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錯的教育觀念,值得參考!
 
 
 
結好緣的一家人!
 
另一種生活思維!

有誰能使子女說出:爸媽我謝謝你們,我很高興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心園教學研究中心撰

每當看到家裡的故事書和玩具,被孩子弄得亂成一團,請他收拾三催四請講不動,身為家長的您,是否常因此而火冒三丈,心想:到底該怎麼培養孩子收拾玩具的習慣?

其實,收拾玩具對於孩子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一個養成生活良好習慣的好機會,但是大人的角色不是在一旁催促,或者一邊收拾,一邊嘮叨,而是應該提供一個適合孩子且讓他樂意收拾的方法,如此一來,不僅維繫親子間的良好關係,也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把握以下幾個重點,相信教養幼兒收拾玩具一事,對於您而言,應該就不成問題了!

  • 提供適合收拾的分類情境:

以玩具的性質、顏色、大小或種類,找出最適合孩子分類的方式,讓他收拾得輕鬆、自然,也達到認知學習的效果。

例如,坊間有許多抽屜式的整理箱,您可以將玩具分類放入,並在抽屜外標示玩具名稱,這樣不僅可讓孩子識字,也方便孩子整理。

  • 讓收拾變成一件好玩的遊戲:

每次收拾玩具時,用不同的方法以輕鬆玩遊戲的方式完成,比如說:把玩具餵給大嘴巴的收拾箱,或是挖土機要把玩具清乾淨……,如此孩子 在收拾時,也會更有效益。 

  • 養成固定收拾的習慣:

只要是收拾玩具,不管孩子耍賴,或是逃避,一定要有所堅持,就算是孩子累了,至少要讓他收拾部分的玩具,或者牽著他的手收拾二、三件玩具,否則一旦讓孩子養成習慣,日後收拾玩具就成了您的工作,也會造成孩子在其他時候的耍賴行為。  

  • 事前的提醒與約定:

當快接近睡覺或吃飯時間時,早一點告知孩子,讓孩子心理有所準備,而當時間真的到了,一定要遵守約定請孩子收拾,最好不要讓 他有其他藉口,否則下次的提醒與約定就無效了。

  • 當孩子收拾完畢,別忘了予以鼓勵:

不管孩子是主動收拾或是依照指令收拾玩具,請記得要給予口頭鼓勵或擁抱喔!

提供這些教養孩子收拾的方法,希望您與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收拾時光。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戲劇中的對談常被運用於語言教學,尤其是在進行口語練習時,可將詞彙、發音、文法一併融合於課程之中。Hardson與Sonchaeng(2005)強調戲劇教學可以大幅提昇學習者的發聲品質、流暢度,以及對話內容的理解度。因此筆者們認為,以伊索寓言或格林童話作為孩子角色扮演的教材,是相當可行的構想。老師首先應改寫故事中的獨白或對話,使之通俗易懂,然後解說角色特徵與對話涵意;接下來,就可以導演一齣讓孩子們參與演出並練習口語的戲碼,創造自然開口說英語的機會。

在戲劇教學法中,學生必需在故事所闡述的情境下,和其他演員在舞臺上反覆練習其對白,直到戲劇演出流暢無礙。換言之,學生會在戲劇情境下,培養溝通能力,讓訊息交換(information gap)變得有意義(meaningfulness)且充滿真實性(authenticity)。以當今教學主流「溝通式教學法」的角度來看,戲劇教學是個相當適切的教學方式,符合了成功學習語言的要素——「溝通原則」、「任務原則」和「意義原則」。

教材首選 Reading House

根據當代英語教學大師Krashen「感情過濾(Affective Filter)」的理論,語言老師應盡量增加學習者的自信。如果學生的發音或文法有些微錯誤,不宜當眾改正,應讓他們充分享受說英文的成就感。此外,Krashen也強調,刺激學生的興趣及參與動機,是教師成功教學的關鍵步驟,因此利用扮演童話故事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是一個相當值得採用的教學途徑。

進行兒童戲劇教學時,可考慮採用Reading House 系列(敦煌書局出版)作為劇本。首先,老師讓小朋友理解故事劇情及字彙,接著透過故事情節及人物,解釋劇中良好行為與不良行為的典型,順道為孩子們上一堂品格教育的課。其次,請孩子們上台表演時,避免強制指定某個人演某個角色,應讓他們自己選擇,以創造同儕間自由互動、輕鬆歡樂的學習氣氛。

此外,老師還可以選擇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格林童話故事,如《白雪公主》、《小紅帽》、《睡美人》、《青蛙王子》等原文故事書,在孩子們聚精會神聽故事的過程中,將故事中重要的角色對話寫在黑板上(如能事先書寫於壁報紙上,更能讓小朋友融入故事的氣氛)。說完故事之後,輪到小朋友分組進行完全以英文對話的戲劇表演,深入演練基本的英文發音與重要文法。以下,筆者們即以《白雪公主》為例,分享實際的教學經驗。

課內劇場活動

每個小朋友都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對話就是壞皇后好幾次對著魔鏡問︰「誰才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女人?(Who is the fairest of them all?)」這個句子使用到最高級的形容詞用法,也就是用冠詞The連接形容詞加上est。對非以英語為母語的本地小孩來說,最高級形容詞的概念較難理解,如果用故事內容對孩子們解說:「壞皇后希望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而其他女生都不如皇后那麼美。」孩子們大概就能理解英文形容詞最高級的觀念,以及最高級包括「唯一」與「排他性」的涵義。

為了向孩子們示範最高級形容詞的結構與其他重要文法的用法,老師可以事先在壁報紙上寫好《白雪公主》中重要角色的一些基本對話,分派角色給小朋友,讓他們練習開口用英文演出。班上若有比較內向害羞的孩子,還可使用布偶、手繪雞蛋或手指頭代替實地演出。如果孩子們覺得背台詞很困難,可以將壁報紙貼在教室後面做為提詞之用。演出時,老師可以播放古典音樂,讓戲劇氣氛及張力瀰漫於教室內,並在開場、中間串場及結束時,仔細的解說故事內容,以確認一齣戲的完整性。

實際活動步驟

  1. 找出自願演出的學生。
  2.  播放古典音樂做為開場,老師一邊朗讀旁白,帶出戲劇張力與氣氛。例如:老師:The queen wa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She had a mirror, which she stood in front of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3.  扮演壞皇后與鏡子的同學接著說出台詞。如果小朋友還沒有背好,也可以看著貼在教室後面壁報紙上的句子,唸出台詞。例如:壞皇后: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fairest of them all?鏡子:Some are pretty; some are small; some are lovely; some are tall. But you are the fairest of them all.
  4.  孩子們依順序上臺演出自己的角色,老師一邊記錄學生的優點以鼓勵學生。(※完整劇本內容請參考Reading House, Level 2: Snow White and the Dwarfs)
  5. 結尾時邀所有演出者排成一排下臺一鞠躬。
  6. 老師針對演出者的口語優缺點做講評與獎勵,加強練習孩子演出時文法或發音不足的部分。

戲劇教學小訣竅

以下提供幾個可運用於戲劇教學法中的小訣竅,讓老師們在導演戲劇教學的時候,補強傳統教學法的不足。同時也能鼓勵學生學得更多、更有自信。

  1. 讓學生將必須背誦的台詞,書寫在小卡紙上方便攜帶以及隨時記憶,老師在壁報上所寫的台詞可作為提詞的輔助參考。對於不懂的文法、單詞或是困難的發音,學生可於下課時間和同學及老師討論並熟讀。
  2. 製作道具在戲劇教學中是個非常有趣且受學生歡迎的過程,學生在上台表演之前,老師可以利用一兩堂課的時間,讓學生製作道具。在製作道具的過程中,老師可播放上台的音樂及事先錄好的標準台詞示範,讓學生一邊做道具一邊聆聽以熟悉上台氣氛。
  3. 讓學生在課堂上以其扮演戲劇的角色作自我介紹,例如:Hello everybody, my name is Snow White, I ate Queen’s apple and could not wake up....
  4. 請學生準備一面小鏡子,鼓勵他們運用臉部表情,讓整齣戲劇更為有趣,老師可與學生一起對鏡子做出表情,表達常見的情緒,例如:禮貌的微笑表情、生氣的樣子,以及非常興奮的誇張臉孔。

結論

 

成功學習語言的一大因素是將語言的知識,落實於口語互動與頭腦思考的運作當中。在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若能將學到的英文經由戲劇教學充分吸收,進而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對話,孩子們將來的學習過程一定會更有效率、更輕鬆。

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時代,讓孩子自然而然地開口說英文是每個英語教師的任務。不必昂貴的花費與高科技,在傳統教室就能培養學生的英文口語能力。戲劇教學有高度可行性,不僅提供孩子自然開口說英文的機會,更可使孩子在課內專注於學習,使課堂對話更有意義、更生動。

參考書目

  • Ashliman D. L. (2008). Grimm Brothers’ Home P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pitt.edu/~dash/grimm.html
  • Dewey, J. (200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MT: Kessinger Publishing.
  • Gregg, K. (1984). Krashen’s Monitor and Occam’s razor. Applied Linguistics, 5, 79-100.
  • Hardison, D. M. & Sonchaeng, C. (2005). Theatre Voice and Technology in Teaching Oral skills: Integrating the Components of a Speech Event. Syst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33, 4, 593-608.
  • 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 作者簡介
    ◎ 林慧菁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大學城分校,哲學博士。
    ◎ 林慧華 現任台中華盛頓國小,麗園分校專任英語教師。

    引用自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http://www.cavesbooks.com.tw/e_magazine/e_magazine_article.aspx?sn=304&language1=0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月鶯 前信誼課程發展中心主編,本文改寫自《學前教育》
    上小班的樂樂放學後總是開心地唸唱著新學的手指謠:「1根棍子輕輕打,2雙筷子裡外扒,3人小組愛說話,4個小兵不害怕,5個朋友力氣大。」

    4歲的小風最近迷上101高樓,每天吃過晚上小班的樂樂放學後總是開心地唸唱著新學的手指謠給爸媽聽:「1根棍子輕輕打,2雙筷子裡外扒,3人小組愛說話,4個小兵不害怕,5個朋友力氣大。」

    5歲的小瑜喜歡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媽媽常請小瑜幫忙:「小瑜,幫媽媽拿2顆蘋果……幫媽媽拿最下面那一層架子上的醬油1瓶……」最後,小瑜還幫忙付錢。
    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也常發生上述的情形呢?您的孩子正在自然地萌發對數學的感知呢!
    讓孩子自然地萌發對數學的感知
    孩子上了幼兒園,別急著每天放學後考驗他數學能力增進多少。想要培養孩子未來的數學能力,得先讓孩子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喜歡數學!
    當樂樂邊唸唱兒歌,邊用手指頭比出1、2、3、 4、5的數量時,他已慢慢連結了唱數與數量的關係;當小風用積木搭建各種造型時,他正思考積木形狀與造型特徵的關係,並透過堆疊操作,體驗空間位置的概念;當小瑜依從媽媽的指示,找到正確的位置、拿好正確的數量,便是在理解數學的語言(2顆蘋果、最下面那一層)、經驗空間位置和數數的概念,而幫忙付錢時,也正嘗試認識貨幣和計算。對孩子來說,如此自然的體驗數概念,一點也沒有學習負擔,還能慢慢體會數概念在生活中的作用。
    幼兒學習,強調生活數學

    生活數學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生活數學=生活+數學,也就是「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就幼兒數學來說,更是強調以生活題材來建立孩子的數概念,並能讓孩子將數概念運用在生活中。
    因為在幼兒時期,孩子智能處在未分化的狀態,如果將數概念從生活中抽離出來,直接講解給孩子聽,孩子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應將數概念融入生活之中,從具象的事物來應證抽象的數概念,孩子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每種概念的意義,也才能用之於生活。
    累積數學能力,而非數學知識

    許多大人常覺得奇怪,孩子會唱數或認出數字,為何數數老是有問題?其實孩子會唱數或認出數字,並不一定代表孩子懂得數字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可能不會對應到數量,不知道數字「3」是「3個」,而「5個比3個多」等。
    數學並不只是計算,還包括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與關係四大領域,著重操作、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以培養解決問題、分析、邏輯推理、溝通的思考力,也就是所謂的數學能力。當孩子能將數學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才真正成為一種推理、分析、連結、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升能力,得先讓孩子喜歡學

    孩子是透過遊戲的方式來學習,因為孩子都喜愛玩遊戲,快樂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如果希望提升孩子的數學能力,就要讓孩子喜歡數學。尤其是在幼兒時期,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做過多的練習,以為能贏在起跑點上,卻可能扼殺了孩子欲萌發的興趣。
    當孩子在玩數學遊戲或益智玩具時,應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他自由的探索,多嘗試各種可能的玩法,不要以主觀的意見糾正孩子怎麼玩,或急著想直接給答案,要有耐心和信心去等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會洩氣、不想玩了,應多給予關懷、鼓勵與支持,讓他知道您了解他的感受、相信他的能力,當他需要的時候,會幫助他,但不會幫他做,並鼓勵他再試一下。
    和孩子FUN輕鬆玩數學

    既然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請和孩子一起輕輕鬆鬆,尋找數學的蹤跡。
    ※用餐時間
    ‧吃飯前,請孩子幫忙擺放碗筷,再和孩子確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1個碗、1雙筷子、一個杯子?
    ‧生日吃蛋糕時,可以請孩子幫忙分蛋糕給每一個人,先數一數有幾個人?想一想要怎麼切,每塊蛋糕才會一樣大?
    ‧給孩子糖果時,請孩子先數一數總共有幾顆糖果?有幾個人?想想看要怎麼分才公平?一顆一顆分,還是兩顆兩顆分?最後每個人分到的糖果一樣多嗎?
    ‧製作餅乾小點心時,讓孩子當小幫手,簡單的告訴孩子食譜中的步驟,讓孩子漸漸了解先後順序。
    ※遊戲時間
    ‧幫孩子量身高時,讓孩子互相比一比,看誰比較高或誰最高?也可以和孩子比較手掌或腳丫,看看誰最大?誰最小?
    ‧玩益智玩具時,從旁問一些問題讓孩子思考,比如孩子用樂高或積木組合好了造型,可以問問做的是什麼?長長的尾巴是用什麼形狀的積木拼組的?有幾個方形積木?紅色的積木有幾個?還可以怎麼組合?。
    ‧盤面遊戲通常是包含多概念的益智玩具,還可以全家人一起玩,比如大富翁遊戲,可請孩子數一數骰子的點數有幾點?要向前向後走幾步?買房子要給多少錢?下一個輪到誰玩?
    ‧收拾玩具時,可以和孩子一起依玩具的種類來分類放置,如:車子、玩偶等,再慢慢增加分類的條件,如:兩個輪子的車子有哪些?
    ※外出時間
    ‧帶孩子散步時,看看樹上有什麼?樹下有什麼?說說自己家住在幾樓?在哪裡?左右鄰居各在哪裡?隔壁大樓有幾層樓高?
    ‧到公園玩時,請孩子比較形狀、顏色等特徵,辨識哪些落葉是同一種?;玩沙時,用不同大小的容器裝沙,想一想哪個容器裝的比較多?不一樣的容器要怎麼來比較?
    ‧帶孩子去商店、超級市場買東西,說說東西在櫃子的第幾層?左邊還是右邊?也可以讓孩子自己買一個10元以下的東西,付錢時,如果錢數不大,也可以請孩子幫忙拿出正確的錢數喔!

    想知道讓更多培養孩子數學力的方法,請見10月號學前教育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謝其濬 採訪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84

     

    「文學,是一種情感教育,」白先勇語重心長,就像西方教育把莎士比亞列為中學教育的基礎課程,文學是學習愛人與同理心的重要方式,是一個人變得「完整」的重要關鍵。

    學中文,已經是個全球趨勢了。就衝著這個原因,我們沒有理由不學好中文。


    你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全世界的人都在熱中學中文,還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現在更重視中文。人們在學另一種語言時,都會有個動機,現在大家學中文的動機很清楚,就是中國崛起了,現在是全世界的工廠和市場,你要跟中國做生意、打交道,就非學會中文不可。


    但是,經濟上的需求,還只是第一波的浪潮,緊接著,就是文化上的需求。我們看到東方熱在全球發燒,愈來愈多外國人對於中華文化充滿欽慕,文化的吸引力也會讓中文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這股趨勢是無法抵擋的。


    我在美國的大學教書幾十年,明顯感覺到中文學習的熱度正在迅速加溫。以前,修習中文課程的學生不過一、兩百人,這兩、三年來,人數直線上升。而且,現在連中學生都要學中文了,中文老師變得十分搶手,通常是好幾所學校在搶一個中文老師。


    不只是美國,歐洲其他國家,還有亞洲的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即使以前排華,現在家長也積極地送孩子去學習中文。

    閱讀經典,學好中文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但是當外國人這麼認真地學中文,我們卻迫不及待地把中文往外丟,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像前幾年,聯考甚至還廢除考作文,我只能用「駭人聽聞」來形容。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中文字是方塊字,線條優美,對於中華文化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中文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幾千年下來,累積了相當多的經典作品,這些豐富的中文遺產,正是我們學好中文的不二法門。
    我走上文學這條路,也和閱讀經典作品有不解之緣。


    在〈驀然回首〉這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到,童年時代,家裡的廚子老央就是我的小說啟蒙老師。老央是桂林人,能說善道,加上當過伙頭軍,見聞廣博,再平凡的故事,從他嘴裡說出來,總是變得特別鮮活。
    那時我才八、 九歲,染了肺病,被拘禁在房間裡,外頭的大千世界,我都沒辦法參與,心中鬱鬱不得志。


    那段臥病期間,老央為我開講歷史演義,便成了我精神上最大的安慰。像他講《薛仁貴征東》,這位身著銀盔白袍、手執方天畫戟的唐代英雄便躍然浮現於眼前。還有《說唐演義》,瓦崗寨的英雄世界,也讓我感到刻骨銘心。


    不過,要說到踏入古典文學殿堂,還是我在建中念初三那年,教國文的李雅韻老師帶領我們閱讀詩詞。詩就像文字中的貴族,是文字運用最精美、講究的示範。


    可能是李老師覺得光是教國文課本還不夠,每個星期,她就會利用一到兩節自習課,額外為我們上「中國純文學源流」。不為考試,純粹只是讓學生欣賞中國文化之美,從《詩經》、《楚辭》開始,整整講了一年。


    我特別記得,當李老師介紹宋詞,講李後主、李清照作品,我不禁讚嘆,怎麼會有這麼美的詩句!像李老師本來就是一口純正的京片子,唸起李後主的「虞美人」,抑仰頓挫。因為李老師的啟蒙,我自己還特別找了一大堆詩詞作品來讀,一首首地背誦下來。


    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音樂性的文字,特別是宋詞,節奏最美,而且善於捕捉瞬間的美感。我在中學時期。熟讀詩詞作品,真是受用無窮。我後來下筆時,對於文字節奏特別敏感,應該就是來自詩詞的影響。

    讀懂人情世故

    詩詞可以讀一輩子,而且隨著年紀增長,感受也會不同。我年輕時,喜歡讀李後主、晏幾道;後來,對南宋的「亡國之音」特別感興趣,像是辛棄疾、張延、吳文英、王沂孫等人的作品,還有明末清初的吳梅村、納蘭性德。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也很喜歡,對於詩詞的體悟,寫得相當深刻。


    除了詩詞,中國的古典小說也是很好的文學經典,是傑出的白話文寫作。相較於西方小說專擅戲劇效果和心理描寫,中國古典小說好在鮮明的人物刻劃,在對話的運用上,十分靈活。像《兒女英雄傳》,每個人物一開口,都有意思極了。


    讀中國古典小說,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讀到了中國人的人情世故。小說描寫的就是眾生相,「三國」是廟堂,「水滸」是草莽,但骨子裡一樣都是「幫會政治」,如果再對照台灣現在的政局,感受就更深刻了。至於「金瓶」、「紅樓」,則是透過一個家族的縮影,寫盡了人生百態,像是社會的百科全書。


    每個人所能接觸的世界,總是很有限,但是閱讀這些古典小說,卻可以幫助我們突破現實的框框,穿越時空,去體會各種人生的滋味。小說所寫的,就是人性,就是人情,而我們讀小說,其實就是在讀「人」。


    當然,不必每個人都成為文學家,但是每個人都應該要接觸文學、閱讀文學。文學並不能使工業興盛,使商業發達,但是文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提供了我們「情感教育」的機會。


    人的情感需要受到教育,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愛人、對待別人,以及對他人寬容,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課題。未經教育的情感,會變成「不文明的情感」,而你就不懂得如何跟別人互動。

    寫作是同理心的延伸

    在西方教育中,會把莎士比亞列為重要的教材,就是希望學生從閱讀莎劇中,去獲得情感教育,培養對於他人的同理心,也就是pity(同情)。即使你不做文學家,而是去當企業家、工程師,也應該要具備這種同理心,人與人之間,才能夠展開和諧的交流。


    所以,要提升孩子的中文力,就要讓他們去讀文學經典。值得慶幸的是,在台灣,還是有一群中、小學老師,繼續為孩子的中文能力把關。我甚至主張,應該要請專家開書單,列出一百本必讀的經典,讀完才能畢業,像國外就有這種做法,台灣也應該效法。


    現在的年輕世代比較「視覺化」,可以用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像我很喜歡褚威格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就是因為看了瓊芳登主演的電影版本,淒美頑豔,著迷得不得了。我近年來推廣青春版的「牡丹亭」,也是希望透過賞心悅目的組合,讓年輕學子看了戲後,進而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興趣。


    幾年前,法國《解放報》曾經問各國作家:「你為什麼寫作?」我的回答是:「我之所以創作,是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化作文字。」


    寫作,對我來說,是同理心的延伸,我希望透過寫作,表達出對人生的悲憫情懷。我寫小說,並不是寫自己的故事,但是在每個人物身上,都有著我對這個世界、對他人的理解,都有「我」在裡頭。


    寫作可以讓我們心靈成長,變得更成熟。不是文學家,讀醫科或是念工科,照樣可以寫作、出書,而且寫任何你想寫的題材。寫作不是文學家的特權,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寫作來分享、交流,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閱讀的進展不是獨行的,它必定與語文的其他領域(像是聽、說、寫)一起成長,也互相助益。所以我們要用心的為小孩設置一個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讓這個環境自己能「推動」閱讀經驗成為書寫、表達、繪畫、表演等等多樣化的經驗。

     閱讀的進展不是獨行的,它必定與語文的其他領域(像是聽、說、寫)一起成長,也互相助益。所以我們要用心的為小孩設置一個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讓這個環境自己能「推動」閱讀經驗成為書寫、表達、繪畫、表演等等多樣化的經驗。在孩子的閱讀環境裡,應該配備書寫、繪畫……等等的工具,讓環境的硬體設施,自行「鼓勵」跨領域的探索;讓環境的氛圍,自然的「帶動」跨經驗的整合;讓環境自己「邀請」孩子到那兒看書、思考、想像和調節情緒。

    此外,在閱讀角落裡,你一定會放置書本和其他工具,相信你也希望養成孩子自行收書和收玩具的習慣。但要孩子養成物品歸位的習慣,需要考量孩子的能力,不能把閱讀角當成倉庫來處理。比如說,你把所有圖書像圖書館的架書方式,直立的陳設在孩子的書架上,就無法讓孩子養成歸書的習慣。因為要把書直立放好,對幼兒來說太困難,要不就是書倒下來,要不就是拿一本,其餘的可能掉滿地。所以,考量幼兒的能力,是布置一個成功(具有功能性和自主性)閱讀角的基礎。

    為孩子布置家庭的閱讀角,可參考以下重點:

    一、專屬空間
    在家中一角,為孩子布置一個專屬的小空間。那兒只有一定數量的書(可以替換)、舒適的靠枕、溫柔的燈光,讓它代言閱讀的重要性和親密性。

    二、分類放置
    能獨力拿取和放回書本或玩具,是自我在閱讀行為和探索行為上的能力。所以大人可把圖書和其他玩具分類放置,而且數量不能多,讓小小孩(甚至是一個爬行兒)能自行拿取,也能養成自行收拾的好習慣。比如說,把八至十本左右的書放在一個籃子裡,讓幼兒能靠著自己的能力,拉出書籃、拿取和放回書本。

    三、延伸物和活動
    有不同的延伸物,像是布偶、圖卡、小道具等等,讓小小孩延伸書中情境和理解。延伸機會愈多,理解的層次也就愈深刻。

    四、環境字
    有自製海報(如放大的手指謠歌詞)或環境字,讓孩子從唱歌、唸詞、動作和指字等等的綜合行為裡,探索語文的常識,像是口語應對字音、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向性等等。

    五、各種探索語文的工具
    在孩子的生活空間裡,提供各式的書寫工具、紙張,讓孩子探索語音、語意和書寫文字間的關係,也讓孩子體驗「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不同角色和觀點。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825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朋友響應政府就業輔助計劃請了兩名年輕人,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遇事則推,而且擺明了反正是短期就業,「我不想學」,令他大搖其頭。  
    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還沒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跟同事合不來,動不動就辭職,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也令他煩惱不已,完全是張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說的「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鋤頭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沒用」。假如國家栽培出來的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業界不能用,我們要這些學生做什麼?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年輕人沒有上進心?

     
    最近有研究指出現在幼稚園教得太早,在孩子大腦還未發育好之前,教以前一年級才學的東西,使學習變成挫折。的確,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變成壓力,既然是壓力,當然不會主動去做,逼急了,孩子會採取逃避的態度,就像大人碰到壓力會逃避到酒精中,孩子碰到壓力便逃避到電玩中,恐懼學習的孩子就愈來愈多了。

     
    尼采曾經寫過一篇論文談主控力(the will to power),其實,人都想控制他的環境,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  
    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他只要頭一動,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嬰兒發現這個祕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控制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只是沒有感應器,不能自己控制走馬燈的動,但是走馬燈仍會動,設定好了每一分鐘轉一下。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不會去動他的頭,也不會笑。

     
    因此主控力是個強烈的動機,驅使孩子去探索。如果什麼都是別人安排好了,自己不需用大腦,只要跟著做就好的話,孩子會很快失去動機,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木頭人。我們看到凡是注重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的國家,如日本、韓國,都有很多啃老族的青年,對人生不抱希望,也沒有自主謀生的動機。

     
    孩子並不會長大就自然變成大人,他需要教導與角色模範,如果每天把孩子關在補習班,他是沒有機會學習這些的。上週我去台東的太麻里,發現香蘭部落的孩子做完功課後會去一間中間可以升火的小木屋,是部落提供男孩們談心的地方。在那裡,孩子透過部落的其他男性角色模範,學習如何做大人。  
    「成年」在所有動物中都是大事,遲遲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目前的教育好像愈來愈符合時代的需求,我們該認真審慎的去思考,為什我們的教育會製造出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大學生呢?  

             (本文出處:天下雜誌)2009/05/08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61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這樣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本文章摘自~親子天下網站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處:親子天下

        要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吃對食物很重要,營養師建議的8種吃出好情緒的食物… 

    食物如何影響情緒呢?如果把情緒比喻為一盞燈,人體的神經系統就像電線,吃進去的食物可輔助電力的轉換,透過電線點亮情緒的燈。電力不足或電路不順,會導致燈火忽明忽暗,就像情緒起伏、不穩定。吃對食物,提供足夠的電力,自然可以讓「好情緒燈」大明大亮。  
     
    深海魚 (秋刀魚) 
    深海魚類,例如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國外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跟抗憂鬱藥物的作用類似,它可以促進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不足,可能導致憂鬱。足夠的血清素可以解除焦慮、提振精神。建議一星期吃二到三次深海魚。 
     
    全穀類 (五穀飯) 
    穀類裡含有豐富的B群,是穩定神經系統的重要因子,如維生素B6、B12。維生素B6有助於色胺酸的生理轉換,足夠的色胺酸可以促進血清素的生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有助於情緒的調整。 
     
    此外,穀物屬於醣類,醣類可以轉換成葡萄糖,提供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全穀類食物讓葡萄糖緩慢且較持久的釋放,幫助維持情緒的穩定。 
     
    深綠色蔬菜 (綠花椰) 
    蔬菜中多含有葉酸,葉酸與神經系統的發育有關。如果沒有線路,也就是神經系統的完整,根本不用討論電通不通或燈亮不亮。最基本的神經通路是否完好,跟葉酸有直接相關。深綠色蔬菜中擁有較多的葉酸,例如菠菜、綠花椰、地瓜葉。 
     
    南瓜 
    含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6,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穩定。南瓜是多醣類的一種,不喜歡全穀物粗糙口感的人,可以選擇南瓜,做成南瓜湯或南瓜粥是不錯的選擇。 
     
     
    牛奶 
    牛奶裡有豐富的鈣,鈣是天然的神經穩定劑。牛奶裡的蛋白質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間接幫助色胺酸的生合成。有乳糖不耐症、不適合喝牛奶的人,可以選擇黑芝麻、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替代。 
     
    香蕉 
    香蕉是維持好心情的首推食物,它含有生物鹼,可以振奮精神;含有色胺酸和維生素B6,有助於血清素的生成。香蕉的鉀離子含量很高,鉀離子可以幫助血壓的控制。血壓高的人,容易呈現緊繃狀態,血壓的舒緩則有助於情緒的舒緩。此外,香蕉富含纖維質,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和排便,排便不順會影響心情,腸道健康,讓人神清氣爽。 
     
    堅果類 (杏仁) 
    人體內的自由基會破壞腦細胞和神經系統,也可能間接影響情緒。杏仁裡含有微量元素硒,是構成抗氧化酵素的重要成分,可以對抗自由基,減少對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破壞。此外,杏仁含鈣,亦有助於穩定情緒。 
     
    黑巧克力  
    含有多酚的成分,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保護身體細胞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間接讓腦部或神經組織維持健康。黑巧克力也含有苯乙胺(phenethylamine,PEA),有助於腦內啡分泌,讓人產生像談戀愛般浪漫、愉悅的感覺。不過巧克力中含有可可油,熱量不低,不宜攝取過多。
     

                                        (本文審稿/林孟瑜‧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營養師)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孩子情緒管理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嬰兒剛出生時,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最近的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的神經學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包括結構上的改變,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很多人說孩子哭時,不要抱他,抱就是鼓勵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忘記了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不准對他的需求做反應,等於是忽略他。  
     
    現在的做法是嬰兒的搖籃直接放在母親的床旁,使嬰兒眼睛一張開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臉,給予他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他人格的成長。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例如四兩撥千斤,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及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跟他談,把情緒化解掉。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凱根(Jerome Kagan)的長期研究發現孩子的脾氣是可以改的,四個月大聽到巨大聲響會嚇哭的嬰兒,長到四歲再測驗時,只有一半還會如此,小時候害羞的孩子,長大不見得害羞。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教導,孩子先天的脾氣可以被導正。凱根認為「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他教父母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在現在講究人際關係的社會,教導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緒,是給他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不可等閒視之,更要從小做起。
     
     
     
     
     

    轉載自《親子天下》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任:未來諸葛亮智能培育機構 副總經理 

       不論我們有多忙,沒有時間親自教育孩子,也不要錯過孩子心智成長的關鍵時刻:睡前15分鐘! 

       心理學研究顯示,睡眠是人類機能修補的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修補;有些科學家宣稱找到了證據,說明人類的睡眠是一種“離線”的學習;有些心理學家在睡前讓受試者接受催眠暗示,這些受試者晚上都夢到了被暗示的內容;有更多的人面對生活上的挑戰,竟然在夢中找到了解決的方法睡眠不僅是身體機能修補的階段,同時也是大腦學習強化的階段;不僅是技能知識的學習,也包括情緒信念的學習。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是從大腦的短期記憶開始,透過“固化”的過程轉變成長期記憶,這種轉化的過程就是在我們睡覺的時候透過神經網路的活化所完成的,而活化的過程需要神經傳導物質的促進,尤其是血清胺的協助才能完成。好比大腦是一台裝滿可重複使用底片的照相機,不論白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大腦一律把這些事件拍攝下來,形成短期記憶,到了睡覺的時候,大腦就將類似顯影液的神經傳導物質把底片沖洗出來,固化成為長期記憶,而那些沒有沖洗的底片就會被回收在明天的拍攝中使用。除了固化記憶的功能之外,在我們處於深度睡眠的時候,大腦會分泌跟情緒相關的血清胺和正腎上腺素,補充大腦的需求,讓我們在一夜好眠之後能神采奕奕地醒來。有這麼多的研究報告說明睡眠的重要功能,所以我們也會一再地提醒父母:睡覺絕對不是在浪費時間!把握睡前15分鐘的陪伴真的可以改變孩子! 

       雖然我們建議父母用說故事的方式在睡前陪伴孩子,然而故事的內容主要是引導積極的情緒,父母不一定需要真的說一篇故事,孩子都能透過表情動作觀察我們的情緒。所以,只要我們願意安排15分鐘的時間,把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放在心裡,那麼就算隨便說些什麼,甚至什麼都不必說,孩子都能透過與我們親密的接觸讀懂心裡愛的故事,在被愛包圍的感覺中舒服地入睡。美國資深的夢境研究者凱瑞特認為:做夢是心境調節劑,可以幫助我們處裡負面情緒,讓我們醒來後的情緒比睡前更好,然而當這種調節過程偏離常軌時,我們醒來後的情緒會更加惡劣,這樣的狀況在憂鬱症患者的身上更為常見。所以,只要父母在睡前用愛陪伴,讓孩子一夜好夢,對於孩子的成長就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也許什麼都不必說,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我們就已經踏出改變孩子的第一步了。

        神秘花園

       在你舒服的躺在溫暖的被窩裡開始進入夢鄉之前,我們會一起探索一座神祕的花園。有一條長長的路通往那一座神祕花園,你一定找得到那一座神祕花園,因為在神秘花園入口的方向,有一顆明亮的引路星高高的掛在天空。這是屬於你一個人的引路星,正在閃耀著你喜歡的顏色,你喜歡銀白色的星星,還是水晶藍的顏色,或者是寶石綠、還是櫻桃紅呢?你可以幫你的引路星選一個你喜歡的顏色,因為這是專屬於你的星星。 

       在你選好了星星的顏色之後,我們可以一起抬頭看著那顆引路星,引路星的光芒就像山裡的溫泉一樣慢慢的向你流過來,從你的頭頂慢慢的流向全身,一直到你的身體都被這一道純潔溫暖的星光包圍,你會感覺星光照亮的地方都變得好溫暖好放鬆了。純潔溫暖的星光從頭頂開始慢慢的照亮身體,你的頭和身體都覺好輕鬆喔,星光從你的手臂慢慢的流向你的手掌,然後是每一根手指頭,這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呢?星光又從你的雙腿慢慢的流向你的雙腳,然後是每一根腳趾頭,這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呢?是不是覺得越來越輕了呢? 

       當純潔溫暖的星光把你全身都照亮之後,這道星光會悄悄地照進你的心裡,敲開你的心門,然後照亮你心裡的房間,不管心裡頭藏著什麼想法,他們都是你的朋友,都和你一樣被純潔溫暖的星光照亮了。星光帶著好多好多的愛帶進你心裡的房間,這個房間開始越變越大,裝著滿滿的愛,心裡的房間慢慢的變大,把你自己和你所愛的人可以通通裝進心房。 

       在你的引路星光圍繞下,你變得越來越輕,慢慢的就飄了起來,越來越輕,也越飄越高,在引路星光的帶領下,你慢慢地向著神祕花園的入口飛去,在引路星光的保護下,你會很安全,覺得溫暖輕鬆。引路星會永遠的保護你,你永遠都不會孤單寂寞,千萬不要忘記了喔! 

       引路星帶你到神祕花園的門口了,在門口旁邊有一個置物箱,這個箱子能存放所有的東西,如果你覺得心裡的房間還放著一些讓你覺得不夠輕鬆的事情,或許是白天跟別人吵架了,還是被責怪覺得委屈了,不論有什麼讓你覺得不夠輕鬆的事情,你可以通通把它們放到這個箱子裡,然後鎖起來,讓自己能輕輕鬆鬆地走進屬於你的神祕花園。 

       現在引路星打開了神祕花園的大門歡迎你,只要你走進去之後,就會看到各種美麗的景象,白雲、藍天、草地、花朵、小動物,他們會在你的神祕花園裡上演好多好多的故事,而今天故事的主角是誰呢? 

    這是改編自Maureen Garth著作Earthlight中的一篇故事,只要父母用輕柔的語氣在孩子睡前15分鐘讀這篇故事,孩子都會在父母愛的陪伴下很安穩地入睡。故事中放入了一個情緒處理的小技術,就是情緒置物箱,能讓孩子在睡前放下負面情緒,輕輕鬆鬆的做個好夢,在明天醒來之後,有更好的情緒面對生活學習。 
     
     
     
     

                                                       作者簡介 經歷

    •  
      •  
        •  
          •  
            •  
              •  
                •  
                  •  

                      互動體驗培訓/心理諮商 
                      兒童青少年輔導 
                      大陸心理諮詢師二級認證 
                      美國國家催眠師學會
                      National  
                      Guild of Hypnotists ,NGH
                      認證催眠治療師

                                                       暢銷著作:睡前15分鐘改變孩子的一生(時報出版)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我母親生病,家中人手不夠,趁著暑假把在美國念博士的兒子叫回來幫忙。他一進門就把3台電腦架在餐桌上,一面寫功課、一面瀏覽資訊、一面下載他要的東西。我以為他會手忙腳亂,卻看他悠哉悠哉的處理3個不同管道的訊息,不禁暗自驚訝。個人電腦的普及不過一、二十年,我們過去幾千年來「一心一用」的觀念就被推翻了。   

    兒子是屬於Y世代,即19771997年出生的孩子,他們是打電玩遊戲長大的。最近腦造影的實驗發現,他們的大腦跟我們這些嬰兒潮(19461964年出生)的父母不一樣,他們切換事情的速度比我們快,在網路上搜尋資訊的速度也比我們快,他們可以同時注意到同一空間的更多訊息。在瑞文氏空間能力測驗上,有打電玩的孩子表現也比同年齡、同IQ的孩子好。這些孩子是網上閱讀,不像我們是紙本閱讀,網上閱讀不只是快速瀏覽,還能即時從世界各地蒐集訊息來判斷所讀的資訊是否正確,例如麥可傑克森猝死的消息一出現,他立刻上全球各個新聞社的網站,然後出來跟我說「是真的,麥可傑克森死了」。他們已經不像我們是被動的接受媒體的報導,他們會主動去求證。   

    上學期我在台北藝術大學開了一門「腦與行為」的通識講座課程,我的助教在課堂上一邊飛快的把我所說的話打進電腦,一邊上網去抓資料,當我提到麥克.克萊頓的第一本書《A Case of Need》是本非常好的醫學倫理書,助教馬上就讓這本書的封面、出版社名字及相關書評出現在螢幕上。這種快速的蒐集訊息方式是我們嬰兒潮父母無法想像的。    

    我們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終其一生不停的因為外在經驗而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開了45年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海馬迴,就比只開6個月的大;小提琴家的左手小姆指在右腦運動皮質區所佔的位置,也比非小提琴家來得大;盲人讀點字時,他沒有用到的視覺皮質會活化起來幫助他讀點字,甚至只要蒙住正常人眼睛5天,就能改變了他對觸摸和聲音的反應;打電玩者看到螢幕上一閃而過的幾何圖形,比不打電玩者多,而且只要連續玩10天就能增加視覺處理速度。網路世界訓練出了不同的大腦,我們怎麼可以還是用背課本的方式來教育他們?    

    Y世代孩子最需要學會的是自制和自律,以及基本的價值觀。看到現在年輕人從網路上下載音樂、電影,卻絲毫不覺得有侵犯他人的著作權,真是讓人很憂心,也顯現出品德教育刻不容緩。

    「我當年就是這樣長大的」這招對21世紀的孩子已經不管用了,父母必須與孩子同步成長,了解時代對他的需求,我們才能正確的教導他、幫助他。 

                引用《親子天下》精選部落格  網址: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9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模仿是孩子的本性

    實驗顯示,當孩子眼睛看到一個動作時,他大腦裡管這個動作的地方就活化起來了,根本不需要特意叫他學,模仿是孩子的本性。例如有一個研究是把遊戲室內所有的玩具都準備兩套,然後讓兩個很小還不會說話的孩子進去玩,實驗者發現當一個孩子拿出一頂帽子來戴時,另一個也從他的玩具堆中找出帽子來戴;當一個孩子把太陽眼鏡戴上時,另一個也戴起太陽眼鏡;當一個孩子拿起傘來玩時,另一個也去玩傘。他們其實大可以自己隨意玩,玩具多的很,但是小孩子聚在一起就會互相模仿。我們常看到孩子在玩時是:你要玩汽車,我也要玩汽車,旁邊有卡車就是不要,兩人得玩一樣的,因為他喜歡跟別人一樣。

    這喜歡跟別人一樣是有演化上的原因,它是族群認同,同一族的人都說同樣的語言、穿同樣式的衣服、跳同樣的舞,最後形成文化。 

    模仿也能讓人產生好感

    模仿的另一個功能是使別人對你有好感,容易交到朋友。有個實驗是請受試者從一堆相片中挑出某些實驗者要的圖片,當他在挑時,旁邊也有另外一個人在挑,只不過那是個假的受試者,是研究生假裝的。挑完後,實驗者要求兩位受試者輪流說出他挑這張圖的理由。

    在整個過程中,假的受試者不停的模仿真的受試者自發性的動作:他摸頭髮,他也摸頭髮;他換個姿勢坐,他也換個姿勢坐。最後,實驗者請他們填一張問卷,其中有一項是實驗流程順利嗎?你喜歡另一個受試者(即假的那一位)嗎?結果發現模仿會讓人增加喜好感。人喜歡被人模仿,也喜歡模仿他人。 

    喜歡模仿的人同理心強

    科學家還發現模仿和同理心有很高的相關,越喜歡模仿人的人,他的同理心分數越高,因為透過模仿能知道別人的感覺,知道別人的感覺才能產生同理心。這個模仿可以是手(動作)或口(語言),其實手跟口很相通,當你去捏初生嬰兒的手掌時,他的口會張開,口和手在演化上屬於同一個功能的系統,嬰兒想要吸大拇指時,常常手還未送到嘴巴去吸,口就已經張的大大的了。孩子透過模仿學會了解別人行為背後的意圖,這是我們在社會上生存很重要的一個能力,實驗者發現猴子和人類天生就有推測別人意圖的能力,但需要透過模仿的媒介去啟動。 
     
     
     

    語言學習和模仿關係密切

    模仿在語言學習上更重要,有個實驗是請受試者大聲念一序列的音節,以及聽別人念同樣的音節,同時用核磁共振掃瞄他的大腦,結果看見運動皮質區跟發音有關的部位有活化起來,表示自己說和聽別人說在大腦中都是同樣的部位在負責。當受試者在聽別人說話時,用一種新的儀器「跨顱磁刺激」(TMS)(這是一種銅線圈,放在受試者頭上,當電流通過時會產生磁場,使那個地方像被電擊一樣,暫時失去功能),電擊受試者運動皮質區的部位,這時受試者聽音節的能力就大大受損了,所以模仿跟語言的學習很有關。

    有一種「Moebius Syndrome」的病人,他們是先天性無法移動臉上的肌肉,結果發現他們有溝通障礙,因為不能動臉上肌肉,就無法模仿表情,就無法了解別人臉部表情的意思。這些實驗都讓我們看到模仿在孩子社會認知、人際關係、語言學習、同理心等種種人類認知最重要的功能上都扮演了關鍵性角色。 

    表裡如一,做孩子的好榜樣

    模仿是演化來幫助我們適應外界生活、存活下來的一種本能。知道了模仿的重要性後,父母怎麼可以表裡不一,說一套做一套呢?父母給孩子再多的紅包,買再多新的衣服都不及給他一個好榜樣,讓他正直的成長,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來的重要。 
     

                                                        資料來源:學前教育32009168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pic1.公平對待每個孩子~不偏心

        台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主治醫師林雅葶認為,當父母偏心時,其實對孩子會造成深遠影響;尤其手足間的年齡差距愈小,則互相嫉妒的問題亦較為嚴重。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則將父母偏心的情況,導致孩子產生的行為表現分為兩類,除了行為上的計較爭吵,甚至使用暴力;還有心理上,孩子會解讀成是自己的表現不佳,或者憂慮是否做錯了事,此心態會令孩子的自信心下降。  

    5大常見偏心情況

    盧英仁醫師歸納以下情境,是天下父母常見的偏心情形;有這些情形的父母,應該開始改善行為並注意是否已影響孩子的心態與觀念:

    1. 爸比媽咪事事都要求,就容易變成「全方位達人」,讓孩子有嚴重的依賴感,而造成孩子需求及關愛過度滿足,無法學會「分享」或懂得從其他中獲取滿足及成就感。
    2. 父母個人的偏好、價值觀及期待,會在有意無意間,形成比較與貶抑。傳統觀念上存在不平等待遇,認為男性可以繼承家產,長子才是遺產繼承人;或是嘴巴甜、懂得察言觀色的小孩,長輩會比較疼等,其實都無意間傷害了較為弱勢的另一個孩子。
    3. 有些父母會在子女爭吵時,依其排行順序來排解紛爭,像是:姊姊比較大,當然應該讓妹妹,因為妹妹不懂事等。但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對錯」來分,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4. 父母習慣在其他孩子面前處理其中一個孩子的問題,雖是為了讓其他人有提醒與警惕作用,但其實反效果地造成子女間並未學習彼此互相尊重與支持。因為被數落的孩子,可能還會被其他孩子嘲弄,使其自信心受損。
    5. 若孩子是期待已久下誕生的,父母會認為是上天的恩賜;但若是意外懷孕或是尚未有充足心理與經濟準備下,則會形成壓力,而往往未能全心全意付出關愛,或偶時出現言語上的不滿。

    以公平心態教養孩子

        面對手足競爭時,林雅葶醫師建議父母本身的情緒調適力要好,不可以本身就常常情緒起伏很大,喜歡大吼大叫;尤其有計畫生第二胎的父母,當新生兒報到時,的確容易會忽略大孩子的需求和關愛。 父母可先讓兄弟姊妹間學習相互照顧,並給予孩子公平的對待,不過分偏袒任何一方。當哪個孩子表現優秀,要不吝給予鼓勵;瞭解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對手足間不做比較,且不以成績好壞為界分,每個孩子都有其特長之處值得讚揚。

     資料來源:2009年8月號 育兒生活雜誌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1&f_ART_ID=209421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洪   出處:天下雜誌 428 2009/08 

    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是學校教育的通病。

    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有個非常叛逆的兒子詹姆士,他念到九年級就跟父親說,學校教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要中輟。他十六歲設計電玩遊戲賣給公司,二十四歲做到蘋果電腦公司軟體測試部的經理,是自我教育成功的好例子。 

    他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教育的通病: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他說找出任何兩件事的關係就是創意的來源。他訓練員工的方式是給他們一堆事實,請他們講個故事出來。當講得出故事時,他們就了解這些事實背後的關係了。 

    故事是把事情合理化,我們會把重點包含進故事中,忽略我們認為不重要的部份,從講的故事中,他知道員工有沒有抓到重點。所以他說科學是個故事,歷史尤其是個故事。 

    他曾經請大學教授來教他歷史,但是他要知道的不是年代,而是什麼樣的錯誤是人類一再發生的?偉大的理念怎麼傳播的?文明怎麼發展出來,又怎麼衰微的?他說讀歷史唯一的目的是以古鑑今,永不再犯。 

    他的話使我想起我們幾十年來的教學方式,真是很感慨。改變歐洲歷史十大事件的年代,我高中畢業四十四年了還會背,但是我卻不知道它們彼此的關係與相互的影響。我們的知識確實缺少橫向的連接,因此影響我們思想網路的綿密。在美國念書時,老師考我們文藝復興和黑死病的關係,我知道文藝復興是什麼,我也知道黑死病是什麼,但我不知道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註) 
     

    用故事來評估學習成效很對,人的大腦有把事情合理化的傾向,所謂「自圓其說」。古人對大自然的變化不是很了解,看到月蝕、地震時就會編出「天狗吃月」或「地牛翻身」來解釋,因為一個現象不能被合理的解釋會造成心裡的不安,會不停在心中翻騰。這時,大腦會盡力搜尋跟這事有關的資訊把它組合在一起,左腦前額葉區就從中找出理由把這件事合理化。許多鄉下老人家繪聲繪影的民間傳奇就是這樣編出來的。 

    那麼,故事是什麼呢?它就是事實的連接,是個重新建構的別人心智,一個故事在被我們解釋之前,什麼都不是,當我們把它的前因後果找出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時,我們也就了解這個現象了,故事幫助我們記憶。 

    橫向連接,從神經機制上來看,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難怪詹姆士認為說故事跟創造力有關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註:黑死病使得歐洲人口大減,人死,財富重新分配,同樣的土地養比較少的人,人先吃飽了才能管肚皮以外的事,蒙古西征帶來黑死病也帶來印刷術,東羅馬帝國滅亡,學者往西逃,帶來了書和東方的文明,黑死病死者的衣服變成做紙的原料……。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