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追求「A」,搞不好會弄得更挫折,畢竟「A」 (第一名、高分)不是人人有,人也很難樣樣都是「A」;更重要的,應該是練就「AQ」,Adversity Quotient 逆境商數,也就是面對逆境、處理挫折的能力。
如何幫孩子培養跌倒後再爬起來的AQ ,不妨看看以下幾點:
避免做「直算機父母」
「直算機父母」,就是一直盤旋在孩子上空,只要看到寶貝碰到一點困難,就馬上衝上去「拯救」孩子的父母。
迅速為孩子解決問題,或快速滿足孩子需求,其實並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剝奪了他學習的機會,剝奪了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做父母的,也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吃過苦,不希望孩子再「吃苦」;也許因為工作忙碌,很少陪孩子,相處時就儘量「補償」孩子;又或許是,快速滿足孩子,是最容易打發孩子,讓自己耳根清靜的方法。
不論原因為何,請記得提醒自己,為了自己和孩子好,實在別做「直算機」。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delayed reward」延續報償。「要立即獲得報償滿足的,其挫折容忍力較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獲得報償滿足的,其挫折容忍力就較高」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指出。
更何況「『得不到』,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挫折專家」兼職場達人邱文仁說。
善用兒童文學的力量
「兒童文學中有大量的作品和主題,都是在處理孩子面對挫折時的遭遇。」繒本專家莊世瑩點出,「孩子在閱讀時,可以經由想像力自冒險的歷程,獲得紓解和成長。」
《哈利波特》的風行不是沒有道理,哈利在現實生活中是備受親戚欺負的孤兒,在魔法世界中也是飽嚐艱辛,讀者們讀他的歷險,讀他的喜怒哀樂,讀他的黑暗與光明,何嘗不也是「感同身受」的經歷了挫敗與奮起。
東方文學中,也有如《西遊記》的一路過關,打敗妖魔鬼怪。較小的孩子,讀繒本也是異曲同工。只要父母懂得善加運用。
「兒童文學作品肯定了孩子的內在力量,相信孩子自身就有能力面對挫折和化解危機,其實成人經常矮化了孩子的自愈能力。」莊世瑩表示:「當然,訪過一個文學建構的世界,孩子不用直接赤裸裸的面對現實,可以先建立好面對挫折的『強健體魄』。」
感受大自然的砥礪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小時候,在草地上翻滾,在大樹間攀爬,那身體感受到 草尖,感受到樹幹的磨擦,有點刺刺的,那都是大自然的「砥礪」啊!
美學教育工作者蔣勳就很鼓勵做父母的,讓孩子脫掉鞋襪,到大自然去,讓腳丫子感受一下泥土、草地,或走在沙灘上,感受沙礫被海浪捲過在腳底滾動、磨過的感覺。這都是一種健康、自在的學習。
保有兩「觀」:樂觀、客觀
關於挫折承受力和復原力,心理學者許文耀建議,可以由兩「觀」著手:樂觀,學習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事情;客觀,要理性的衡量實際狀況。
他指出,研究顯示,增加「正向的期待」,有助於克服挫折,因此樂觀很重要;但如果只有一味的樂觀,卻沒有客觀的考量這期待、目標的可行性,那搞不好又會陷入另一個「不如預期」的挫折。所以,這兩個「觀」要平衡。
本文摘自雲門2007.8律動生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