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共讀入門 (9)

作者:謝其濬 採訪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84

 

「文學,是一種情感教育,」白先勇語重心長,就像西方教育把莎士比亞列為中學教育的基礎課程,文學是學習愛人與同理心的重要方式,是一個人變得「完整」的重要關鍵。

學中文,已經是個全球趨勢了。就衝著這個原因,我們沒有理由不學好中文。


你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全世界的人都在熱中學中文,還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現在更重視中文。人們在學另一種語言時,都會有個動機,現在大家學中文的動機很清楚,就是中國崛起了,現在是全世界的工廠和市場,你要跟中國做生意、打交道,就非學會中文不可。


但是,經濟上的需求,還只是第一波的浪潮,緊接著,就是文化上的需求。我們看到東方熱在全球發燒,愈來愈多外國人對於中華文化充滿欽慕,文化的吸引力也會讓中文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這股趨勢是無法抵擋的。


我在美國的大學教書幾十年,明顯感覺到中文學習的熱度正在迅速加溫。以前,修習中文課程的學生不過一、兩百人,這兩、三年來,人數直線上升。而且,現在連中學生都要學中文了,中文老師變得十分搶手,通常是好幾所學校在搶一個中文老師。


不只是美國,歐洲其他國家,還有亞洲的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即使以前排華,現在家長也積極地送孩子去學習中文。

閱讀經典,學好中文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但是當外國人這麼認真地學中文,我們卻迫不及待地把中文往外丟,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像前幾年,聯考甚至還廢除考作文,我只能用「駭人聽聞」來形容。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中文字是方塊字,線條優美,對於中華文化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中文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幾千年下來,累積了相當多的經典作品,這些豐富的中文遺產,正是我們學好中文的不二法門。
我走上文學這條路,也和閱讀經典作品有不解之緣。


在〈驀然回首〉這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到,童年時代,家裡的廚子老央就是我的小說啟蒙老師。老央是桂林人,能說善道,加上當過伙頭軍,見聞廣博,再平凡的故事,從他嘴裡說出來,總是變得特別鮮活。
那時我才八、 九歲,染了肺病,被拘禁在房間裡,外頭的大千世界,我都沒辦法參與,心中鬱鬱不得志。


那段臥病期間,老央為我開講歷史演義,便成了我精神上最大的安慰。像他講《薛仁貴征東》,這位身著銀盔白袍、手執方天畫戟的唐代英雄便躍然浮現於眼前。還有《說唐演義》,瓦崗寨的英雄世界,也讓我感到刻骨銘心。


不過,要說到踏入古典文學殿堂,還是我在建中念初三那年,教國文的李雅韻老師帶領我們閱讀詩詞。詩就像文字中的貴族,是文字運用最精美、講究的示範。


可能是李老師覺得光是教國文課本還不夠,每個星期,她就會利用一到兩節自習課,額外為我們上「中國純文學源流」。不為考試,純粹只是讓學生欣賞中國文化之美,從《詩經》、《楚辭》開始,整整講了一年。


我特別記得,當李老師介紹宋詞,講李後主、李清照作品,我不禁讚嘆,怎麼會有這麼美的詩句!像李老師本來就是一口純正的京片子,唸起李後主的「虞美人」,抑仰頓挫。因為李老師的啟蒙,我自己還特別找了一大堆詩詞作品來讀,一首首地背誦下來。


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音樂性的文字,特別是宋詞,節奏最美,而且善於捕捉瞬間的美感。我在中學時期。熟讀詩詞作品,真是受用無窮。我後來下筆時,對於文字節奏特別敏感,應該就是來自詩詞的影響。

讀懂人情世故

詩詞可以讀一輩子,而且隨著年紀增長,感受也會不同。我年輕時,喜歡讀李後主、晏幾道;後來,對南宋的「亡國之音」特別感興趣,像是辛棄疾、張延、吳文英、王沂孫等人的作品,還有明末清初的吳梅村、納蘭性德。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也很喜歡,對於詩詞的體悟,寫得相當深刻。


除了詩詞,中國的古典小說也是很好的文學經典,是傑出的白話文寫作。相較於西方小說專擅戲劇效果和心理描寫,中國古典小說好在鮮明的人物刻劃,在對話的運用上,十分靈活。像《兒女英雄傳》,每個人物一開口,都有意思極了。


讀中國古典小說,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讀到了中國人的人情世故。小說描寫的就是眾生相,「三國」是廟堂,「水滸」是草莽,但骨子裡一樣都是「幫會政治」,如果再對照台灣現在的政局,感受就更深刻了。至於「金瓶」、「紅樓」,則是透過一個家族的縮影,寫盡了人生百態,像是社會的百科全書。


每個人所能接觸的世界,總是很有限,但是閱讀這些古典小說,卻可以幫助我們突破現實的框框,穿越時空,去體會各種人生的滋味。小說所寫的,就是人性,就是人情,而我們讀小說,其實就是在讀「人」。


當然,不必每個人都成為文學家,但是每個人都應該要接觸文學、閱讀文學。文學並不能使工業興盛,使商業發達,但是文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提供了我們「情感教育」的機會。


人的情感需要受到教育,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愛人、對待別人,以及對他人寬容,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課題。未經教育的情感,會變成「不文明的情感」,而你就不懂得如何跟別人互動。

寫作是同理心的延伸

在西方教育中,會把莎士比亞列為重要的教材,就是希望學生從閱讀莎劇中,去獲得情感教育,培養對於他人的同理心,也就是pity(同情)。即使你不做文學家,而是去當企業家、工程師,也應該要具備這種同理心,人與人之間,才能夠展開和諧的交流。


所以,要提升孩子的中文力,就要讓他們去讀文學經典。值得慶幸的是,在台灣,還是有一群中、小學老師,繼續為孩子的中文能力把關。我甚至主張,應該要請專家開書單,列出一百本必讀的經典,讀完才能畢業,像國外就有這種做法,台灣也應該效法。


現在的年輕世代比較「視覺化」,可以用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像我很喜歡褚威格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就是因為看了瓊芳登主演的電影版本,淒美頑豔,著迷得不得了。我近年來推廣青春版的「牡丹亭」,也是希望透過賞心悅目的組合,讓年輕學子看了戲後,進而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興趣。


幾年前,法國《解放報》曾經問各國作家:「你為什麼寫作?」我的回答是:「我之所以創作,是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化作文字。」


寫作,對我來說,是同理心的延伸,我希望透過寫作,表達出對人生的悲憫情懷。我寫小說,並不是寫自己的故事,但是在每個人物身上,都有著我對這個世界、對他人的理解,都有「我」在裡頭。


寫作可以讓我們心靈成長,變得更成熟。不是文學家,讀醫科或是念工科,照樣可以寫作、出書,而且寫任何你想寫的題材。寫作不是文學家的特權,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寫作來分享、交流,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閱讀的進展不是獨行的,它必定與語文的其他領域(像是聽、說、寫)一起成長,也互相助益。所以我們要用心的為小孩設置一個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讓這個環境自己能「推動」閱讀經驗成為書寫、表達、繪畫、表演等等多樣化的經驗。

 閱讀的進展不是獨行的,它必定與語文的其他領域(像是聽、說、寫)一起成長,也互相助益。所以我們要用心的為小孩設置一個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讓這個環境自己能「推動」閱讀經驗成為書寫、表達、繪畫、表演等等多樣化的經驗。在孩子的閱讀環境裡,應該配備書寫、繪畫……等等的工具,讓環境的硬體設施,自行「鼓勵」跨領域的探索;讓環境的氛圍,自然的「帶動」跨經驗的整合;讓環境自己「邀請」孩子到那兒看書、思考、想像和調節情緒。

此外,在閱讀角落裡,你一定會放置書本和其他工具,相信你也希望養成孩子自行收書和收玩具的習慣。但要孩子養成物品歸位的習慣,需要考量孩子的能力,不能把閱讀角當成倉庫來處理。比如說,你把所有圖書像圖書館的架書方式,直立的陳設在孩子的書架上,就無法讓孩子養成歸書的習慣。因為要把書直立放好,對幼兒來說太困難,要不就是書倒下來,要不就是拿一本,其餘的可能掉滿地。所以,考量幼兒的能力,是布置一個成功(具有功能性和自主性)閱讀角的基礎。

為孩子布置家庭的閱讀角,可參考以下重點:

一、專屬空間
在家中一角,為孩子布置一個專屬的小空間。那兒只有一定數量的書(可以替換)、舒適的靠枕、溫柔的燈光,讓它代言閱讀的重要性和親密性。

二、分類放置
能獨力拿取和放回書本或玩具,是自我在閱讀行為和探索行為上的能力。所以大人可把圖書和其他玩具分類放置,而且數量不能多,讓小小孩(甚至是一個爬行兒)能自行拿取,也能養成自行收拾的好習慣。比如說,把八至十本左右的書放在一個籃子裡,讓幼兒能靠著自己的能力,拉出書籃、拿取和放回書本。

三、延伸物和活動
有不同的延伸物,像是布偶、圖卡、小道具等等,讓小小孩延伸書中情境和理解。延伸機會愈多,理解的層次也就愈深刻。

四、環境字
有自製海報(如放大的手指謠歌詞)或環境字,讓孩子從唱歌、唸詞、動作和指字等等的綜合行為裡,探索語文的常識,像是口語應對字音、從左到右的書寫方向性等等。

五、各種探索語文的工具
在孩子的生活空間裡,提供各式的書寫工具、紙張,讓孩子探索語音、語意和書寫文字間的關係,也讓孩子體驗「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不同角色和觀點。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825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洪   出處:天下雜誌 428 2009/08 

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是學校教育的通病。

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有個非常叛逆的兒子詹姆士,他念到九年級就跟父親說,學校教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要中輟。他十六歲設計電玩遊戲賣給公司,二十四歲做到蘋果電腦公司軟體測試部的經理,是自我教育成功的好例子。 

他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教育的通病: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他說找出任何兩件事的關係就是創意的來源。他訓練員工的方式是給他們一堆事實,請他們講個故事出來。當講得出故事時,他們就了解這些事實背後的關係了。 

故事是把事情合理化,我們會把重點包含進故事中,忽略我們認為不重要的部份,從講的故事中,他知道員工有沒有抓到重點。所以他說科學是個故事,歷史尤其是個故事。 

他曾經請大學教授來教他歷史,但是他要知道的不是年代,而是什麼樣的錯誤是人類一再發生的?偉大的理念怎麼傳播的?文明怎麼發展出來,又怎麼衰微的?他說讀歷史唯一的目的是以古鑑今,永不再犯。 

他的話使我想起我們幾十年來的教學方式,真是很感慨。改變歐洲歷史十大事件的年代,我高中畢業四十四年了還會背,但是我卻不知道它們彼此的關係與相互的影響。我們的知識確實缺少橫向的連接,因此影響我們思想網路的綿密。在美國念書時,老師考我們文藝復興和黑死病的關係,我知道文藝復興是什麼,我也知道黑死病是什麼,但我不知道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註) 
 

用故事來評估學習成效很對,人的大腦有把事情合理化的傾向,所謂「自圓其說」。古人對大自然的變化不是很了解,看到月蝕、地震時就會編出「天狗吃月」或「地牛翻身」來解釋,因為一個現象不能被合理的解釋會造成心裡的不安,會不停在心中翻騰。這時,大腦會盡力搜尋跟這事有關的資訊把它組合在一起,左腦前額葉區就從中找出理由把這件事合理化。許多鄉下老人家繪聲繪影的民間傳奇就是這樣編出來的。 

那麼,故事是什麼呢?它就是事實的連接,是個重新建構的別人心智,一個故事在被我們解釋之前,什麼都不是,當我們把它的前因後果找出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時,我們也就了解這個現象了,故事幫助我們記憶。 

橫向連接,從神經機制上來看,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難怪詹姆士認為說故事跟創造力有關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註:黑死病使得歐洲人口大減,人死,財富重新分配,同樣的土地養比較少的人,人先吃飽了才能管肚皮以外的事,蒙古西征帶來黑死病也帶來印刷術,東羅馬帝國滅亡,學者往西逃,帶來了書和東方的文明,黑死病死者的衣服變成做紙的原料……。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爸媽回憶一下:當初是如何循循善誘地帶領孩子嘗試各種食物吸收豐富的營養?想培養孩子將看書當吃飯時間到了不吃就渾身不舒服,就拿出那時細心烹煮副食品,一口一口餵哺孩子的看家本領來吧!讓孩子從學齡前就習慣書的存在,在聽故事中逐漸識字,慢慢從圖片進入純文字,享受閱讀之樂

O~3歲習慣書的存在

3歲以前的孩子識字有限,這時,爸媽只要讓孩子習價有書的存在,藉由看書說故事,創造的親子共處的親密時光,讓孩子喜歡親近書籍。

寶寶4~6 個月峙,爸媽便開始提供副食品,同時,這也可以是閱讀的起點。

即使寶寶只願意喝一口,爸媽也會欣喜若狂、大大鼓勵。同樣的心態應用在閱讀的「入門」課程,只要寶寶能在引導下把書籍當作有趣的玩具玩而不排斥,就算達到目的。由於這年紀的孩子喜歡操作但動作靈巧度低,爸媽可優先考慮堅固或者可拆卸的布書、洗澡書和硬殼書。

在東元電機擔任投資人關係經理簡世雄,是個願意抱著孩子講故事到將近失聲的爸爸。

他說,現在的童書設計得可愛逗趣,早在兒子呱呱落地之前,太太就買了一堆各年齡層的繪本。當軒軒四個月大開始爬行摸索時,就在兒子手邊以及較常「出沒」的地方放上幾本書,供他當玩真吧玩,並不定期更換,讓軒軒對書籍一直擁有新鮮感。

透過閱讀,3歲的軒軒認識了老鼠、鱷魚等許多動物,還有傳統吉祥物「劍獅」甚至,他還會將自己想像成故事中的角色。

某日,簡世雄在家與朋友通MSN時,對方的圖片出現兩隻小老虎。在一旁湊熱鬧的軒軒,卻突然冒出一句:「牠們會咬我的尾巴嗎?」尾巴?小子哪來的尾巴?事隔幾天,媽媽邀請他上沙發,想來個親子共讀的親密時光,想不到軒軒卻一臉為難地說:「那我的尾巴要放在哪裡?」孩子因為關誼產生的豐富想像力,讓簡世雄夫妻不覺莞爾

如同每隔3日添加一種新鮮副食品般地,爸媽每隔一段時間便需要隨著孩子的認知發展,替換合適的書籍。

1~3歲是孩子操作和語言能力大躍進的時機,選擇能提高孩子注意力和好奇心的操作書籍,比方《好玩的東西》 (信誼)一書,就讓寶寶的小手摸遍毛髮等各種質材。

日本成美堂出版的「音與光」繪本系列,輕輕一按就會發出音樂,還有亮閃閃的小燈跟著節奏閃爍,很能抓住孩子的目光。

有些書挖了個洞,前後頁共用部分固案,讀起來也很有意思,比方oof-Woof􀂻 (Blue Apple) 。爸媽還可以將自己的臉湊過去,擬聲扮演小狗或綿羊。

有些則是設計簡單的樞紐,讓寶寶翻轉、拉動,甚至能像立體卡片般地站起來,每一頁就像一個禮物般,贏得孩子的好感。

除了慎重選書,媽媽可用生動活潑的語調和豐富的表惰,讓故事變得更有趣。網路名人部落客雞媽媽在閱讀《親愛的動物園》(上誼)時,每出現一種動物就幫牠配個音,遇到無法擬聲的蛇,還會神來一筆地吐舌頭嚕嚕嚕。深獲甫滿周歲的兒子「寵物雞」的喜愛。

有了良好的閱讀初體驗,現齡3歲的「寵物雞」不但喜歡聽故事,客人來訪時,還會殷勤地用他的「臭乳呆」國語主動拿著繪本講給對方聽呢!

3~7 歲讀故事給孩子聽

這階段的孩子進入識字階段,爸媽可以每天固定時間讀故事給孩子聽。一方面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一方面增加孩子的字彙。可從圖文並茂的故事書開始,為將來純文字的閱讀做準備。

讀故事時,也請尊重孩子的閱讀品味,和孩子共同討論出雙方都喜歡的書籍,讀起來才會皆大歡喜。

3歲孩子自主性漸強,舉凡食物、打扮都很有意見。所以邀請孩子閱讀繪本或者購買書籍時,可以請孩子自己選擇。

人生以讀書為享樂的光田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曾士婷,即使再忙,每天回家都會講一個小時的故事給孩子聽。有時曾士婷會請兒子Peter 唸出故事書上的字,妹妹Sophie則是跟媽媽一起唸,練習認字。

每講一小段,曾士婷就會提出問題:「猜猜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或「你覺得他這樣做,好不好?」 在媽媽的引導下,兄妹倆幾乎無書不誼,只要有圖片的都喜愛。

想像力豐富的兄妹遇到特別喜歡的故事也會玩角色扮演,經常扮演四處遨翔的彼得潘在家裡飛來飛

去。自從看了劇團「白雪公主」的表演後,Sophie興致一來便圍起毛巾被當起公主,媽媽見狀則主動扮壞巫婆,直到爸爸王子獻上熱呼呼的一吻,公主才會醒來。

孩子年齡差距愈大,要一起說個故事還真不簡單。全職媽媽楊淑雯還是有辦法同時滿足兩個相差3歲的寶貝。她先耐心選出兄妹都都喜歡的書,再將兩人環抱兩側,然後再逐字閱讀。

偶爾妹妹以恩說聽不懂,楊淑雯就暫停故事,一句句解釋,哥哥以潼有時也會幫忙。每次說故事告一段落,準備就寢時,兩人總是苦苦哀求媽媽再多講一點。禁不住好奇心作祟的以潼,甚至還會搶先偷看結局。現在,他們已經會先用耳朵享受一遍,再換眼睛細細閱讀一次。

逗趣的繪本可以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致,但孩子終究要邁入純文字,進入由文字轉換成理解和想像的閱讀世界。

東吳會計系副教授柯瓊鳳的女兒殷實,在老師的鼓勵下,4歲那年便養成每週到圖書館借書、每月購買新書的習價。

原先媽媽主動介紹格林童話、小紅帽等書籍,但殷實都不感興趣。於是,柯瓊鳳乾脆放牛吃草,卻很意外地發現:孩子會自己尋找喜歡的書籍,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地選擇文字較多的繪本,然後是文字為主、插圖點綴的故事書,最後再進入純文字。

如果孩子進入純文字遇上困難,先讓孩子熟悉整個故事情節再讓他自行閱讀,也可以讓繪本書作為進入文字書的橋樑。譬如喜歡《白雪公主》繪本的孩子,就可優先以《白雪公主》的純文字書作為入門。讓孩子能耐著性子,享受純文字的閱讀樂趣。

若從孩子閱讀的喜好切入,或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媽也可以耍一點心機,強化孩子自我閱讀的動力。比方講到結局時賣個關子,所謂好奇心會殺死貓,受不了好奇心勾引的孩子,必然會拿起書本,並試著用有限的識字能力加上想像、邏輯推演能力,自行推敲出結局。

等爸媽公佈謎底,猜對的孩子將感到莫大成就,閱讀的樂趣就此形成。即使孩子理解的結局和原作不同,只要講得合情合理,一樣值得大力稱許。

等孩子能夠靜下心來自行閱讀,不妨每天訂一個「閱讀時間」,家一起泡個茶、各自讀自己喜歡的書,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

楊淑雯平常一家四口常人手一書,知性的以撞甜浪漫的以恩偏好的書籍不盡唱同。他們會在各自房間裡擺放自己喜愛的書本,跟爸媽出門辦事峙,還會放一本小書到包包哩,覺得無聊就主動拿出來看,就像肚子餓了會自己找東西吃一樣,從不吵鬧。

當書開始在生活裡不可或缺,孩子也會開始自創故事情節。楊淑雯和從事玩具設計的丈夫,經常教兩兄妹製作自己的繪本。讓他們從讀者搖身一變為作者,體會創作的樂趣。

此外,假日帶孩子到圖書館或是書店,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書香味。甚至,找家咖啡館喝咖啡、吃蛋糕,配上一本好書,營造出一個閱讀好氛圍,讀起書來自然可以入味三分。

7歲以上開展閱讀視野

溫慧玟說,閱讀最大的快樂,就是在完全不相干的書中,發現共通的道理。既然萬物殊途同歸,所以當她遇到困難時,總會覺得「沒有不可能的事」。於是對人的包容度增加了,對事情的彈性提升了,造就她令天成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她認為,開展孩子的閱讀視野,如同介紹孩子認識一個終身的好朋友。我們不知道能陪孩子走多長的路。但是,有閱讀為伴,即使在最困頓的時候,孩子必然也能看見最美麗的景象。

柯瓊鳳的女兒殷實從小就有閱讀的習慣,很喜歡到圖書館看書。小五暑假回到外婆家,更是主動翻閱書架上的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和《人性枷鎖》,令那些對書視而不見的阿姨們大開眼界。柯瓊鳳藉由不斷討論的機會,讓殷實多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覺。現在小六的她,讀了《佐賀的超級阿嬤》(先覺),還會有感而發地對媽媽說:「我很喜歡這句『貧窮時會笑得更開懷。」 透過閱讀,殷實雖然生活經歷有限,但靈魂卻體驗了各種不同的生活。

 

摘自雲門律動生活第33期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周世惠(史丹佛大學教育碩士)

年幼的孩子幾乎都喜歡聽故事,也很容易被遊戲的快樂氣氛感染,如果把故事和遊戲結合起來,注入每日生活的家庭故事時間,可以預期這會是愉快的睡前暖身,讓笑聲伴隨進入夢裡。

在很偶然的一個機會,當時居住在美國北加州的我,帶著四歲的大兒子參加一次特別的「故事時間」。特別之處在於所有的小朋友都是讀者也是演員,他們得上場把繪本故事的內容「即興表演」出來。當天閱讀的繪本是「會打字的牛J (Click Clack Moo Cows The Type)

故事內容是這樣,農場的牛有一天發現了一台打字機,牠們整天打字發出「喀哩,喀啦,眸」的聲音,農場主人布朗先生簡直不敢相信他的耳朵。不久,牛貼出一張信,「農場晚上很冷,我們需要電毯。」布朗先生更不敢相信他的眼睛。布朗先生一開始採取不理會的態度,牛因此發出第一張罷工通知:「今天不生產牛奶」。爆笑的故事一路發展,可想而知布朗先生一步步退讓,會打字的牛還幫農場的母雞也爭取了權益,最後連鴨子都學會打字。

小朋友當中有幾位飾演牛,有些人演農夫布朗先生,有幾位演母雞和鴨子。說故事的時間中,老師翻書逐字逐句閱讀繪本,當她唸到牛的情節,牛必須做出像牛的動作,表演牛打字的樣子,並且配合老師一起重複「喀哩,喀啦,哞,喀哩,喀啦,吽........」因為沒有道具,孩子都必須運用想像力,每一個孩子想像牛的樣子都不一樣,做出來的表情動作和聲音也不盡然相同,這正是樂趣和挑戰所在。有些孩子誇張、有些孩子害羞,但是在觀察和模仿的過程中,孩子們彼此感染,放開身體去動作,看得大人哈哈大笑。

故事加入遊戲表演的成分,孩子必須透過大腦的想像力、耳朵聽、眼睛看、身體動來參與,這刺激了他們的不同心智領域。在我們家,一開始哥哥因為年紀的優勢,玩得比較開心,弟弟處於慢半拍的模仿狀態,但是隨著他的年齡增加,日有進步,等我們又回頭重新閱讀以前唸過的書,就發現弟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步非常多。

我也注意到,三到六歲的孩子經常處於「動」的狀態,他們在動作中學習得比較好,這是遊戲故事的黃金年紀。親子遊戲可貴在於即興創作,呂秋燕老師介紹的遊戲有助於增加親子遊戲的點子,把「芝麻閉門」和「烤乳豬」遊戲放入故事時間,會帶來更多「笑」果。

我喜歡故事加上身體遊戲,希望分享給正在享受這段親子之樂的朋友。如果孩子因此睡覺說夢話,建議調整時間表,因為,孩子太興奮了呢。

本文摘自雲門律動生活33期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每個孩子都愛閱讀,只要他們找到有興趣的書。讚美法、激將法、從旅行、剪報....總有辦法找到「他的最愛」...

這幾年,閱讀是王道,很多媽媽都知道,孩子從小讀繪本、聽故事,父母也要陪他共讀。

如果就此斷定,孩子會愛上閱讀,你從此高枕無憂,似乎又太過樂觀。

在教學現場,不少老師、家長反應,升上中高年級,有些孩子就是不愛書,拿到文字書,看沒幾頁,立刻跟周公點頭聊天。

「也許我的孩子不喜歡看書!」

他們說得理所當然,因此下了結論。不!不能輕易投降!別急著把這句評語套在孩子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比馬龍效應,孩子被期望的高低,影響成就的好壞。父母對他有高度期待,孩子就會表現出高度才能;反之,常罵孩子笨,他就會愈來愈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愛看書,他會順理成章的認為:「我真的不愛閱讀,因為連我媽都這麼說了。」

為了去掉這負面效應,請先從你的心態做起,改口把這話放在心上:「我的孩子是熱愛閱讀的,只要我找到他的興趣所在。」

哪個孩子不愛閱讀?孩子熱愛閱讀。不信?你問男孩子,他們想不想看連線遊戲的破關秘笈?問問女孩子,對星座書籍有沒有興趣?十之八九,小朋友都很有興趣,他們當然愛閱讀,如果我們找到適合的書的話。 

很多家長送孩子去補習,像是英文、跳舞、鋼琴,好像補習了,孩子自然什麼都會好了。所以,一說到閱讀,大家都知道它重要,但是,孩子不愛閱讀呀,怎麼辦呢?

於是,很多家長第一個念頭就是找補習班,可惜,目前還沒有閱讀才藝班,有的爸媽因此轉念把小孩送去寫作班,結果,害得本來就怕翻書的孩子,現在連寫作都討厭了。

讓閱讀在你心目中提升地位是首要之務。

想想,小朋友舟車勞頓去補習的時間有多少?回家後寫功課的時間有多少?他們的休閒時間幾乎全被這些佔滿了,哪來的時間讀課外書?

想要孩子喜歡閱讀,請把閱讀正正經經當一回事。

先在家裡替書本找個溫暖的家,陪孩子一起打造適合閱讀的場所。

每天挪出時間,讓電視、電腦休息,請出書本陪伴孩子。

常常陪孩子去圖書館,帶孩子捐幾本書給圖書館,陪他參加義工活動。

每個月,和孩子去書店逛逛,讓他挑選喜歡的書,擁有自己的書。

甚至可能的話,陪孩子去參加讀書會,不管是親子讀書會還是兒童讀書會,那都是接近書,與人談書的好方法。

因為你的努力,府上將充滿了書香,孩子的生活不再無趣。

如果這幾點都做了,孩子還是不肯閱讀,那麼,千萬別放棄,底下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63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坤珊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嬰幼兒閱讀專家                     本文摘自2008.11學前月刊

兩個孩子都要我唸書,一個還在牙牙學語,另一個卻想知道故事的內容,要我怎麼同時跟他們共讀呢?夫妻分工、交替展讀,或拿同一本書、輪流探用兩種不同方式,再加上增強「輪流」和「等待」行為,與兩個孩子同時共讀,是有可能的。

 

與兩個幼兒共讀的困擾

不少父母欣慰地發現,家裡的兩個小孩都想看書。但與這個心喜共存的,卻是在許多的親子共讀景況裡,常常弄得不歡而散;顧及了這個孩子,那個卻失去了共讀興趣;或者兩個幼兒為爭搶某些東西(或媽媽、或書) ,連大人也動起氣來了。仔細分析下這個困擾,造成的原因是源於在共讀的過程裡,成人遭遇了以下幾個困難:

1.   分身乏術:唸圖書的只有一個成人,但聽眾卻有兩人以上,而且年齡層有差距。

2.   反應與興趣不同:年齡層不同,閱讀行為反應有差異,閱讀興趣點也不同,真不知道該順著誰?

3.   誰先誰後:兩個幼兒執意要臆他們自己選的書,到底該先唸誰選的?

要解決這個困境,就得尋求妥協的辦法,比如輪流」。但這對3歲以上的幼兒來說,比較容易實行因為在共的焦進入到對圖書內容的和了而且在發展上也較能理等待流」作規因此只要內容適齡64孩子有可能相安無事共讀的

但在3個卻只1歲多幼兒的搭檔裡,這妥協的輪流原則很難掌3歲以下的嬰幼在閱讀行發展「質的差異性不小3歲的孩開始想聽故事情節的進聯書中與環境的事物;但1歲半的幼可能對快快或指著樣物品命感到興趣因此塊兒書給們聽耐煩、急躁情緒常隨著幼兒無法等待事實出現。

3歲兒(或以上)1歲兒唸但也非絕下提供幾個以幫父母找到自己適用的方式然而用什麼方法要期次的讀會從頭到尾相安無」。但父母卻可,經次又一次地練習假以時兩個幼會逐漸學「合」與「妥協」,也體驗到有伴的樂趣

此外,有同伴一起共讀以從彼此那得到更多的( cognitive conflict)弟弟從姊姊的模仿、學習新詞和表:姊則為了教會想盡一切的解無形中增進了自己的表達力和理解廣度。

 

你可以怎麼做?

建議一、分工合作

在嬰幼兒都想要大人唸書時,爸爸和媽媽一人負責一個幼兒,會是很好的法子。如此,父母可針對幼兒個別的閱讀行為和興趣,予以充分的配合和反應。而且就算唸同一本書,爸爸和媽媽在語調、內容詮釋、行為互動的共讀上,是常常有差畏的。但這個差異,卻能帶給孩子不同的學習契機。由不同的角度學習不同的詮釋,由多元的反應暸解多元的思考模式,這就已經奠定下了日後對圖書理解、評論、和反觀的能力基礎。所以,爸爸和媽媽同時參與共讀,對孩子的益處來說,已不是單選題,答案是「以上全對也全要」。

建議二、殊途同歸

同一本書,輪流採用兩種不同方式共讀,也是一個可試用的方法。但利用同一本書共讀,也常常會產生1歲兒只想命名書中事物,但3歲兒卻想靜心聽完該書內容的爭執。這時,成人可以以每一頁為單位,先以命名方式說給1歲兒聽,然後再唸該頁的本文給較大幼兒聽。這個方法,可讓幼兒同時享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喜悅,也接收到另一種反應和圖書語言。

這種利用同本書共讀,有可能產生的紛爭還包括:兩人都想擠進成人的懷裡:抱怨「你擋到我了」、「看不見」等因位置而產生的糾葛,或小幼兒自我中心地執意要翻到某頁.....。但這些紛爭,皆會隨著時間和練習,次數逐漸減少,幼兒彼此間也將學得更多的包容和妥協。只是別忘了,成人千萬別因這些糾紛斥責妞兒,因為幼兒會有樣學樣。例如,當他發現另一個幼兒有蹄矩情形時,他也會學大人斥責對方。反之,大人用言語和動作來導引,幼兒也終將學到以同樣的方式互相規勸。

建議三、各說各話

讓兩個孩子坐在成人的兩側,各自拿自己想看的書,成人則輪流為每人各唸一頁。這種輪替的方式,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因為當一個幼兒聆聽自己的該頁時,成人的手,還是可以幫忙另一個孩子翻頁或指物等.....或者成人也可以以簡單的口語,應和另一個孩子的問題。當然以這種方式共讀時,成人得要鍛鍊出眼觀八方、耳聽四野的本領。

這種輪流方式有一個要點﹒得請較大幼兒在你每唸臆完一頁後,自行翻至下頁。這個用意是給較大幼兒充分的時間,讓他以自己的速度去欣賞圖畫或反芻內容。

當然,這種各執一書的共讀,所產生的可能紛爭還包括:幼兒會覺得似乎別人的書比較有趣,而跑去另一邊搶翻他人的書。其實,成人對幼兒的這個行為可不必太過驚慌。幼兒是憑「感覺」來引發動作,這是他們的特質。從動機而言,只不過是感覺到「那裡有個有趣的東西」而想參與,因此,絕非故意使壞。成人只需了解他的用意,說明「喔!你也想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來看。」同時,別忘記向持有該本書的幼兒徵詢同意,也謝謝他的分享意願。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及願意分享,是一個長遠的學習功課,從共讀的經驗裡,幼兒也有機會作此練習。

圖書的解讀主人是幼兒!然而,當他們必須妥協自己的行為和意願時,成人此時考慮的不是削減幼兒的適齡閱讀行為,而是去考慮如何維持,並認可那些特質。改變的只是操作程序,開發的卻是孩子的等待和分享經驗,但閱讀的興眛卻不曾減少。當大人無法分身成兩人時,就讓合作歷程慢慢地滋長吧!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坤珊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嬰幼兒閱讀專家                            本文摘自2009.1學前雜誌

 

你應該也聽別人說過:「應該打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與他共讀。」但一個新生兒什麼都不懂,連頭也抬不起來,該怎麼做才對呢?其實呀,在他2個月大之前,他最需要的「共讀活動」,就是在你的懷裡「聽著你、看著你。」

 

大自然有它一定的規律,順著規律,萬物各得其所。人類的寶寶,早在媽媽肚裡6個月大時,聽覺系統就已發展就緒。為什麼大自然要這樣早早安排聽覺系統就緒呢?

儘管你我無法完全解開大自然的奧秘,但我們可以選擇「順從」和「相信」它的美意,當寶寶還住在媽媽肚子裡時,他不但能聽見爸爸媽媽的聲音,還包括他們聽的音樂。從大自然奧秘的這個角度來看,「早能聽見爸爸媽媽的聲音」就是寶寶成長的一個必要條件。它提供的「材料」不但能幫助孩子的聽覺系統學習日後的語言系統,也儲存著「聲音的憑證」讓他在出生後,能與爸爸媽媽產生立即情感上的連結(bonding)和依附(attachment)

9年前,當護士把初生、啼哭的兒子小福,放在我胸膛的那瞬間,我輕輕的叫他,他竟然慢慢的安靜下來,像是回應著一個他已聽了3個月的聲音:「嘿!原來是你呀!2個鐘頭後,他不停的啼哭,情急之下,我順口唱起每晚我唱給女兒聽的睡前曲( Ba Ba Black Sheep)。奇妙的、也神奇的,他竟不再啼哭,像是回應著一首他已聽了3個月的歌曲,慢慢的闇上眼睛睡著了。那條曲子,每晚,前前後後的,我總共唱了難以置信的4年!

 

聽覺系統的早熟,讓寶寶與爸媽緊密連結

是的,他聽得見你的聲音,所以你大可以在懷孕6個月起,就念書給他聽!雖然他聽到的音質,會像是在水裡聽音樂一樣,有些扭曲和混雜,但你一再重複念給他聽的書、你富有韻律的語言和聲音,都會成為日後語言發展、情感連結的重要基礎。

至於念什麼書才最好呢?別傷腦筋!只要是你喜歡的書,就算是婦女雜誌或商業期刊都沒關係。最重要的,他是要聽到你的聲音,你那愉悅、又富滿語言韻律和節奏的聲音。當然,假如你還能在「唸書清單」中,加入一些帶有韻謠的書或小詩,那就太好了!韻謠」的文字特性和書寫結構,會舒緩「念者」的速度,強調出語言的個別特質。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唸了在懷孕時一直重覆唸過的童謠或小書給新生兒聽時,特別能安撫新生兒的原因呀!

 

共讀,從出生的第一天開治

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現在,你與他正式的面對面了!但共讀要如何進行呢?

是的,他的聽覺系統已相當成熟,但他的視覺系統可不是這樣的!他只能看見8 至10美吋遠的距離(約20~25公分) ,也大部份倚賴著他視覺的邊緣系統來看「世界」的邊緣,所以他其實看不清小細節的。他雖對黑白色彩的視覺力還不錯,但對其它的色彩辨識力可不好。他除了不具有對「深度」的覺知,也還無法純熟的雙眼並用。所以,具體的「書」顯然還派不上太大的用場,那共讀「能」如何進行呢?

其實,與2個月大前的孩子共讀並不難,只要掌握住以下幾個原則,你就能把孩子的發展、自然韻律和共讀活動,連線成和諧的關係。

共讀,並不等自於自行閱讀,共讀的重點,在那個「共」字。兩人以上,才有「共」字可言。雖然在孩子生命的頭兩個月,你會覺得自己為他朗讀時,好像是在對牛彈琴,沒啥反應。但只要你持續的念下去,逐漸地就會見證寶寶是如何一步步地、以不同的肢體動作和聲音反應,來與你「共讀」!

在「共」字裡,每一個理解、微笑和回憶,都是共同搭築出來的。

 

了解寶寶的特質,讓你和寶寶順利展開美妙的共讀旅程……

在什麼地點和寶寶共讀?

雖然任何地點都可以和寶寶共讀,但1~2 個月大的寶寶容易被巨大的聲響或是不預期的聲音所驚嚇,所以最好是選擇比較安靜的地方與嬰兒共讀或與孩子說話,以保護孩子的聽力。像是遠離吵雜的電視背景聲音、或雜鬧的汽車喇叭聲等。

怎麼抱嬰兒共讀?

寶寶喜愛看人的驗,尤其是母親的臉。你可以坐在舒適的搖椅上,或用枕頭支撐住身體、坐在床上,然後在以雙臂環抱住嬰兒的同時,以一隻手撐著拿書,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看見你的臉和嘴型

選書的原則是?

一週大的寶寶就能辨認母語中的音調、語音、和韻律。在這時期你念什麼書給孩子聽都無謂,只要是你有興趣的都行。但押韻的、或帶有明顯韻律可吟唱的書,效果會最好。因為它們能明顯地襯出母親聲音的特色,還能將母語中的語言特質顯現無遺,同時它們在聲音上的和諧度最能安撫嬰兒的情緒。此外,這段時期哩,因為孩子的反應不明顯,所以成人較會以連接、不間斷的方式,來為嬰兒朗讀,這正好能讓新生兒接觸和聆聽語言的特質。

朗讀時的聲音如何運用?

寶寶喜愛母親的聲音勝過其他聲源並偏愛較低的音質。你可以變化朗讀時的速度句型音高,有時也可刻意強調出某些重要字彙然後仔細觀察嬰兒如自己身體的動作,像是動手搖頭等,來回應你念書的速度和韻律。最重要的是,你要回應孩子的肢體反應,像是說:「你喜歡聽這段呀……?」成人這樣的觀察和回應習慣,對幫助孩子的日後發展「聆聽和表達」的語言能力,奠定好基礎

什麼時候適合念書給寶寶聽呢?

在前兩個月裡,孩子醒著或睡著都聽的見父母柔和的聲音,在嬰兒清醒的時刻、或餵奶時唸書給他聽,都是最佳的共讀時機甚至他睡著了,你都能繼續唸。因為只有在這段時期,嬰兒清醒時和睡著時的腦波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離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高淑貞(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親子閱讀是父母與孩子間最好的溝通媒介,怎麼說故事效果最好?孩子怎樣才能投入?
  故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無論是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或是書本裡虛構的,透過故事情節的發展與鋪陳就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方式。他們會接收各種的訊息,理解應有的常識,學習到重要的知識,體會不同的生活經驗。故事因此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親子共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一個好的溝通媒介,在說故事的同時,就很自然的教導孩子關於不同事物的認識與處理。在故事的聆聽中,孩子藉由故事中的主角經驗會碰觸到自己類似的經驗與感受,使得在閱讀的同時就得到一種同理,覺得自己原來不孤單。也會在擁有與故事主角類似的經驗與心情中,能不抗拒的一起思考、學習不同的因應方式,進而頓悟到「原來可以這麼想」、「還可以這麼做!」為了達到這樣親子共讀的好處,以下提供幾點建議讓父母參考,做為進行親子閱讀時的輔助。

說故事的時機:配合孩子的不同狀態而安排適當主題故:繪本可以依照主題的分類來做適合與孩子閱讀的選擇,例如要做情感教育的話,就挑選此類主題的故事;要協助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就挑選與生命有關的繪本等,透過事先的選擇與安排,孩子能更有焦點接受需要的訊息,父母也能較有效的傳遞想要溝通的觀念。在孩子情緒平穩時閱讀效果會比較好:孩子必須是在一個情緒平穩的狀況,才能投入與進行有效的學習,所以親子共讀要營造的是溫暖輕鬆的親子交流氣氛,而不是當作家庭作業來執行。建議要避開孩子不能專注於聽你說故事的時間,例如他熱愛的卡通時段、與鄰居朋友出去玩的時間、身體疲累或心情亢奮的時候等。

儀式化的故事時間:親子共讀是一個建立依附情感的好方式,透過某些儀式化的過程會增加聽故事的心情穩定性與控制感,讓孩子連結到與父母的特定經驗,進一步形成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固定的時間(晚餐後、睡覺前)、固定的某個角落(某一張沙發、孩子的床)、固定的開始(開場白、環境布置)或結束方式(擁抱、一句好話)等等。

巧妙連結生活事件與故事內容:聽故事的過程裡,透過潛意識,內在的心理結構會被影響,所以故事就進入了孩子的世界。說完故事後,可以順便運用故事情節作一些討論,也可以在適當時機類化轉換到生活中相似的情境,例如「看完這本書讓我想到有親人死亡真是讓人難受的事,你覺得呢?」「你記得我們曾讀過的那本講害怕的小熊嗎?」

說故事的方式:
聲音:聲音的運用對於說故事是很重要的技巧,它能賦予故事生命與豐富想像,所以要善用語音聲調變化傳遞故事的重點與增加生動性。
肢體:在父母懷中或靠在父母身邊聽故事是孩子最溫暖的記憶,讓身體靠近與接觸,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的溫暖與連結。
速度:注意孩子的偏好速度,有的期待快速聽過,有的喜歡慢慢聽你說來。邊講故事邊延伸討論常會令孩子失去耐心,也無法讓孩子專心進入故事架構,不妨說完故事再全心做討論。
創造力:最佳的說故事高手常是充滿創造力的人,而一個人在放鬆的情況下才會變得有創造力,所以唸故事前要讓自己的心理狀態準備好,擅用文字與圖畫來產生許多好的溝通點子。
輔助物:說故事信物、布偶陪伴、布袋戲偶串場、輕音樂為輔等等輔助的材料與方法,都會讓故事更添生動。

※摘自網路文章:(http://www.lcenter.com.tw/trend/FamilyDetail.asp?no=64)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