中的一小部份,仔細的觀察比較,才能找出兩者之間的不同。
生活小事粗心,請孩子立刻改正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的孩子常常心不在焉,離開房間忘了關燈或關電視、吃完東西不會收拾善後,有些爸媽會覺得這些事都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就順手幫孩子做好。這樣的教養方式,孩子永遠學不會。下次孩子再忘了關燈,不管他那時正在做什麼事,爸媽一定要他放下手邊的事,馬上再回到那個房間把燈關掉。從很多生活例子裡發現,越是造成孩子的不方便時,改正的效果就越好,因為孩子不願意再給自己添加過多的麻煩。只要多練習,孩子粗心大意的行為會逐漸減少。
爸媽別期望過高,孩子才有信心把事情做好
  孩子會粗心,有時不完全是天生如此的,也有可能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心理發展學家艾瑞克森主張學齡前兒童正處於主動期,在幼兒的生活中,還沒有太多失敗的經驗,喜歡主動的嘗試新事物,對自己總懷有無比的信心;縱然短暫的失敗,一下子就會被孩子拋諸腦後,再面對下一個挑戰,又會躍躍欲試。每當孩子順利完成一件事情時,他會感到快樂,也會增強自信心;相反地,如果孩子總是面對失敗的結果,慢慢地他會覺得自己事情都做不好,自信心就會變得低落,久了之後,面對新的事物時也不願再嘗試。
  很多爸媽因為孩子粗心而導致狀況百出,感到頭疼不己,在焦急之餘,只知道責怪孩子,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結果孩子粗心的問題不但從未獲得改善,反而弄得親子之間很不愉快。爸媽對孩子期許過高,當孩子達不到時,爸媽會覺得失望、生氣,而這樣的反應只會加深孩子的挫折與無能感,對孩子並無幫助。
給孩子時間,慢慢地累積經驗與學習
  請爸媽以孩子的角度思考,4~7 歲的孩子在生活中累積多少了經驗?有很多事情是靠學習得來的。當你要求孩子做好一件事時,是否曾教導過孩子如何把這件事做好?孩子粗心有很多時候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處理事情。很多成人看來輕而易舉的事,只要是孩子沒做過,或還沒機會學到如何做好的訣竅之前,對他都是一項挑戰。
  例如,安安很喜歡他的玩具小汽車,每次出門總要帶著好幾輛車子。可是安安是個小迷糊,車子帶出門,卻常忘記帶回家。每次掉車子,安安總是感到很懊惱,有時甚至要大哭一場。爸媽要如何幫助安安改善這個粗心的問題呢?爸媽可以試著在出門前先討論或提醒,例如:
  媽媽說:「安安,等一下我們要去大伯家玩,我知道你喜歡玩小汽車,你可以帶兩輛車子。」
  安安說:「兩輛太少了,我要帶6輛。」
  媽媽說:「我知道你和想堂哥玩車子,但是出門不方便帶那麼多,很容易丟掉的。下次我們可以請大伯帶他到我們家來,你就可以跟他分享所有的亭子。你先練習帶一、兩輛出門,如果能保管好,以後再增加車子的數量。」
  等到拜訪親友後,準備回家前,爸媽可以再次提醒孩子收拾今天帶去的小汽車,孩子收拾好了立即誇獎他好棒,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東西了。
持續練習,重新建立細心的習慣
  研究指出,一個人在建立一項新的習慣時,至少要連續不斷的練習21天以上,才能將這個習慣建立起來。在年齡越小時,成效越好。所以當父母在引導孩子時,也要記得讓孩子有機會不斷的練習。孩子粗心大意不是無可救藥,重要的是爸媽必須有耐心的教導他一些做事的小方法,並不斷地讓孩子練習,慢慢的,粗心的孩子也會變得細心,對自己也會更有信心。

本文摘自學前雜誌2009.2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夠自在地獨處,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小可以發展的,只要爸媽懂得引領孩子、欣賞孩子,當他自己玩得正起勁或專心看書、做事時,不任意干擾,孩子就比較能發展出獨自玩的能力

從小祈出生之後,媽媽一直都是親手照顧,平常雖然也要忙家務,可是媽媽總是以孩子為優先,花了很多時間和小祈一起看圖畫故事、一起玩玩具,也常帶他出門到公園玩耍或參加親子課程。最近,媽媽發現小祈有時候自己似乎一個人也能玩得很投入,媽媽心想:是因為小祈長大了嗎?好像不一定要媽媽陪著玩了呢!
      自己玩,就好像脫離襁褓改由雙腿自行走路一樣,是孩子邁向獨立的過程。孩子在自行摸索的過程,用眼睛去觀察、以腦袋解決問題、雙手並用嘗試各種可能性,不但可以玩出智慧,更同步獲得成就感。可是當父母的,心情總是不時在過與不及之中來回擺盪。雖然心知肚明孩子正在發展必備的能力,但也不免自我懷疑:老是一個人玩,會不會太可憐了?其實就跟大人一樣,孩子雖然平日需要社交生活,但能夠自在地與自己單獨相處,也是一種能力、一種享受。爸媽只要記得:當孩子對手邊玩具研究得正起勁時,不要突兀地去干擾,自然有助於孩子發展獨玩的能力。


發展獨玩能力關鍵:不干擾
      大部分時候,爸媽並不會任意打擾孩子,但有些干擾是不經意的。比方說,看到孩子自己玩得很好,爸媽於是趁機偷閒欣賞電視影片或者聆聽音樂,但突然冒出的聲響卻打斷了孩子專注力,於是原本自己玩得好好的孩子,又自動賴回爸媽身邊、要求陪伴。這情況尤其容晏雲生在天生氣質注意力分散度高、堅持度低的孩子身上。
      雖然鼓勵對於激勵孩字有相當正面的影響,但有時候也會淪為干擾因素。看著孩子乖巧地自己玩、或者玩出新把戲,爸媽內心欣慰溢於言表,一句稱讀很容易便脫口而出。但這對專心沈醉於獨玩的孩子而言,卻同樣是個打斷他思緒和樂趣的干擾,甚至還會養成孩子追求外在掌聲的習慣。所以,請爸媽暫時忍耐,等孩子玩完以後,再告訴他:「你剛才好棒,自己玩得很久。」或者「我發現你會畫圓圈圈囉,畫得很好呢!」


協助孩子體會獨玩的樂趣
      當孩子有過獨自玩的成就感,的確可以增強自己玩的動機,但是,在他體會獨自玩的樂趣之前﹒還是需要爸媽協助創造自已玩的正向體驗。
*建立「我能自己玩」的樂趣和信心
      面對新玩具,爸媽可以先讓孩子摸索一番,看能玩出什麼把戲。如果孩子始終沒發現「機關」,爸媽再動手玩給孩子看。玩的方式不用像指導手冊一樣,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明確地玩到孩子鐵定學會再放手,反倒可以先快手快腳地扭動按鍵讓音樂流洩、展示成果,然後再讓孩子嘗試一次。當孩子聽見樂音,就會隱約瞭解剛剛爸媽手指停留處就是關鍵,接著便使出他各種看家本領:按、壓、撥、轉……等「手段」,終於開心地發現:同轉的就對了!類似的成功經驗,將會建立孩子「我可以自己玩」的信心。
      至於孩子已經熟悉的舊玩具,爸媽可以誓試跟著孩子一起玩出新玩法,譬如偶爾拿孩子的布偶來演出孩子喜歡的故事角色。雖然故事聽老了、玩偶玩膩了,可是當已經被認定是某個角色的玩偶搖身一變成為另一個故事的主角,將同時為爸媽和孩子創造新的體驗。演完一遍之後再來個角色大風吹,又可以玩很久。

*陪玩一段,適時發揮觀察角色
      和孩子玩玩具時,一旦孩子被勾起興趣、專注力被移轉到玩具,爸媽可暫時退居觀察角色,讓張子自己多方嘗試。一方面瞭解孩子現有的能力:為什麼玩不出來?「結」打在哪裡?當孩子求助時,只要給個關鍵提示,他就能做得很好。另一方面也可悄悄計算:孩子能自己玩多長一段時間?當孩子開始自己玩時,爸媽也可以把握時間看看自己的書、做點自己的事。
      當然,孩子一發現爸媽在「偷懶」,一定會過來要求陪玩。這時可以說:「你剛剛自己玩得很好啊!再玩一下,等我把這段看完。」或者再構思出另一種玩法,重新引起孩子對玩具的興致,自然能延長他自己玩的時間。
*創造獨自玩的機會
      爸媽可以從孩子出生起,便適時創造孩子自己玩的時機,比方在他的床頭放置懸吊玩具,當孩子睜眼醒來看到眼前的玩具,如果不是肚子很餓、身體極度不適,或許會自己玩一陣子。2歲之前的孩子通常還有點黏大人,要孩子自己一個人獨自在某個房間自己玩耍,並不容易。當爸媽有要事在身時,可以跟孩子說明:「媽媽等一下要煮飯,請你自己玩,好嗎?」

 

為孩子挑選適合獨玩的玩具
      當你要讓1歲以下的孩子練習自己玩的時候,記得先為孩子挑選「比較好玩」的玩真,讓孩子坐在看得見媽媽的地方玩耍,還在建築安全感的他才能玩得安心、玩得久一點。所謂「好玩」的玩具,指的是比孩子現有能力難一點、玩法比較多元的玩真,例如形狀盒,孩子不但可以把它當成積木堆高高,也可滿足「拿出來、放進去」的樂趣,除此之外,還能進階學習形狀分類。等滿2歲後,孩子多半能自由選擇喜歡的玩真,不想玩了,他便會自動更換。另外,扮家家酒,也是培養孩子獨玩能力的最佳遊戲之一;不僅能幫助孩子整理與重視自己的生活經驗,透過多種角色的創意扮演,孩子的語言也會進步不少。
      有時候爸媽也需要適度「示弱」。比方真的很累、感冒身體不舒服時,就不要逞強。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好累喔,你自己玩一下,讓媽媽休息。」吃藥時請孩子當個貼心小幫手,讓他「具體」感受媽媽真的很虛弱,孩子也會學著成熟,安靜地自己玩、自己看書。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同理心和獨立性日益發展,孩子便愈能享受獨自玩的樂趣,也留給彼此更多的空間。

本文摘自學前雜誌2009.2月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激黑皮媽的熱心推薦,我一口氣從2歲買到了5歲,

先讀完了這本3歲寶寶的成長地圖,心裡想的是要再去把0歲和1歲的給買齊!

這是一系列的教子有方的書籍,非常適合家有幼兒的父母&從事幼教工作的人閱讀,

書中提供了許多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來和孩子共玩以增長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也提供了許多處理情緒的方法來與幼兒相處(沒有人不會被孩子惹火,只是怎麼處理最恰當)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天啊!我不知犯了多少錯誤的方式在教孩子,

還好!還好!現在發現總比沒發現要好的多吧!

整本書的折角真是不少呢!

為了寫這篇讀書心得,我又不斷地把書拿出來翻閱,

很想結錄出一段來和大家分享,但太難了!

想來想去,不如把書中的部分章節放上來,如果你和我有相同的疑惑,買書來看吧!

  • 您會為寶寶貼標籤嗎?(別以為自己沒有,太容易就不小心貼上了,而不自知)
  • 做個永不發火的好爸爸好媽媽(大家請用盡全力吧!)
  • 對於寶寶你有悔不當初的歉意嗎?(一定有!放自己一馬,下次改就是了)
  • 你用什麼方法處理自己的憤怒?(不是不能生氣,教你生氣的學問,我想對大人也還用的上)
  • 稱讚的藝術&批評的學問(這得不斷練習哩!)
  • 右手好用還是左手好用?(無所謂好壞,但如何去判定孩子的主力手很重要,交叉主力不會影響學習能力,但雙手混用則會有閱讀障礙的問題)

 

以上只是我個人要注意的事項,當然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可以供參,會不會奇怪怎麼好像都是要大人注意的事項?那誰讓我們是大人呢!其實小孩要做的事也粉多啦!(只是那些還是得要我們大人去準備,不要忘了陪伴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一起來為我們的民族幼苗來努力吧!

附記:我得加緊為我家那兩個寶貝來做功課了!好忙呀!

更多的內容,請點下面引用的連結去看哦!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伯倫《先知的靈光-孩子》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胡適《我的兒子》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父母的犧牲─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孩子實際上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他們只是經你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於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都無法探訪的地方……"

因為王季慶看了詩人紀伯崙一首關於《孩子》的詩,讓她對教育孩子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轉變,"其實我對自己很嚴格,但在我懷孕的時候,看了紀伯崙的書,真的好感動,你清楚知道你絕對不能去掌控另一個個體,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但華人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

所以我很小心努力把孩子當作是一個'人',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即使是做錯了,他還是有權利去嚐試,你只能告訴他有什麼選擇,他決定了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待王季慶說完這句話,再聽她說別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於是你便知道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一位母親來說,對一位非常疼愛自己孩子的母親來說。

一個女子做了母親,最容易陷入一個窠臼,就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然教育家馬卡連柯卻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於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對孩子來說,他們習慣了風和日麗的天氣,直到有一天在自己迎接疾風驟雨的時候,在不測風雲的挫折和挑戰裡,驚慌失措,不知道心中的勇氣和智慧該從哪而來。

對父母來說,兒女是他們的私人財產,他們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在孩子身上,直到他們年老時,同樣渴望得到全部的關愛,兒女就像風箏,他們想要永遠拽住那根線,只有把它牢牢操在手中,心裡才有安全感。

做了父親以後的胡適先生,寫過一篇《我的兒子》,裡面說道︰"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王季慶曾經遇到

一位母親,在女兒7歲的時候和丈夫離婚了,她的工作能力強、生活能力很好,但卻非常擔心獨生女兒的種種,開口閉口都是女兒。當王季慶問她:"妳的生命有何意義和價值?"她如此回答:"我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就是要我的女兒正常。"

王季慶說:"她女兒已經17歲了,不瘋不痴不傻,而且長得很漂亮,你認為我可以接受她這樣的答案嗎?她不是普通老百姓,她是一位博士,在國外也住了很久,可是她的答案竟是如此!"王季慶再問她:"那妳自己的生命呢?"

她說:"我自己有如槁木死灰,我已經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一心一意地想女兒好,我已經把自己放棄了。"

一個槁木死灰的媽媽一心一意想讓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這是最大的問題,你把自己生命的基礎放到別人的喜怒哀樂上,交在別人手裡,生命的意義竟是女兒正常與否?!"面對一個成熟的獨立女性有此生命告白,王季慶的嘴巴都張大了。

這母親每一天都像監獄裡的獄卒,把女兒當犯人看,甚麼都要通過她,即使她在上班,仍然想女兒不知道會不會偷跑出去。因為她對孩子的不信任,造成母女無法溝通,壓力越來越大,女兒豈受得了母親的監視,非逃不可。

"後來真有不太好的事發生,華人的父母總是替孩子選擇,但選擇之後誰要負責?這位母親以為自己很對,因為她是出於愛心,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以愛之名,做一件與愛完全沒有關係的事情。"

王季慶最後提醒這位母親:"先不要講女兒如何如何,妳的焦點應該放在妳自己的生命上。先不要對人好,如果你自己是空的。你看到自己快樂嗎?因為我們不僅僅只是活,而是要活得快樂,這才值得。這才是給妳女兒最好的東西──身教,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

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

王季慶對此也有自己的故事,"這聽起來很負面,我自己也很痛苦,是我給了孩子自由,他是一個'人',我沒辦法控制他,最後他自己去承受後果,他學到了教訓,可是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和痛苦。以結果來論的話,人家會覺得還是傳統的方法好,但孩子的學習肯定不一樣,這是他要走的路,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過去的經歷來學習的。

在兒子上高中時,有一次王季慶帶他們去看她上標準舞的課,老二看了便有興趣想學。於是舞蹈班就安排了一個女舞伴給他,是一個年紀較長的女生。跳跳兩人就成了朋友,常到家裡作客,後來成了情侶。當時老二才17歲,是個中學生,女伴比他大10歲,已經是一個相當能幹的職業女性。

王季慶看兩人從舞伴到情侶,局面開始失控了。她和孩子分析過,雙方的生活背景、年齡差距,而且他馬上就要高中畢業到美國去上大學,兩人看來不可能有甚麼好的發展。"感情的事,我從來就跟孩子說,惟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傷害對方,要尊重對方。當時我對孩子說'你要去唸書,她年紀也大了,怎麼可以等你這麼多年?'"

兒子答應媽媽先做朋友,直到他美國唸書後,雙方便各自自由發展。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兒子上大學後,不只和對方保持聯絡,反而因為感受到外在的壓力越大,兩人的距離越遠,兩人就越是團結,越是覺得這段愛情是偉大的。

於是,兒子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與對方切斷關係,還在他讀大二時就結婚了,家人全蒙在鼓裡。王季慶說:"本來沒有甚麼,我也承認他們的關係,不說甚麼,兒子畢業後就在太太底下工作,應該很好的。但他們夫妻的關係越來越不平衡,越來越不對勁,兒子和我本來是很親密的,甚麼都談,但兩人卻慢慢疏遠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痛苦不是兒子不聽你的話,而是你覺得他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你不知道他在想甚麼?"
後來事情的發展是,夫妻兩人的事業失敗,初生的孩子還小,太太卻患上精神分裂症,王季慶眼睜睜看孩子承受巨大的挫折和痛苦,整整10年,在孩子最黃金的10年。作為一個母親,王季慶的心疼和難過是言語無法說的,但她一直陪兒子,接受他的一切,當時她最常對孩子說的不是"當初如果怎樣怎樣。"而是"我會一直在這裡。"

"我沒有再去責備他,這沒有用,我不會讓他覺得因為他犯了錯而不理他。我已經不能替他做甚麼,他自己做的自己承擔,我只能包容他。"直到今天,即使讓王季慶早知道結果是這樣,她還是覺得:"想盡辦法去鉗制孩子是沒有用的,有一些選擇,是他自己要做決定的,別人不能替他做。當時他選擇了這條路,必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我不了解。"

現在兒子的事業和生活已平穩順利,王季慶回頭看這件事:"
有一些事是無解的,它在正常的狀況下是找不到答案的,既然發生了,就不要怨天尤人。只是你不要覺得這件事是衝你來的,或是衝兒子來的,無論如何,不管事情好壞,它都成為我兒子人生的一部份,一個過程,值得他去學習。"

沒有一個女子天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媽媽,一個獨立的妻子,自己的價值自己去尋找,去肯定。王季慶以前也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建立在愛情上──"我要我愛的人全心全意地來愛我,如果不是如此,自己就失去了價值。"

王季慶遇到一個女子把一生的重心都放在丈夫身上,卻因為無法生育,先生與她離婚。她在離婚後患上嚴重的腦癌,經過一段努力奮鬥的抗癌期。

但王季慶看她其實是不要活的,"她的痛苦是她指定了只要她先生的愛,只有她先生可以肯定她的價值,因為她的先生不愛她,在她心裡早就喪失了活下去的意願。在她的潛意識裡有一點自殺的傾向,但她又不能自殺,
把受傷的感情不斷壓抑下來,慢慢地就變成了她的病。她一生病,就可以轉移掉自己的問題
,'你看我很可憐,我生病不是我的錯啊!我還要去奮鬥、拚命去抗癌!"

王季慶覺得這位女子如果不願承認自己早已放棄了自己,不承認自己的生命是被動的,"如果你不愛我,我就……",不管她如何努力去抗癌,都是沒有用的。

她提醒說
:"當一個人在情感上受傷時,儘管情緒是負面的,你都要去承認它、認識它、接受它。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不管你是貧是富,美貌平凡,遇到任何事,從根本上來說,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


王季慶參加一個團體叫"Pollyanna","其實每個人都有悲觀樂觀矛盾的地方,Pollyanna就是叫你從樂觀的角度去看事情,它有點像傻大姐的意思,不管你發生什麼事、任何打擊,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份禮物,敲醒你,告訴你應該要改變了,讓你變得更快樂。參加這個團體的每個人,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拋出來,讓其他人幫你從Pollyanna樂觀的角度看事情,讓別人幫你在困境中看到一些好處和積極面。"

 

 


王季慶小檔案

留學加拿大,並旅美十餘年。經歷半年的心靈追尋,遍覽各類心理、宗教、哲學、神秘學等書籍。於1976年首度接觸啟悟性的"賽斯資料"後,心弦震動,遂開始譯介賽斯書系列及新時代經典作品共十餘種。她也是在台北內湖的中華新時代協會總會創辦人,影響很多讀者。

較早前來馬演講的許添盛醫生,也是受王季慶所影響,成立第一個癌症身心靈治療團體,鼓勵病人真正進入新時代身心靈成長的旅程。

王季慶較為馬來西亞人認識的是她所翻譯的《與神對話》系列。

 

以下連結為教育電台專訪~

2008.03.13教育電台名作家王季慶訪談~從紀伯侖的「先知」談愛你一輩子

 

 

 

 

紀伯倫的先知〈論孩子〉by Kahlil Gibran

 

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說道:請和我們說說關於"孩子"的事。

他於是說道:

孩子實際上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們只是經你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於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地學像他們一樣,但是,不要白費力氣要他們像你
因為歲月無法倒流,生命也不會停滯於昨日

你們是弓,孩子是從你們身上發出的生命之箭
那射箭者在蒼茫路途中看定目標,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一個彎弓,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當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歡欣喜悅
因為祂不僅愛那射出的飛箭,也愛手中握的那穩固的彎弓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v4tEBsKeQkF63vRLsfhxdtE-/article?mid=11247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代表圖片

(圖片出處 : 天下雜誌)

 

龍應台:親子的友誼是用心掙來的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社會上常強調情人和夫妻間要如何努力付出、學習相處,卻很少有人在說,父母和子女間如何做「朋友」,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有個假設:既是父母子女,就一定有愛。這個假設,我覺得是有問題的。「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親子要當朋友,那份友誼必須被掙來。

印象中,從來沒看過這麼柔軟又帶點不安的龍應台。以往面對強權,她會跨大步、挺出膀頭,迎戰;面對孩子的她,卻學會後退、省視自我,包容。


這是一個和許多青少年父母一樣,帶著尷尬的母親。

兒子房間裡開著的電腦郵件,她自制不敢瞄一眼;兒子告知開始抽菸,她壓抑不訓戒,只小小抱怨;最近也得接受安德烈與女友在她面前親密相處。

龍應台說,孩子對她的試煉,存在每一個瑣碎的生活細節裡,而每個魔考背後存在兩代不同的價值、思維。

安德烈十四歲那年,龍應台接下台北市文化局長一職,待她結束工作,安德烈已是十八歲、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駕照,可以進出酒吧的高校生。


母子的差異因時空的變化,出現巨大的鴻溝。

龍應台寫道:「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裡去了?」而安德烈只是酷酷回應,「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

在這篇專訪中,你可以學習到龍應台把自己掏空,用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心情去上父母這門課;也可感受安德烈如何回報她以尊重,認真閱讀母親的生命歷程,了解這個總愛用雙手環抱著他的女人。以下是專訪內容:

讓孩子準備好離開你

問:你覺得父母最大的責任是?

答:當你生他開始養他的時候,我覺得最大的責任是,設法創造一個環境,讓他變成一個有健康有平衡的人格,有創意且有自信的人。

你既然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你第一要務是給他這個環境。假設你兒女現在是二十歲了,青少年這階段,我覺得作為父母的責任是,把門打開,讓他走出去,可以獨立地走出去,要準備好他離開你的路,而不是把他緊緊地靠在你身邊。

問:如果教養方式可以分類,你信仰哪種方式?

答:正因為我是從一個威權社會裡長大的,因此我對威權特別自覺,特別警惕。尤其是,我常常反省自己:反威權不能只是抽象的理念,它必須落實到生活裡的最瑣碎的一點一滴,才算數。你不可以在大的政治論述裡面大談自由平等,而在家庭實踐裡面卻是個暴君,這就是偽君子了。

平等自由一直深植在我心中,等到我有孩子,如何落實這種信念,就變成每天要挑戰自己的東西。每天在挑戰,每天在學習,那個抽象的信仰你有,但是落於實踐是另一回事。

憑什麼我們的角度才正確?

譬如說,我記得老二飛飛(菲力普)剛會講話的時候,有一天,門鈴響了,他衝去開門,開了門就叫,「媽媽,狗狗帶Ella來了。」

Ella是我隔壁的美國鄰居,他們家有一隻臘腸狗,臘腸狗是身體長腿最短,最貼著地面的狗,所以那狗很矮很矮,貼著地面走的。華飛跟我說的不是「Ella帶著狗」,而是「狗帶著Ella」來了。我很震撼。兩歲的華飛離地面大概八十公分吧,所以從他眼睛的高度看出去,先看到的主體是狗,而那主人太高了,只能看到膝蓋,所以當然主體是狗不是人。我的震驚在於,憑什麼我的角度和高度才是正確的?從他的角度和高度看出去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華飛給我上了一堂課,因為這堂課,此後我跟孩子說話,一定設法把我的眼睛降到他們的高度,他們或許只有一百公分,我也許一百六十公分,如果我屈膝跪在地面上跟他們講話,我們的視野就剛好平等。這都是學習來的。

問:父母比子女多了許多生命經驗,卻要對子女平等、尊重、不下指導棋,似乎非常困難。

答:非常困難,非常非常困難。

安德烈第一次跟我說他抽菸的時候,他十八歲的時候,在柏林,我到柏林去演講,他到旅館來找我,跟我說我有件事要跟你講,我說你要幹什麼,他說你先坐下來我就跟你講,我坐下來的時候,他就跟我說「我抽菸了。」這又是一個,喔!我要怎麼對付這個事情?

上個星期,安德烈告訴我他有一個女朋友,他說我會見到她,因為晚上大家要一起出去,安德烈的想法是,「我不要妳嚇一跳,所以早點告訴妳。」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兒子跟女朋友比較親密的在一起,這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景象,我知道緊接著又會有新的考驗要來了,譬如說,我准不准他們在我家同一個房間裡過夜?對我這為人母的而言,二十年來一路都是考驗、上課啊!

你永遠在進行你內在的辯論,但是,我仍覺得成年人一定要保持開放的心靈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把孩子當「外國人」

問:家長如何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你又是怎麼做的?


答:我有一個建議,就是你把下一代當成「外國人」來看,譬如說,對於印度人、日本人、歐洲人等等,當他所做所為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我們不會馬上跳下去批判他是錯的,我們會想,嗯,他們跟我們的成長背景不一樣,所以行為想法跟我們不一樣是當然的。


那麼,我們對於二十歲這一代人,是不是也該留個空間?日本、印度、歐洲人是「空間」上的外國人,我們的兒女是「時間」上的外國人,他成長的那條路程、他的學校、他的同儕、他的時代、他的知識結構本來就跟我們不一樣。


我們有沒有可能跳出自己的自以為是,像對待外國人一樣,在某種程度上給他們一個空間,我覺得這對父母成人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


當然我也不是沒有底線的,但是我也會和安德烈討論。譬如抽菸問題。他是個二十歲的人,自己也知道抽菸的後果,我作為一個相信自由平等的人,可不可能跟他說,戒菸,否則搬出去。你不這麼做,那就要有別的共處方式。我就想,那就把我們的關係像roommate一樣來處理吧。


那個底線就是說,你不可以在房間抽菸,你抽菸一定要到外面陽台上。這種協議就如同我跟一個成人室友做的一樣。這一開始當然很難,親眼看到你愛的兒子吸菸你真是既討厭又擔心,可是我得壓抑那部份,回歸到他是一個有獨立行事能力的人,他自己要為自己負責。

與子女的友誼是用心掙來的

其實我也發現,我跟安德烈分開四年,重新在一起的時候,我真的感覺,我們之間有愛,但是那個「喜歡」不見了,因為有四年沒在一起。我想做他的朋友,但是他的心是關閉的。我就知道:You have to earn it,這也是為什麼我開啟了和他共寫專欄的過程中,我們確實變成「朋友」。


我事實上在想,如果我跟安安重新在一起之後,沒有做「寫信」這個努力的話,接下來他更長大,畢業、就業、結婚生子,我們就永遠不是「朋友」了。
如果過去這三年半之中,我們彼此沒努力的話,以後的一生一世就都不一樣,一定比現在「冷漠」。


其實,社會上常常強調情人和夫妻之間要如何如何努力付出、學習相處,卻很少有人在說,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如何做「朋友」,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有一個假設:既是父母子女,就一定有愛。這個假設,我覺得是有問題的。愛,不一定喜歡;喜歡,是要努力的。


你絕對可以有很深的愛,也有很深的不喜歡,這絕對存在,而且是絕對有道理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做了所有的努力還是得不到他的喜歡,我覺得就放棄吧,因為你如果真正地把二十歲的人當作一個成人來看,他也確實有權利不喜歡你的,你只能放手。


問:你覺得兒子帶給你最大的試煉是什麼?有哪些強烈衝擊到你的價值觀?


答:我假想過,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戀,我覺得他也只會說,你坐下來,我告訴你我是同性戀,這時候沒有什麼底線不底線的問題,我的反應會是,謝謝你告訴我,然後第二個是我會比較緊張,是因為你會是少數人,做任何少數族群都是壓力比較大的,你找朋友比較困難,那其他都一樣,就是會比較心疼他找朋友會比較困難,那其他還有什麼更劇烈的事情?如果他告訴我他吸毒,這就也不是底線的問題,這不是道德問題,這是醫療問題,怎麼樣給他醫療的協助。


問:親子之間從威權到對話,這需要很多包容學習,你覺得這需要被啟蒙嗎?


答:對,我自己也被啟蒙過。譬如說,我生老二飛飛時,安安四歲,當你老二來的時候,你一定永遠去抱著那個小的,你因為他小,你所有的寵愛跟注意力都會被那個小的吸收了,這是一定的,因為小的比較需要你,需要餵奶,這是生理的自然,那時候老大一定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因為你總會覺得他比較大。


到了安德烈七歲,菲力普三歲,一頭捲髮,可愛的像洋娃娃一樣,那時候安德烈會嫉妒,憂鬱地走到一旁去,但我不太自覺這種不平衡。


有一次,平路來我家。她的老二跟我的老大同年同月同日生;她進來時,我正抱著小的,平路一走進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把安安像個baby一樣抱起來,因為在她心目中,七歲正是她的老么的年齡,因此她是用那種對待老么的身體語言去抱安德烈,我當時看了心裡很震驚,其實七歲真的很小很小啊,但是對比之下,我已經讓他提早成熟了,然後已經提早用比較嚴肅的眼光去看他,而不是給他老么的寵愛。你看那樣一個動作對我就有很大的啟發。

把自己放低、放空

我的意思是說,啟蒙,對於成人而言,可能意味著要把自己放低、放空。我們要認識到,兒女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其實都是新的。


我們以為我們都經歷過了,其實不正確,因為,我們自己是幼兒、少年、青年時,我們身在其中,其實對那些過程沒有任何理性的認知和觀察,我們只是懵懂在其中而已。


因此兒女現在的過程,其實是我們第一次看到,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自己都懂。我的態度是,把自己當作生命的學生,用最好奇、最新鮮的眼光、最不帶成見的心試著去認識孩子成長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來說,
每位父母都是「新生」,需要啟蒙,需要學習。

文章引用處 : 親子天下網路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467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高鐵站,巧遇以前的鄰居,看到當年在母親懷裡的小不點現在已經是活潑可愛的小四學生了,真令人感嘆時光飛逝。在等車的時候,我發現這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很好,問她看過什麼書,她回答得頭頭是道;最主要是她很有禮貌,善解人意,我一直誇獎這個孩子,一旁的母親卻一臉苦笑,令我不解。

  回到臺北後,收到鄰居的電子郵件,原來老師說她女兒有學習障礙,寫字少筆畫,閱讀跳字,凡是跟語文有關的科目都考不好。她這次北上,就是帶孩子去找醫生鑑定,看看是不是智力有問題。

  她最憂心的是,老師每天罰女兒寫字,每天抄課文十遍,說是要加強她的弱項。結果孩子恐懼上學,每天回家一攤開作業本就哭;而且因為功課不好,同學排斥她,在班上沒有朋友,大家都不願跟每天被罰站的人作朋友,使她在學校很寂寞。

  鄰居說她已盡力補救,每天至少念一本書給孩子聽,念完請孩子把故事講給她聽,以確定孩子聽懂了;碰到生詞,她就和女兒用生活上的各種情境造句;她也鼓勵孩子自己編故事,發揮想像力。難怪在高鐵站時,我覺得這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這麼好,原來是訓練有素。

  鄰居說她曾懇求老師讓孩子帶電腦上學,用打字的方式寫作文,但是老師不肯,也不肯用口語評量,所以她現在很煩惱,不知該怎麼辦。我看了信非常感慨,只能回信建議她幫孩子轉學或轉班,找到一個能接受孩子的缺陷,承認有閱讀障礙這回事的老師,才能解決問題。

  人類會閱讀是一個奇蹟,因為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就人類整個演化的歷史來看,實在太短了,比一眨眼的時間還短,短得來不及登錄到基因裡。我們的大腦有語言中心,但是沒有閱讀中心。

  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到正常的環境中,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到正常的環境中,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所以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是習慣,就要從小培養。李光耀在新加坡大力推動閱讀時,就要求新加坡的父母,孩子十八個月大就要抱在身上,親子共讀。

  目前,已經知道失讀症(dyslexia)是一種基因缺陷,跟人類染色體二、三、六、十五、十八有關,這些孩子最顯著的症狀是跳行、跳字,偏旁左右顛倒,缺筆畫等現象,智力正常,但是閱讀能力低於兩個年級;也就是說,到了小學三年級,閱讀能力還在一年級的程度。

  因為是基因上的問題,用打罵方式教育對孩子不公平,可以換個方式評量,當孩子對自己有信心時,長處可以把短處帶上來。歷史上,閱讀障礙的人很多,如愛迪生、愛因斯坦、邱吉爾、洛克裴勒(洛克裴勒家裡不知請了多少家教,都教不會他閱讀,最後他去學盲人點字。演講時,他用手指頭摸著演講稿完成演講,臺下的聽眾完全不知道他有閱讀障礙)。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不是孩子的錯,不必羞辱他,也不必要他罰站。不要從孩子的短處去補救,要從孩子的長處去發展。因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是用他的長處去和別人競爭,不論他的長處是什麼,只要贏得過人,他就有飯吃。

  如果整天截長補短,到最後,短處比不上別人的長處,而自己的長處又沒有機會發展出來,這孩子就變成一無是處、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了。大人的觀念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可不慎!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12/30 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dOv.BKacEQdegnB4sN9p7g--/article?mid=3965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讀了二本『格子外面』的書,

『格子外面』?可能沒聽過吧!也許就像我初次聽見時一樣,以為是一個新的出版社,

不過事實是,『格子外面』的前身是已經在出版業頗有歷史的『前程』。

為什麼要延伸一個出版事業?又為什麼取名『格子外面』,也許看了他們自己說的,就會明白。

不過我在這裡要分享的,不是『格子外面』,而是~~

『相信.愛』/格子外面出版

 

從事生命教育故事活動帶領一段時間了,

對生命,總有許多的觸動和感動,

有時,只是一個短片;有時,只是一句簡單的話,

都可能讓我的心被碰觸,甚至眼眶泛紅,留下許多的思考和…靜靜的沉澱。

 

上帝將一位「天使」,賜給了這一對父母,

當天使降臨人間,

醫生判定他將會是一個植物人,

他將一輩子躺在床上,

不會說、不會走、不會聽…嚴重智障。

 

如今,

這位天使陪伴了這對父母九年的光景,

這一路陪伴的旅程裡,

天使逐漸有了視力、會說話、會聽…

 

這是一個媽媽(作者)和一位多重障礙、重度腦性麻痺孩子的故事,

透過漫畫式的圖文,作者一一道出

她的錯諤、她的懷疑、

她的愛、她的面對、

她的勇氣、她的堅持與她的信心…

文圖幽默,充滿相信和愛的熱情與力量!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上帝揀選可以修這門課程的。』

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眼光,可以發現這課程的珍奇之處。

也許,我們沒有命定必修這門課,

但,我們都一定有機會選修--

當身旁有『天使』與我們擦肩而過時,一個接納的笑容就是最美的接待!

 

p.s.

當我閱讀這本書時,和故事主角以信一樣大的女兒問我:「好看嗎?」

我說:「好看啊。」又繼續埋首在故事裡。

閱畢,女兒隨即拿去看,也是一口氣閱讀完。看完之後還直說:「好好看哦!」

第二天,再次拿起來看一次。

第三天,再看一次。而且,再三告訴我:「這本書好好看哦!真的好好看!」

 

一本關懷生命的紀錄書,可以寫得讓九歲女孩直呼好好看,

生命教育已在不說教、不嚴肅的閱讀氛圍裡,種在孩子的心裡。

 

另一本,

瓜瓜的馬戲團/格子外面出版

讓孩子學習《同理心》、學習《尊重生命》的可貴。畫風逗趣詼諧,也是品格教育的材料哦!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YR9TESuEGRTwekyoYG0aZg--/article?mid=3359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汪詠黛

  朋友的獨生子悄悄打電話來向我求救:

  「黛媽咪,請您告訴我媽,我的『消費券』可不可以不要拿去繳英語補習費?我討厭學英語!討厭、討厭、討厭……」

  這個國小二年級的男孩委屈的說,剛開始去補習英語時,他並沒有不喜歡,但是媽媽每天緊張兮兮的盯著他練習聽、說、讀、寫和考試,說是為了準備參加全民英檢,還一直告訴他:「你如果英語不學好,以後就沒有競爭力,前途就完蛋了!」嚇得他也跟著緊張,開始討厭去補習班。

  其實,孩子這樣的心聲,黛媽咪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了。諷刺的是,我聽到更多「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焦慮父母抱怨:「我省吃儉用,繳交大筆英語補習費,『一心只為孩子好』;可是這些不知好歹的小鬼,一點都不珍惜學習機會,他們以後要後悔就來不及啦!」

  親子之間對補習英語看法的落差,讓我想起前幾年英國劍橋認證中心曾公布亞洲地區兒童(七歲到十二歲)的英語能力排名,臺灣小朋友的成績非常不理想;該中心分析,這是因為過去幾年臺灣小朋友瘋全民英檢,所有學習都是針對這項考試而來,已帶來負面效果,造成兒童英語能力不進反退。

  背負龐大的考試壓力,小朋友學習英語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學習語言,不是都該從興趣開始嗎?如果把有趣的學習搞成「一切都從考試開始」,那就難怪孩子會越學越沒興趣,越學效果越差了。

  如果爸爸、媽媽不要那麼緊張,情況會不會改善呢?黛媽咪的經驗是這樣的:

  咱們家哥哥小學六年級才開始學ABCD,由於他的個性活潑、好動,所以我不敢找那種標榜「嚴管、嚴教」,尤其是注重考試的補習班,免得把這個調皮鬼的學習胃口給搞壞。

  在英文班上課,大都是唱唱跳跳和玩遊戲,就算是有定期測驗,也沒那麼可怕,加上大人不斷鼓勵,哥哥就這樣「從玩中學」,輕鬆進入英語世界。

  國中時期的他,叛逆、倔強,不肯花心思在課業上,成績實在很難看,常常在班上吊車尾,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英文課程;我們也藉由出國旅行,讓他多接觸外國人,不怕開口說英語;高中時他加入英語會話社團,繼續「玩」英語,還獨自參加海外遊學團練膽子。

  大學時,他進入外語系就讀,除了被選為學生代表,隨著教授出國交流,喜歡旅行的他還考取了國際領隊執照,帶遊學團到歐洲、美國開眼界。進入企管研究所後,被青輔會甄選為臺灣青年代表,到印度參加世界志工大會,全程用英語介紹臺灣,做了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有了英語做工具,哥哥的膽子越來越大,學習欲望也越來越強,雖然從來沒學過德文,但仍申請到德國研究所做交換學生一年,和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用英語共同學習;放假時則當起「背包客」,在歐洲四處旅行,增廣見聞,並擔任環保志工,為保護地球盡一分心力。

  這個從小調皮,國中時學業成績差到幾乎放棄自己的孩子,卻因為覺得學習英語很好玩,終於找出自己想走的一條路,讓我既不擔心他日後「沒有競爭力」,也不怕他的「前途完蛋」!

  優秀不是逼出來的,只要大人多一點耐性、多一點鼓勵,孩子就有機會活出優秀的自己。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01/20 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本文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dOv.BKacEQdegnB4sN9p7g--/article?mid=4062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坤珊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嬰幼兒閱讀專家                     本文摘自2008.11學前月刊

兩個孩子都要我唸書,一個還在牙牙學語,另一個卻想知道故事的內容,要我怎麼同時跟他們共讀呢?夫妻分工、交替展讀,或拿同一本書、輪流探用兩種不同方式,再加上增強「輪流」和「等待」行為,與兩個孩子同時共讀,是有可能的。

 

與兩個幼兒共讀的困擾

不少父母欣慰地發現,家裡的兩個小孩都想看書。但與這個心喜共存的,卻是在許多的親子共讀景況裡,常常弄得不歡而散;顧及了這個孩子,那個卻失去了共讀興趣;或者兩個幼兒為爭搶某些東西(或媽媽、或書) ,連大人也動起氣來了。仔細分析下這個困擾,造成的原因是源於在共讀的過程裡,成人遭遇了以下幾個困難:

1.   分身乏術:唸圖書的只有一個成人,但聽眾卻有兩人以上,而且年齡層有差距。

2.   反應與興趣不同:年齡層不同,閱讀行為反應有差異,閱讀興趣點也不同,真不知道該順著誰?

3.   誰先誰後:兩個幼兒執意要臆他們自己選的書,到底該先唸誰選的?

要解決這個困境,就得尋求妥協的辦法,比如輪流」。但這對3歲以上的幼兒來說,比較容易實行因為在共的焦進入到對圖書內容的和了而且在發展上也較能理等待流」作規因此只要內容適齡64孩子有可能相安無事共讀的

但在3個卻只1歲多幼兒的搭檔裡,這妥協的輪流原則很難掌3歲以下的嬰幼在閱讀行發展「質的差異性不小3歲的孩開始想聽故事情節的進聯書中與環境的事物;但1歲半的幼可能對快快或指著樣物品命感到興趣因此塊兒書給們聽耐煩、急躁情緒常隨著幼兒無法等待事實出現。

3歲兒(或以上)1歲兒唸但也非絕下提供幾個以幫父母找到自己適用的方式然而用什麼方法要期次的讀會從頭到尾相安無」。但父母卻可,經次又一次地練習假以時兩個幼會逐漸學「合」與「妥協」,也體驗到有伴的樂趣

此外,有同伴一起共讀以從彼此那得到更多的( cognitive conflict)弟弟從姊姊的模仿、學習新詞和表:姊則為了教會想盡一切的解無形中增進了自己的表達力和理解廣度。

 

你可以怎麼做?

建議一、分工合作

在嬰幼兒都想要大人唸書時,爸爸和媽媽一人負責一個幼兒,會是很好的法子。如此,父母可針對幼兒個別的閱讀行為和興趣,予以充分的配合和反應。而且就算唸同一本書,爸爸和媽媽在語調、內容詮釋、行為互動的共讀上,是常常有差畏的。但這個差異,卻能帶給孩子不同的學習契機。由不同的角度學習不同的詮釋,由多元的反應暸解多元的思考模式,這就已經奠定下了日後對圖書理解、評論、和反觀的能力基礎。所以,爸爸和媽媽同時參與共讀,對孩子的益處來說,已不是單選題,答案是「以上全對也全要」。

建議二、殊途同歸

同一本書,輪流採用兩種不同方式共讀,也是一個可試用的方法。但利用同一本書共讀,也常常會產生1歲兒只想命名書中事物,但3歲兒卻想靜心聽完該書內容的爭執。這時,成人可以以每一頁為單位,先以命名方式說給1歲兒聽,然後再唸該頁的本文給較大幼兒聽。這個方法,可讓幼兒同時享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喜悅,也接收到另一種反應和圖書語言。

這種利用同本書共讀,有可能產生的紛爭還包括:兩人都想擠進成人的懷裡:抱怨「你擋到我了」、「看不見」等因位置而產生的糾葛,或小幼兒自我中心地執意要翻到某頁.....。但這些紛爭,皆會隨著時間和練習,次數逐漸減少,幼兒彼此間也將學得更多的包容和妥協。只是別忘了,成人千萬別因這些糾紛斥責妞兒,因為幼兒會有樣學樣。例如,當他發現另一個幼兒有蹄矩情形時,他也會學大人斥責對方。反之,大人用言語和動作來導引,幼兒也終將學到以同樣的方式互相規勸。

建議三、各說各話

讓兩個孩子坐在成人的兩側,各自拿自己想看的書,成人則輪流為每人各唸一頁。這種輪替的方式,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因為當一個幼兒聆聽自己的該頁時,成人的手,還是可以幫忙另一個孩子翻頁或指物等.....或者成人也可以以簡單的口語,應和另一個孩子的問題。當然以這種方式共讀時,成人得要鍛鍊出眼觀八方、耳聽四野的本領。

這種輪流方式有一個要點﹒得請較大幼兒在你每唸臆完一頁後,自行翻至下頁。這個用意是給較大幼兒充分的時間,讓他以自己的速度去欣賞圖畫或反芻內容。

當然,這種各執一書的共讀,所產生的可能紛爭還包括:幼兒會覺得似乎別人的書比較有趣,而跑去另一邊搶翻他人的書。其實,成人對幼兒的這個行為可不必太過驚慌。幼兒是憑「感覺」來引發動作,這是他們的特質。從動機而言,只不過是感覺到「那裡有個有趣的東西」而想參與,因此,絕非故意使壞。成人只需了解他的用意,說明「喔!你也想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來看。」同時,別忘記向持有該本書的幼兒徵詢同意,也謝謝他的分享意願。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及願意分享,是一個長遠的學習功課,從共讀的經驗裡,幼兒也有機會作此練習。

圖書的解讀主人是幼兒!然而,當他們必須妥協自己的行為和意願時,成人此時考慮的不是削減幼兒的適齡閱讀行為,而是去考慮如何維持,並認可那些特質。改變的只是操作程序,開發的卻是孩子的等待和分享經驗,但閱讀的興眛卻不曾減少。當大人無法分身成兩人時,就讓合作歷程慢慢地滋長吧!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坤珊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嬰幼兒閱讀專家                            本文摘自2009.1學前雜誌

 

你應該也聽別人說過:「應該打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與他共讀。」但一個新生兒什麼都不懂,連頭也抬不起來,該怎麼做才對呢?其實呀,在他2個月大之前,他最需要的「共讀活動」,就是在你的懷裡「聽著你、看著你。」

 

大自然有它一定的規律,順著規律,萬物各得其所。人類的寶寶,早在媽媽肚裡6個月大時,聽覺系統就已發展就緒。為什麼大自然要這樣早早安排聽覺系統就緒呢?

儘管你我無法完全解開大自然的奧秘,但我們可以選擇「順從」和「相信」它的美意,當寶寶還住在媽媽肚子裡時,他不但能聽見爸爸媽媽的聲音,還包括他們聽的音樂。從大自然奧秘的這個角度來看,「早能聽見爸爸媽媽的聲音」就是寶寶成長的一個必要條件。它提供的「材料」不但能幫助孩子的聽覺系統學習日後的語言系統,也儲存著「聲音的憑證」讓他在出生後,能與爸爸媽媽產生立即情感上的連結(bonding)和依附(attachment)

9年前,當護士把初生、啼哭的兒子小福,放在我胸膛的那瞬間,我輕輕的叫他,他竟然慢慢的安靜下來,像是回應著一個他已聽了3個月的聲音:「嘿!原來是你呀!2個鐘頭後,他不停的啼哭,情急之下,我順口唱起每晚我唱給女兒聽的睡前曲( Ba Ba Black Sheep)。奇妙的、也神奇的,他竟不再啼哭,像是回應著一首他已聽了3個月的歌曲,慢慢的闇上眼睛睡著了。那條曲子,每晚,前前後後的,我總共唱了難以置信的4年!

 

聽覺系統的早熟,讓寶寶與爸媽緊密連結

是的,他聽得見你的聲音,所以你大可以在懷孕6個月起,就念書給他聽!雖然他聽到的音質,會像是在水裡聽音樂一樣,有些扭曲和混雜,但你一再重複念給他聽的書、你富有韻律的語言和聲音,都會成為日後語言發展、情感連結的重要基礎。

至於念什麼書才最好呢?別傷腦筋!只要是你喜歡的書,就算是婦女雜誌或商業期刊都沒關係。最重要的,他是要聽到你的聲音,你那愉悅、又富滿語言韻律和節奏的聲音。當然,假如你還能在「唸書清單」中,加入一些帶有韻謠的書或小詩,那就太好了!韻謠」的文字特性和書寫結構,會舒緩「念者」的速度,強調出語言的個別特質。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唸了在懷孕時一直重覆唸過的童謠或小書給新生兒聽時,特別能安撫新生兒的原因呀!

 

共讀,從出生的第一天開治

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現在,你與他正式的面對面了!但共讀要如何進行呢?

是的,他的聽覺系統已相當成熟,但他的視覺系統可不是這樣的!他只能看見8 至10美吋遠的距離(約20~25公分) ,也大部份倚賴著他視覺的邊緣系統來看「世界」的邊緣,所以他其實看不清小細節的。他雖對黑白色彩的視覺力還不錯,但對其它的色彩辨識力可不好。他除了不具有對「深度」的覺知,也還無法純熟的雙眼並用。所以,具體的「書」顯然還派不上太大的用場,那共讀「能」如何進行呢?

其實,與2個月大前的孩子共讀並不難,只要掌握住以下幾個原則,你就能把孩子的發展、自然韻律和共讀活動,連線成和諧的關係。

共讀,並不等自於自行閱讀,共讀的重點,在那個「共」字。兩人以上,才有「共」字可言。雖然在孩子生命的頭兩個月,你會覺得自己為他朗讀時,好像是在對牛彈琴,沒啥反應。但只要你持續的念下去,逐漸地就會見證寶寶是如何一步步地、以不同的肢體動作和聲音反應,來與你「共讀」!

在「共」字裡,每一個理解、微笑和回憶,都是共同搭築出來的。

 

了解寶寶的特質,讓你和寶寶順利展開美妙的共讀旅程……

在什麼地點和寶寶共讀?

雖然任何地點都可以和寶寶共讀,但1~2 個月大的寶寶容易被巨大的聲響或是不預期的聲音所驚嚇,所以最好是選擇比較安靜的地方與嬰兒共讀或與孩子說話,以保護孩子的聽力。像是遠離吵雜的電視背景聲音、或雜鬧的汽車喇叭聲等。

怎麼抱嬰兒共讀?

寶寶喜愛看人的驗,尤其是母親的臉。你可以坐在舒適的搖椅上,或用枕頭支撐住身體、坐在床上,然後在以雙臂環抱住嬰兒的同時,以一隻手撐著拿書,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看見你的臉和嘴型

選書的原則是?

一週大的寶寶就能辨認母語中的音調、語音、和韻律。在這時期你念什麼書給孩子聽都無謂,只要是你有興趣的都行。但押韻的、或帶有明顯韻律可吟唱的書,效果會最好。因為它們能明顯地襯出母親聲音的特色,還能將母語中的語言特質顯現無遺,同時它們在聲音上的和諧度最能安撫嬰兒的情緒。此外,這段時期哩,因為孩子的反應不明顯,所以成人較會以連接、不間斷的方式,來為嬰兒朗讀,這正好能讓新生兒接觸和聆聽語言的特質。

朗讀時的聲音如何運用?

寶寶喜愛母親的聲音勝過其他聲源並偏愛較低的音質。你可以變化朗讀時的速度句型音高,有時也可刻意強調出某些重要字彙然後仔細觀察嬰兒如自己身體的動作,像是動手搖頭等,來回應你念書的速度和韻律。最重要的是,你要回應孩子的肢體反應,像是說:「你喜歡聽這段呀……?」成人這樣的觀察和回應習慣,對幫助孩子的日後發展「聆聽和表達」的語言能力,奠定好基礎

什麼時候適合念書給寶寶聽呢?

在前兩個月裡,孩子醒著或睡著都聽的見父母柔和的聲音,在嬰兒清醒的時刻、或餵奶時唸書給他聽,都是最佳的共讀時機甚至他睡著了,你都能繼續唸。因為只有在這段時期,嬰兒清醒時和睡著時的腦波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離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去朋友家吃飯,看見她念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在飯桌上大聲的說:「媽媽,你笨死了,你炒的菜有夠難吃,我不要吃。」我很驚訝一個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說話,我更驚訝的是,朋友竟然沒有生氣,反而說:「哪一道菜?你說的是哪一道菜?」
 
  我看到孩子跋扈的樣子實在忍不住,趁洗碗時告訴朋友,孩子不能縱容,想不到,她一肚子苦水,她也不願意如此,她是照書在教,有一本親子教養的書中說:「當父母被子女批評時,不能覺得面子掛不住,甚至,覺得不被尊重而生氣,導致親子之間不愉快的情緒,要了解孩子是表達心情,父母要耐心聆聽,寬心對待,不能露出憤怒的表情,不然會造成孩子的畏懼與不安。」我看了真是哭笑不得,我問朋友,她的普通常識到哪裡去了?怎麼會全盤接受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論?
 
  孩子第一需要知道不可以出口傷人,不可以用自己是「直話直說不懂得修飾」做藉口而傷害到別人,上面那句話其實不是「孩子表達心情」,而是嚴重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這種話連跟同學都不能如此說,更何況是跟自己的媽媽。孩子應該對父母敬愛而不是友愛;有敬,父母的教誨才會聽得進去。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主,孩子是從,主從的觀念連低等動物都有,動物是有領域觀念的,在馬戲團中,馴獸師一定是先進入場地,動物再帶進來,因此動物會聽馴獸師的話,因為先來後到,客對主要讓三分。假如孩子認為父母是平輩,就難怪父母講的話孩子不聽了。
 
  第二,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父母一生氣,孩子就崩潰,佛洛伊德所謂的「童年創傷」,其實是指如性侵害或虐待等嚴重傷害,一般父母的教誨是不會留下人格的烙印的,反而是不教他、溺愛他,以後出社會會吃大虧,父母賞罰要分明,改正要及時。

  很小的孩子做錯事被處罰,他可以接受,孩子不能接受的是被冤枉,挫折對孩子來說不見得不好,挫折有時是品格的鍛鍊,人生原本就充滿了挫折;孩子必須懂得如何把危機變轉機,將逆境扭轉過來,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永遠保護著他。如果能藉各種機會訓練出孩子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人格,對他人生旅途上的幫助恐怕還更大。
 
  第三,不是所有正向的回饋都對孩子好,孩子固然需要鼓勵,但是做不對時更需要告誡,孩子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這種學習是個內隱的學習,這種記憶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即使將來得了失憶症,他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慣都沒有丟掉。孩子的安全感不來自父母無所不在的呵護,而是當他需要父母時,父母能適時給他指引。
 
  看到現在的孩子沒有禮貌,在電梯裡見到長輩不打招呼,在公車上不讓座,跟父母講話沒大沒小,真是很感慨。家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教養與風度是打開社交場合大門的鑰匙。「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坊間有不少的「親子教養」之類的書,品質令人擔心,做父母不必戰戰兢兢,每天捧著書看,當作「教戰手冊」。養育兒女不是要照食譜炒菜,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不可以一板一眼照書教,請相信你自己的普通常識,如果孩子快樂,別人也快樂,你就做對了。

引用:國語日報家庭版http://www.mdnkids.com/family_edition/detail.asp?sn=17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世界接軌的好奇寶寶     摘自《學前教育》91年9月號

 

兒童發展0-6歲--初生~1歲

嬰兒期寶寶常會變換手腳、臉部表情或扭動姿勢與外界溝通,這些看似簡單且合理的行動,就是寶寶創造出與外界接軌的溝通系統。要讓寶寶進行思考與實驗的過程,必須出現媒介物。

*六個月以前的寶寶,透過眼睛認識外界
 ,尤其新的東西,常會讓大腦變得活躍
 且注視較久,老是看一樣的東西,會讓
 他失去興趣。
*九個月左右的寶寶,模仿與記憶力更強
 ,可由大腦指揮運作,大量模仿成人面部表情,並透過肢體,好奇探索。
*約一歲的寶寶,大腦的理解力形成,懂得藉他人來完成事情,例如,他會指著拿不到的玩具,期待大人幫他拿來;
 若期待落空,他們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回應,可能展現衝突、哭,或露出憂傷的表情。
嬰兒從剛出生的懵懂未知,只有本能的反射動作與對刺激被動地反應,到大腦發展較為成熟後,主動實驗、嘗試和接觸新事物,就是創造力發展的開始。這個階段的寶寶對色彩和聲音敏感,你可以佈置亮眼的環境、變換家中擺設,在嬰兒床與活動地點放置圖卡,提供色彩鮮豔且難度不高,或有聲音的玩具,如彩色皮球、波浪鼓、播放音樂的玩具電話等。

..............................................................................................................................................................................................................................

1~3歲
從探索和嘗試中發展創意
文╱葉嘉青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一到三歲的學步兒會找尋需要和想要的東西,這些通常都具備有趣、色彩鮮豔,和經由操作會產生不同效果的特性 (如:不倒翁推了不會倒)。
寶寶正處於透過五感 (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動覺)、個人內在的感覺以及幻想,去了解事物的發展階段。對他來說,創意的過程包括發現和探索,而嘗試錯誤也是創意行為的一部分。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依照他自己的速度,和自動引導 (self-directed) 的方式進行活動,將有助創造力的發展。然而,每個寶寶的天生氣質不同,需要父母從旁協助。

一、發掘孩子的興趣
父母可試著發現寶寶感興趣的事物為何,讓他獲得美好的經驗,降低挫折感,提昇參與意願。此外,這個時期的寶寶也會受到同儕的影響,可以安排讓寶寶和友伴一起遊戲,也能提昇孩子的動機。
二、提供富變化和挑戰性的活動
創意活動的內容最好多點變化,考慮的方向也不要限於活動內容為何,也該考慮活動進行的情形如何。針對寶寶愛冒險和接受挑戰的特性,父母可以特意預告:「下一個活動你不一定會,但是可以試試看,很好玩喔!」
三、讓寶寶感受努力所得的回饋
活動末了,父母應該利用增強作用,讓他感到下次還願意再做這樣的活動。增強物可以是父母的微笑、一句讚美的話、活動目標的達成…等。
.................................................................................................................................................................................................................................

3~6歲
好奇與想像發揮創造力
四歲的愷愷畫了一張主題為「上學」的畫作,他覺得每天走路去學校又慢又累,於是畫中給自己和媽媽各創造一對翅膀,用飛的上學。

研究顯示,幼兒從兩歲起,就從經驗中學習,並使用語言和想像的遊戲,重複學到的經驗;到了六歲,想像力增加到最高點,之後就逐漸下降,所以學齡前是幼兒創造力發展的黃金時期。

創造力發展的4點建議~
重視孩子的疑問:千萬別因為回答不完的問題而不耐煩,孩子的好奇心可是創造力不可缺少的要件。但是回答問題時要有技巧,不要每次都直接告訴他答案,應該引導他思考,並給他時間。
提供民主的環境:增加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尊重他,減少對他的控制,不要什麼事都幫他做決定,最好問問他的意見,也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他選擇一個具創意的老師:三到六歲幼兒多半已陸續進入幼兒園就讀,老師的教學與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請為他挑選一個有敏銳觀察力、心思細密,並有多元包容心的老師。
少看電視,多親近大自然:心理學家認為,電視不利於孩子自己在腦中製造圖像的能力,而動植物包含了複雜的科學技術和設計作品的基本模式,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導師。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魔法父母造就小精靈--促進0~3歲感覺統合發展的玩具與活動

摘自《學前教育》92年4月號     文/高麗芷 台北市立療養院復健科主任

嬰嬰幼兒的活潑好動與古怪精靈,是腦部快速發展的象徵。父母應依孩子的年齡,提供適當的玩具,滿足好動的本性與探索的慾望。

◆促進感覺統合發展的玩具與活動
6個月~1歲:以搖鈴、敲擊、取物、手指動作、爬行、扶走為主。
* 會拿不同質感及重量的玩具,再投入盒中。
* 在仰躺姿勢下,握著寶寶的手,將他拉起成坐姿。
* 搖搖鈴、敲擊桌面、扔擲玩具。
* 開關抽屜、將東西拉出來、撕紙、翻厚紙板書頁、手指鑽入洞孔中。
* 拿積木、葡萄乾。
* 模仿動作:拍手、揮手再見等。
* 抱在懷中,前後左右搖晃,做寶寶體操。
* 由匍匐、跪爬(膝與手掌著地)到站爬(腳掌與手掌著地)。
* 牽寶寶的手到處遊走。
1~2歲:以行走、攀爬、追跑、塗鴉、疊積木、按鍵、仿說為主。
* 身體知覺漸趨敏感,能察覺尿布濕了、髒了。
* 自己脫鞋子、襪子、使用湯匙、學習杯。
* 疊積木、簡易幾何積木嵌入盒、抓著筆塗鴉。
* 按電視遙控器、玩具電話鍵。
* 擲小球、拋海灘球、滾接球。
* 爬上爬下、爬階梯、被牽著手上下階梯、倒退著走。
* 搖木馬、騎馬(爸爸跪爬,寶寶騎坐在其背上),加強平衡感。
* 助行推車;坐滑行車用雙腳滑行;在浴缸中,體驗站立和行走。
* 在不同地面走路、跑步;繞著家具跑、踢球、追球。
* 聽簡單的指令做事;模仿說話;簡單的表達;哼唱。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紙箱變身術
摘自《學前教育》92年5月號    點子設計/顏怡欣

◆隧道探險 ◎年齡:8個月以上 ◎準備:紙箱數個,大小約100㎝×80㎝×60㎝左右,瓦楞紙材質。 ◎做法: 1.用剪刀將紙箱的蓋子及底部去除,留下中間的部分。 2.用膠帶將紙箱連結在一起,成為通往不同方向的隧道。 3.在紙箱上開幾個洞,在部分洞上貼上玻璃紙,讓光線透入。 4.在隧道沿途放置孩子喜歡的玩具。 ◎遊戲:讓孩子進入隧道探索,看看他會發現什麼?不同的隧道 各有什麼驚喜? ※叮嚀:孩子若年齡較小或膽子較小、怕黑,隧道不宜太長,紙箱上開的洞也可以多一點、大一些,使孩子可以看到父母,父母也能掌握孩子的狀況。

◆烏龜車上路 ◎年齡:2歲以上 ◎做法: 1.用剪刀將紙箱的蓋子及底部去除,留下中間的部分。 2.用透明膠帶補強紙箱切口與邊緣,使紙箱較為堅固,不易破損。 ◎遊戲: 1.孩子進入「烏龜車」內,手腳並用往前爬行,烏龜車也會像履帶一樣,跟著往前進。 2.進行烏龜車比賽,看看誰先抵達終點、誰先繞過椅子回來;還可以加入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違規的駕駛 人要受處罰喔!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在追求「A」,搞不好會弄得更挫折,畢竟「A」 (第一名、高分)不是人人有,人也很難樣樣都是「A」;更重要的,應該是練就「AQ」,Adversity Quotient 逆境商數,也就是面對逆境、處理挫折的能力。

如何幫孩子培養跌倒後再爬起來的AQ ,不妨看看以下幾點:

 

避免做「直算機父母」

「直算機父母」,就是一直盤旋在孩子上空,只要看到寶貝碰到一點困難,就馬上衝上去「拯救」孩子的父母。

迅速為孩子解決問題,或快速滿足孩子需求,其實並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剝奪了他學習的機會,剝奪了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做父母的,也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吃過苦,不希望孩子再「吃苦」;也許因為工作忙碌,很少陪孩子,相處時就儘量「補償」孩子;又或許是,快速滿足孩子,是最容易打發孩子,讓自己耳根清靜的方法。

不論原因為何,請記得提醒自己,為了自己和孩子好,實在別做「直算機」。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delayed reward」延續報償。「要立即獲得報償滿足的,其挫折容忍力較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獲得報償滿足的,其挫折容忍力就較高」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指出。

更何況「『得不到』,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挫折專家」兼職場達人邱文仁說。

 

善用兒童文學的力量

「兒童文學中有大量的作品和主題,都是在處理孩子面對挫折時的遭遇。」繒本專家莊世瑩點出,「孩子在閱讀時,可以經由想像力自冒險的歷程,獲得紓解和成長。」

《哈利波特》的風行不是沒有道理,哈利在現實生活中是備受親戚欺負的孤兒,在魔法世界中也是飽嚐艱辛,讀者們讀他的歷險,讀他的喜怒哀樂,讀他的黑暗與光明,何嘗不也是「感同身受」的經歷了挫敗與奮起。

東方文學中,也有如《西遊記》的一路過關,打敗妖魔鬼怪。較小的孩子,讀繒本也是異曲同工。只要父母懂得善加運用。

「兒童文學作品肯定了孩子的內在力量,相信孩子自身就有能力面對挫折和化解危機,其實成人經常矮化了孩子的自愈能力。」莊世瑩表示:「當然,訪過一個文學建構的世界,孩子不用直接赤裸裸的面對現實,可以先建立好面對挫折的『強健體魄』。」

 

感受大自然的砥礪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小時候,在草地上翻滾,在大樹間攀爬,那身體感受到 草尖,感受到樹幹的磨擦,有點刺刺的,那都是大自然的「砥礪」啊!

美學教育工作者蔣勳就很鼓勵做父母的,讓孩子脫掉鞋襪,到大自然去,讓腳丫子感受一下泥土、草地,或走在沙灘上,感受沙礫被海浪捲過在腳底滾動、磨過的感覺。這都是一種健康、自在的學習

 

保有兩「觀」:樂觀客觀

關於挫折承受力和復原力,心理學者許文耀建議,可以由兩「觀」著手:樂觀,學習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事情;客觀,要理性的衡量實際狀況。

他指出,研究顯示,增加「正向的期待」,有助於克服挫折,因此樂觀很重要;但如果只有一味的樂觀,卻沒有客觀的考量這期待目標的可行性,那搞不好又會陷入另一個「不如預期」的挫折。所以,這兩個「觀」要平衡。

本文摘自雲門2007.8律動生活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