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發展&教養分享 (48)

孩子從兒童到成年,獨立沒有辦法在一夕之間發生。想要讓孩子即早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父母必須捨得「放手」、學會把孩子「推出去」。愈來愈多的觀察和研究指出,近幾年來教養子女有了轉變。愈來愈多的父母嘗試掌控子女的生活,拜資訊科技之賜,即使子女離家進入大學,甚至出社會找工作,他們仍可以如直升機般,二十四小時盤旋在孩子身邊。「直升機父母」逐漸成為嬰兒潮父母的同義詞。

「直升機父母」來了
   
在台灣,七年級之後出生的世代開始就學後,從小學到大學,「直升機父母」的警訊響起。
    
北市大安區一所明星小學校園,經常可以看到一位拖著有輪子旅行箱的媽媽。旅行箱裡有枕頭、棉被、盥洗用具…,舉凡她低年級孩子用得到的,應有盡有。學校校長曾委婉建議這位媽媽,讓孩子放學後回家休息?「這樣太浪費時間了,他下午還要去上科學實驗課。」校長很無奈,這媽媽難道要為孩子提行李箱一輩子嗎?
   
今年鳳凰花開時,一位畢業生家長怒氣沖沖地要求孩子的大學主管們,「紀念冊沒有我兒子照片,統統要重印。」校方解釋是因她孩子班上逾期未交畢業照,畢聯會只好從缺,但家長不能接受。
   
「這件事處理很久,這位學生卻像『隱形人』,」該大學一位主管不可思議,忍不住問學生究竟有沒有跟母親解釋?學生兩手一攤,「沒用啦,我媽就是那個樣。」


做太多,幫孩子?害孩子?
   
「我剛上大學時,媽媽問我要不要她打電話叫醒我,我說不用。但她還是根據我的選課表,在每天早上第一堂課的前一小時打來,」中正大學一位大四學生坦承,但她並不覺得困擾。她和媽媽的感情很好,而且,從高中到大學,早上靠父母叫醒起床的青少年,多的是。
   
沒有人會否認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他們真的希望孩子成功。美國著名的親職教育專家麥克.帕金就認為,比起那些不管孩子的「衛星父母」,至少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會表現出關心;只是他們太關心,以致於對孩子的生活涉入太多,事倍功半。如果要為直升機父母打分數,麥克.帕金會給他們「E」。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安排,其實也是想解決問題,」心理諮商師杜淑芬同情的說,只是這樣做可能衍生更多問題。杜淑芬指出,父母擔心孩子不會、做不好、挫折、生氣,於是幫很多忙、太多忙。直到有一天,父母認為時候到了,孩子該獨立了,才驀然發現孩子沒有能力獨立,或者離家後仍無法自行處理很多「應該會」的事情。

父母是加油者,不是擺局人
   
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輔導老師黃素菲觀察指出,的確有些孩子被直升機父母成功的捏塑,但萬一小孩有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問題。例如反抗父母,或者成功後反而看不起父母,還有更多的小孩因長期壓抑,一旦進入大學,不快樂、沮喪就出來了。
   
黃素菲對一位陽明大學醫學院女學生有很深的印象:她手裡拿著可口可樂,站在學校全家便利商店的欄杆外頭哭。原來,這是她十八歲以來,第一次自己拿錢買東西。一位成績非常優秀的跳級生,十五歲進入陽明大學,之後整個人龜縮起來,像結繭一樣。連簡單問他一般生活問題如要吃什麼?他竟無法回應。其實他聽得懂,但他告訴黃素菲,「我不需要回答問題,我的人生早就有答案」、「我覺得身邊一直有一個黑色的漩渦,要把我捲進去」。
   
這兩個令人鼻酸的個案背後,都有一位非常努力、全心奉獻給子女的媽媽。「我很怕聽到原本有不錯工作的媽媽,辭掉工作,專心在家教養小孩,」黃素菲說,這些媽媽其中當然不乏有理念清楚的,但反之,就很可能整天算成績、爭排名,處心積慮要把孩子推進明星學校、明星行業,捏塑成從自己經驗或社會印象來的「成功」樣版。

父母要先覺察自己
   
「父母要能自覺、覺察自己的弱點或盲點,還有自己的擔心或期待,」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這樣的覺察很難,很多時候父母本身是未完成獨立任務的內在小孩。「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才能獨立自主,」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她希望父母先把力氣放在己身,覺察內在的思維與情緒,「善待自己,善待小孩。」
   
「當我察覺自己的緊張情緒,才發覺自己是一個可怕的媽媽,」人本一位醫師娘學員如此自覺。因為孩子的爸爸是地方名醫,她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所有表現,要像某某醫生的小孩。」她在孩子的房間門口掛著評分表,每天檢核孩子的表現。親子關係日益緊張。她決定改變自己。三、四年後,在一次人本舉辦的梯隊活動中,她十二歲大的孩子的思考、因應問題就事論事、鍥而不捨的態度,讓同行的大人們刮目相看。


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華視總經理小野認為,父母和小孩間只有情感與責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力的延伸。
   
當小野的女兒計劃出國念書時,做父親的當然會希望她到美國,而且最好是紐約,因為兒子已經在那裡的大學讀書,兄妹可以互相照應。但女兒堅持要到義大利。小野說,他當然擔心單飛的女兒,但不能因為自己的擔心,而牽絆住孩子追求自己要走的路。因此,他放手。Letting go(放手)!看似簡單,但父母真要做到並不容易,尤其是孩子的第一次離家。
   
陽 明大學 教授洪蘭是過來人。她說,兒子十九歲到美國念大學,初抵學校的那一天,她還在想幫他搬宿舍;兒子卻說,他下午五點鐘要跟院長談,要她先走。那時她才發覺,「是父母親不肯放手,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人生學不完,你應該早點把孩子推出去,」洪蘭提醒為人父母。人會老、會走,讓孩子及早碰挫折,還可以給孩子建議。如果孩子三十歲或四十歲才去碰到挫折,父母到時後恐怕已幫不上了。

幫助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1.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與發展勇氣,這是孩子追求獨立自主的源源活力。
   
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培養「我能感」的四個步驟,孩子「感覺我想嘗試」;然後「有機會嘗試」;孩子「體驗我可以做得到」;於是產生「感覺我能」。從孩子小時,父母可以將一個工作或任務分割成數個小任務,引導孩子一個一個去完成。孩子一旦有了「我能感」,即使失敗、做壞了,孩子仍覺得OK,願意嘗試錯誤。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深呼吸,鬆口氣,給孩子機會去處理事情。」是《放手:了解妳的大學孩子的父母指南》(Letting go: A Paren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College Years)這本書給父母的首要建議。
   
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黃素菲提醒著。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大同高中校長李慶宗對此感受尤深。有位學生因服裝不整而被記警告,學生爸爸知道後,跑來學校把全校沒有把衣服塞進去的同學全部登記下來,要求教官把全部的人都記警告才公平。結果,他的孩子有恃無恐,最後犯下大錯必須轉校。
3. 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與支持
   
如果父母盼望家裡仙樂飄飄,但孩子卻對金屬創作瘋狂著迷,怎麼辦?讚賞孩子想成為的人,而非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怎麼樣的人。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於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
4. 愛與紀律並行
   
「台灣過去太強調紀律,現在則是愛過了頭,自由過了頭,」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指出。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也需要規範與限制。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陳藹玲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不希望孩子只是懼怕,只能居於從下仰望父母的不公平位置,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父母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

 

 

※文章摘自 海闊天空教育網站:(http://www.lcenter.com.tw/trend/FamilyDetail.asp?no=93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過年前,左鄰右舍都會忙著大掃除、貼春聯、辦年貨、備年菜,隨著這些動作,也會慢慢營造出除舊佈新的年節氣氛。當孩子還很小,爸媽正忙著年前清掃與準備年菜時,多數大人總希望有人可以把孩子帶離現場,擔心孩子愈幫愈忙;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親子一起感受年味的活動將會愈來愈多,而且,只要透過引導和給與孩子機會,孩子其實也能成為得力的過年小幫手呢!

行動1.用打掃,和去年說Bye Bye

準備過新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進行全家大掃除,而年前的大掃除其實蘊含著幾個重要的意義:除了整理家裡的環境迎接新的一年,也藉此除去前一年不好的習慣,給自己一個新年新氣象。很多學齡前的孩子,特別喜歡在爸媽的身邊跟前跟後,像個小大人般模仿爸媽的動作,所以當你邀請孩子當你的「小幫手」時,他們通常會很樂意加入你的「大掃除部隊」。以下有幾個小撇步,將幫助親子打掃任務,進行得更順利。

與孩子擬定打掃時間表
對於平日忙於工作或育兒的爸媽而言,通常至少在過年前兩週,就要開始著手進行打掃,才能在除夕前如期清掃完畢。對於還不太有時間感的幼兒,建議爸媽可以請孩子在月曆上的除夕格子裡貼貼紙或畫記號,然後和孩子數一數,拉出過年的倒數時間表。
化整為零,分區整理
把家裡拆解成幾個活動空間,和孩子一起算一算家裡的區塊,如客廳、廚房、 廁所、爸媽房、小孩房、陽台等,把區塊根據打掃時間填入打掃時間表裡。 當完成一格任務時,請孩子在打掃時間表上打個勾或畫個笑臉表示完成,孩 子將會時時去翻翻打掃月曆,提醒你「該打掃了」。
打掃,從孩子的房間開始
建議第一個打掃區塊,先從孩子的房間或他最經常活動的遊戲區塊做起,孩子的感受性會比較強。當整理完孩子的角落或房間時,你可以問問孩子,看起來和摸起來有什麼不一樣?讓孩子比較和感受整理後的清爽與舒適感。之後,再導引孩子的打掃工作,慢慢擴大到餐廳或客廳等公共空間。
依照孩子的能力分工合作
多數掃除的工作還是須偏勞爸媽,若想增加孩子的參與度和成就感,建議爸媽依照孩子的能力來分配工作。比如:上中班的孩子,可以讓他用平常熟悉的玩具,像沙水玩具的小水桶裝水,練習擰抹布、擦桌子;或用菜瓜布刷洗自己的洗澡玩具和洗手台;或把自己房間裡的玩具歸位。已經讀大班的孩子,你可以請他把書櫃裡的書和玩具進行分類排列整理或回收;也許請孩子幫忙擦拭客廳或餐廳的桌椅、幫忙拿著水管沖洗紗窗,讓爸爸可以方便刷洗;或一起進行垃圾的分類與回收工作。
當孩子努力刷洗、整理,讓環境煥然一新,爸媽請記得隨時給你身邊的小幫 手鼓勵;如果剛開始嘗試而有些小失誤,也不要過於苛責,這樣的經驗不僅 能培養孩子動手打掃的能力,他也將會記得用打掃迎接新年的樂趣。

行動2.春聯DIY,用創意擋年獸
寫春聯、貼春聯,是增加新年氣息的傳統活動之一。對於愛塗塗畫畫的學齡前孩子來說,正是他可一展身手的好時機。你可以到書店買紅紙與毛筆、簽字筆,讓他在裁好的春聯上,盡情的畫、開心地寫。
對於還不太認識字的幼兒,你可讓他們在春聯上隨興畫出他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種圖樣,比如:年年有餘可畫一條魚代替、為迎接牛年到來,也可以請孩子畫隻牛。在DIY春聯的過程中,還可以和孩子玩「他畫你猜」的遊戲,讓寫春聯變成孩子最愛的年節遊戲之一。
如果孩子已就讀中班或大班,你可以讓他嘗試文圖並茂的春聯樣式,如:大吉大利(中間的吉可畫一個桔子取代);也可以先示範寫幾個年節常見的吉祥字,如:吉、春、福、滿,山珍海味……等,再讓孩子照著字形仿寫。
完成春聯後,你可以帶著孩子把「吉」、「春」、「福」這些特別意義的春聯倒貼在孩子的門口擋年獸;但記得「滿」字可要貼在米桶上、「山珍海味」貼在冰箱上頭,可別貼錯地方了。多的春聯還可以送給阿公阿媽當禮物,這樣一來,很容易讓孩子充滿成就感。

行動3.辦年貨、備年菜,感受年味

年前的年貨採買,因為年味濃濃,所以很適合趁著人較少的時段,帶孩子一起去逛逛;而團圓菜的準備時間,其實也是相當適合親子一起動手做的機會。
用感官記憶年味
如果孩子還小,你可以推著娃娃車帶孩子出門逛街、辦年貨。當孩子大一些,帶孩子一起逛年貨大街,讓孩子聽著熱鬧的年節音樂,看著各色年貨,對於過年的感受也會比較深刻。
準備年貨採購清單
當你帶著孩子上市場辦年貨時,建議列張年貨清單,在選購的過程中,請小幫手一一檢查買齊了沒。購買時也可以和孩子討論這些年節應景的蔬果,和有趣的吉祥話,像是:蘋果象徵「平平安安」、桔子表示「大吉大利」、鳳梨代表「好運旺旺來」、白蘿蔔指的是「好彩頭」、魚則意味著「年年有餘」。
幫忙選購、裝盤和佈置
上街辦年貨時,孩子可以幫忙你選糖果、提水果;回家後,他可以幫忙把花 生、瓜子、糖果分類裝進分隔的糖果盒中;還可以把不同的水果裝盤,幫 忙在金桔樹、金錢樹上掛上可以的應景小裝飾,就像在佈置聖誕樹一般。
讓孩子變身成為「小廚師」
可根據孩子的能力,邀請孩子一起準備年菜食材,比如:摘摘芹菜葉、把長豆折成等長的段落;或讓孩子學著搓一搓過年愛吃的紅白甜湯圓、或包幾顆圓滾滾的金元寶,這些活動都可以增加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和手眼協調能力。
為團圓桌準備碗筷
吃團圓飯前,還可以讓孩子幫忙數一數,今天總共有幾個家人一起吃團圓飯,請他協助擺上碗筷,讓孩子比較平日吃晚餐和吃團圓飯的不同。


年節的氣氛在孩子的心中是慢慢累積的,不管除舊佈新大掃除、採買瓜果辦年貨、貼上春聯擋年獸,這些有趣的年節特別活動對孩子來說都是種特別的生活體驗,相信只要每年多累積一點點,孩子對於年節的感受性與參與度,也會隨之越來越豐富。

(本文摘自2009.1月號《學前教育》,文/陳澤佩、陳幸伶)

相關活動:添年味,共玩5點子
延伸閱讀:過新年,玩點新花樣!~創意新年親子遊戲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摘自《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洪蘭】
一位朋友的孩子因恐懼上學而常逃學,後因自殺在醫院中才被診斷出來為失讀症(dyslexia)。她一夜之間老了十年,看到我,抱著我痛哭,她說她哭的不是這個病,而是她冤枉了孩子這麼多年。她一直以為孩子是懶、不長進、是廢物,不知道原來是病。我聽了很感慨。也曾有個校長在退休後,才知道什麼是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他一直以為是孩子壞,上課故意出聲音、罵髒話、做怪動作,不知道原來是基因的關係。他很後悔打了孩子二十年,但人生不能逆轉,後悔已莫及了。
大腦跟學習有很大的關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最近花了九千萬美金設了四個國家型腦與學習中心,用磁振造影(MRI)來探討有效的學習方式,尤其用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來看大腦連結的情形。智慧的定義現已變為神經連結的密度和方式,效率(efficiency)是知道該怎麼做(doing things right),效果(effectiveness)是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前者是有能力,不浪費時間與精力去達成目的,是神經連結的方式;後者是有知識,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迅速產生預期效果,是神經連接的密度。學習要事半功倍,必須知道大腦的運作。
大人的態度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
近年來最大的突破是知道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是個交互作用,基因決定某個行為的出現,而這個行為回過頭來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從腦造影圖片中看到,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基因相同,大腦結構相同,他們在做同一件事時,大腦活化的神經迴路也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後天經驗正是我們教育可以著力的地方,我們的態度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為我們的無知,黯淡的過了一生。
醫學在一八八五年就知道有妥瑞氏症(即所謂罵髒話的候爵夫人),失讀症則跟我們的染色體二、三、六、十五、十八有關,許多名人也有閱讀障礙,如邱吉爾、洛克斐勒、愛迪生、愛因斯坦、湯姆克魯斯,但都不因此而減少他們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其實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失讀症的記載。南朝宋孝武帝時令群臣賦詩,沈慶之不會寫字(史書說他「每恨手不知書,眼不識字」),只好跟皇上說:「臣不知書,請口授師伯。」皇帝便命顏師伯執筆,慶之口授說:「微生遇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關,辭榮此聖世,何愧張子房。」不會讀、不會寫,一樣可以作詩,因為心智的啟發不是只有視覺,其他管道也都可以。他敢自比作張良,可見自視極高,沒有因自己不能讀寫而覺得低人一等,我們現在反而不及古人,不會讀書,便連人都不是了。
現在流行的四不一沒有,是:老師不會教,學生不快樂,家長不放心,政府不負責,畢業沒頭路。政府什麼時候能放下權力鬥爭,正眼看一下世界教育的趨勢呢?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的孩子難教」,似乎已成為父母及老師的難題。事實上,教育工作是一份十分「費心」的工作,需要良心、耐心、愛心、決心、恆心,最怕灰心、傷心、死心。雖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但老師在面對錯綜複雜的教育難題時,常會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當父母及老師的教育權威一再受到挑戰,教育愛不知從何發揮,親子或師生兩代之間,常呈現緊張及僵持的狀態。慨歎「父母難為」、「老師難為」之際,與其繼續傷腦筋及煩心,坐等別人的援助,不如「自己的孩子(學生)自己來救」。那麼首先就要面對問題、釐清問題,再從各種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決定一些可行的方法,再試一下。我們應體認「先讓自己成為好父母及好老師,才能夠教出好孩子及好學生」。

 

  想打開孩子的心扉,使其接受師長的教誨,不是說:「孩子!你給我聽著。」而應該說:「孩子!我正在聽,你慢慢說。」事實上,「聽」比說重要,而且聽比說困難。了解孩子必須從「聽」開始,而且必須安靜的聽,不批評的聽。從「傾聽」當中,來了解孩子言行的動機及觀念,洞察孩子「話中有話」的真正心聲。老師及父母若未能用心聆聽,便不易打開孩子封閉的心靈;任憑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任何的反應。除非父母和老師能夠用心、耐心的聆聽,否則師長教的愈多,孩子只會愈背道而馳。

 

正確的聆聽態度及技巧:

  1. 心無旁騖的聆聽,千萬不可一心數用,急於把問題了結。

  2. 衷心的接納孩子的感受,莫表現出不以為然的神態。

  3. 信賴孩子的能力,切莫「反客為主」,強迫孩子接受師長的建議。

  4. 尊重孩子的隱私,莫將所聽到的,隨便透露給其他孩子或老師知道。

  5. 表達出成人的關懷及樂於協助的態度及意願。

  6. 點頭、微笑,表示自己的了解及接納。。

  7. 保持沉默,表示正在注意聽,非必要不打斷對方。

  8. 以開放性、無固定的答案的問題,鼓勵對方更努力的探討事實。

  9. 引導孩子探討問題的核心,鼓勵他提出解決的辦法。

  10. 儘可能不提供「成人的協助」,激發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的確!只要真誠、投入的注意聽,孩子們即能從中找到答案,太多的建議反而容易混淆及困惑。許多老師及父母在聽孩子說話時,常沒耐心、不投入,急於提出成人的見解及忠告;如此一來,不但剝奪了孩子思考及磨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而且成人的辦法可能與孩子的狀況脫節,而流於空談。於是孩子只好遠離成人,轉向較能了解自己的同儕團體,師長就無從發揮影響力了。專家指出青少年情緒困擾時向誰傾訴,發現青少年多半向同學、手足傾訴,很少找父母及老師,因為青少年認為「師長不了解我們。」換句話說就是師長「不肯用心聽我說。」

 

  當師長一味依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催逼孩子再用功些、要表現傑出,而孩子已盡力仍做不到時,孩子會理性的向成人解釋?這是委屈的承受重壓?或乾脆反抗?所以,為人父母者、為師長與其奢求孩子「理性」,不如先做到「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孩子感受到成人的尊重及接納,才願意以我們為傾訴及解惑的對象。

 

黃玉芬 老師

From: http://www.cshes.tcc.edu.tw/fd/fd-mon/showart.asp?id=119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眼又過了一年,年尾尤其寒冷,很多爸媽因為景氣不好而失業,卻仍需堅忍的為孩子撐起保護傘。當爸媽咬緊牙關度寒冬的同時,孩子懂得體會爸媽的辛苦嗎?

以前,窮人家的孩子可能比較懂得惜福感恩,但現在可不一定。關鍵在於爸媽的觀念。爸媽認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或者覺得自己做還比較好比較快,甚至認為孩子「只要給我把書念好」,於是養成了大人忙生計、做家事,小孩看電 視、打電動、為爸媽讀書;當小孩越來越閒散而缺乏責任感時,就容易成為不懂真心付出,只顧自己、做表面工夫、目無尊長的孩子了。面對週遭,如果對萬物沒有任何感動,這樣的孩子不但無法欣賞別人的付出,自己也不懂得付出。

爸媽如果擔心孩子的心靈變得冷漠孤寂,怕他未來的人生難以美好。那該怎麼辦才好?

從小事情播種,抓緊日常體驗
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所以爸媽別放過日常生活裡可以讓孩子體驗的機會。以做家事為例,強調的是「參與」,不要只顧著理財教育,讓做家事和換取零用錢劃上等號。孩子從小開始學習收拾碗筷 、倒垃圾,長大則換燈泡、修東西,這些都是自己可以動手做的事,也是表現對家的關心、照顧家庭的具體實踐感恩行動。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進行感恩教育,可依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性來引導。

 ▓ 學什麼?
1. 學會關愛分享:愛護玩具、動植物;分享玩具、食物和自己的快樂 ;能關心身邊的人,進而關心周遭的世界。
2.掌握生活禮儀:有禮貌地說話、學會做客禮節;能尊敬長輩、打招 呼;會感謝別人的幫忙。
3.培養責任感、獨立和自理能力:有紀律、能獨立解決問題;能體會長輩的辛勞、珍惜別人為我們所做的勞動與付出。

▓ 怎麼引導?
學齡前的孩子: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 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 ,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上小學的孩子: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 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無動於衷的人,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 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如何打心底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 ,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
(本文摘自2008.01月《學前教育》雜誌,文/黃美湄)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洪蘭(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中國人喜歡「沉默是金」,過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說話,如果說話也是很簡潔,甚少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或原委,其實這是不對的。跟孩子相處時,要儘量把握機會,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和應對進退的禮節。

   最近,偶然聽到一位教授的助理在幫忙接電話,從助理說話的方式,我知道他得罪了對方。問一下他的成長背景,才知道原來是「沒有教過」。他因家境好,所有事情都有人代勞,而且從來沒有替別人接過電話,所以不知道這方面的禮儀。

   回家後,網路上有人傳一篇〈孝順是要教的〉文章給我。兩件事湊在一起,我發現凡是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現在很多孩子不會做事,是我們大人教的不夠,因為大家都忙,孩子忙著補習,大人忙著賺錢,沒有相聚的時間;就是相聚,也沒有時間講我們父母以前對我們說的話,現代父母最常說的話是:趕快去做功課、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緊湊的生活步調,已經沒有時間或精力去教孩子作人的道理了。加上沒有三代同堂,孩子無從觀察父母怎麼跟祖父母相處,所以不知道進門要先向父母請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吃。

   我的朋友說,這名助理一來上班,就一頭鑽進實驗室,不跟任何人打招呼;離開時,也不告訴老板一聲,背包一背就走人;叫他做事常常弄巧成拙,不如自己做。

   人是社會動物,與人相處不可以不懂得基本的生活禮儀,所以父母親不能再省略跟孩子說話的時間了,也不能只用命令式,沒有解釋原委。很多意外的發生是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他就按照自以為是對的方式做,結果就闖禍了。

   唐朝的開國元勳李靖在未發跡時,原是山中的獵戶。有一次,他追一隻鹿進入深山,在夜暮中迷途,看到林深處有燈光,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座大宅院,他便請求借宿。屋主老夫人原是不允,但是夜深無可奈何,最後老夫人告訴他,半夜若有什麼動靜都不要管,天明就上路。

  李靖睡到半夜,果然聽到外面車馬喧囂,原來是天庭下旨要龍王行雨,因為龍王不在家,老夫人便請李靖代行,並且告訴他,龍馬停住時,只要從水瓶中滴一滴水即可。

  李靖從雲端看到人間荒年大旱,地都龜裂了,心想一滴水無濟於事,便下了二十滴。結果等他行完雨回來,老夫人被天庭廷杖八十下,子孫連坐。因為天上一滴水是地上一尺雨,如今人間平地水深兩丈,房子都沒頂,豈復有人!李靖的好心卻帶來災禍。唐朝傳奇說李靖因為這件事,後來未能出將入相。

   大人少講一句話,就有災禍生。孩子不懂原委,便會自作主張,以他認為對的方式去做,而且還很得意,以為可以討賞,其實是弄巧成拙,壞了大事。所以,父母要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只要一有機會都要儘量教,現代的「文武全才」,應該是讀書和作人都行的孩子;也唯有教出這種孩子,父母的責任才算完成,這種孩子才是將來社會真正可用之人。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12/16 家庭版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前教育雜誌 2007/09/11

孩子從小在父母身旁,透過觀察模仿,學會生活裡的實用智慧、學會勤儉,將來才能夠自給自足,懂得好好過日子,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3天前父親出門做工,沒有回家,他餓了兩天後,不得已去超市倉庫偷東西吃,不幸被逮,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不願追究,但是警員堅持「依法行事」,將孩子以「竊盜未遂」罪移送法辦,上了報紙。

 

我看了很難過,因為飢寒起盜心,為了一點情有可憫的小事,讓這孩子一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它所造成的傷害遠大於社會正義;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他們為何不會自己煮?父親一天給200元,一週就是1,400元,米、麵條、雞蛋都不算貴,蛋炒飯,醬油拌麵也可以混過一餐,何至於去市場偷食?為什麼一個已經唸到國二的學生沒有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

先教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

1960年代有個好電影「吾愛吾師」(To Sir With Love),影帝薛尼鮑迪演一個黑人老師去到倫敦貧民窟的高中教書,學生上課都不聽講,因為三餐都不繼,哪管得到什麼三角幾何、物理化學?有的還把剛出生的弟妹抱來學校,不這樣做,她就得留在家中照顧弟妹。

 

老師挫折之餘,想到與其不好好上課,不如教他們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識,他們馬上出社會就是大人了,一點生活知識都還不懂,怎麼去外面謀生?於是他請隔壁班女老師來教衣著、打扮、面試時的談吐,他自己教孩子如何用最少的錢養活自己。在教生活技能時,同時教他們做人道理,反正讀書是隨時想讀都可以讀,做人道理卻是有人教才會的。

 

這部電影的結局非常感人,使我在看過40年之後都沒有忘掉。如果我們在學校裡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或許這個孩子不必逼著去偷竊。

 

生活智慧比課本知識管用

外食不但貴而且不衛生,越是經濟不好的學生,越是要教他如何節儉的過日子。我去美國留學時,沒有錢,一個月伙食費只有50元美金,我學會了買時令的蔬菜,買最大包的米和麵條,而且如果有植物知識,大自然中有許多可以吃的東西。有一次我在跟一個山地老阿嬤吃飯時,電視報說某人因無錢買菜去自殺,阿嬤就很驚訝地說,「菜怎麼要去買?不是去外面採就好了嗎?」我曾吃過野茼蒿,味道比種的還香。

 

一個國二生應該知道大包比小包便宜,大賣場比零售商便宜,時令的水果比溫室的水果便宜。台灣的育種老前輩,西瓜大王陳文郁先生小時候沒有錢吃冰棒,因為冰棒是買一打送一枝,他就跟阿嬤借5毛錢買了一打,把冰棒轉賣給同學後,錢還給阿嬤,自己也解了嘴饞。這種所謂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有時比課本知識還管用,緊急時,救人一命的其實是這種智慧。看到這個孩子被貼上了小偷標籤,心中萬般不捨,但是也讓我們看到目前教育是和生活脫節的,政府要趕快亡羊補牢了!

 

實用知識從模仿爸媽而來

話說回來,在責怪學校教育不實用之餘,最大責任還是父母身上。這個孩子父母雙全,只是媽媽在醫院陪伴生病的外公。有父有母,怎麼一點家事都沒有教孩子做?小學三年級就可以教洗米煮飯了。

 

這裡帶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台灣經濟起飛後,很多父母開始覺得沒有請個菲傭是沒有面子的事,既然有了傭人,孩子就不必做,因此就出現了小三學生,上完音樂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坐在地板上哭的現象了。

 

另外,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母親不做家事,孩子沒有模仿的對象,自然也不會了。那麼,為什麼不去模仿菲傭呢?因為模仿是只向上模仿我們所看得起的人,所謂「上行下效」,孩子會模仿父母(不論父母職業)、老師、崇拜的偶像或政治人物,但是不會去模仿路邊的乞丐或他看不起的人,即使偶爾模仿,也是嘲笑之意。

 

從小別疏忽學習生活小事

許多小學老師感嘆,過去父母所負的教養責任,現在落到老師的肩頭了,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還不知道待人接物的禮儀,有個高三學生寫電子郵件來問我什麼是認知心理學,信尾沒有簽名,變成匿名信,真是非常的不禮貌。

 

生活事是小事,但是小事可以壞大事,教育孩子成材是父母責無旁貸之事。從小教他運用家中現有的資源,不仰賴超商或他人過日子是重要的事。一個自給自足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創造力、應變能力,他會從手邊資源中去整合出他想要的東西來,這不就是成功的條件嗎?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柯華葳 出處:親子天下

閱讀從識字開始,
熟悉和喜歡字是讀書的第一步,
如何讓看圖不看字的孩子轉移焦點,
培養出文字的聯結能力?


當孩子開始上小學,「識字」是所有學科的基礎。閱讀,則是讓孩子熟悉字、喜歡字,甚而了解字與詞、文章與結構最好的方式。

開始讀故事

讀書時請逐字讀出每一個字。


一開始閱讀時,小朋友可能看圖不看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當你唸到「小魚說,……」他很可能指著圖中的魚,這時請微笑點點頭,繼續你讀字的動作。


●當孩子可以讀更多字時,不妨大家輪流讀。他讀他認得的字,你讀他不認得的字。若他讀錯,重複那個字即可,不急著糾正說,「錯了。」此時他需要的是所有的鼓勵。


●當孩子可以自己閱讀時,請放手讓他讀,你在一旁聽(需要一些耐心是真的)。當他唸錯字,唸顛倒,請注意看他怎麼自己糾正。這是學新字的途徑。


●雖我們看中的是閱讀文字,但有的繪本圖畫很精緻,不妨在讀完一本書後提醒一下,「這素描好細心」、「這色彩用的很亮麗」等。有的讀物則藏了一些趣味在圖中,分享圖的意義也是閱讀的一種收穫。


這時要培養的能力有:


●字的概念。包括字與圖是不同的表徵、字與語音的對應、字與標點符號或是其他符號的不同。


●一字一音的概念。


●了解字的功能包括體會字是思考、概念的表徵。


●故事體的概念。知道故事有背景、主角、因果、順序等。


一、字與圖不一樣


剛開始唸書,媽媽讀了一段後, 可以試問,「小老鼠在哪裡?」孩子會指圖畫中的小老鼠。媽媽不妨以手指指出「小老鼠」三個字,讓孩子體會還有一種符號可以表示「小老鼠」。


二、一字一音的對應


說話時是一連串的語音,閱讀時,孩子要學一字一音的對應。剛開始識字,字形是認字的依據,孩子可能看到字就唸出。如看到「黃」字唸「黃色」。看到「車」字唸「汽車」。


此時媽媽只要說,那是黃色的「黃」、汽車的「車」就可以了。中國字中有許多同音字,唯有透過閱讀,由上下文體會到字音相同但是字形與意思不同。當讀到同音字如希「望」,孩子說「旺旺」仙貝,媽媽要張紙,特別寫下「希『望』」和「旺旺」給孩子看。


三、字的功能


字的功能在記錄、保留訊息,表徵思考。當孩子可以說故事時,不論長短甚至片段,聽似不連貫,父母不妨記錄他的故事。第二天,把所記錄的拿起來讀。如此做,可以幫助他了解字的功能在記錄訊息、思考,以便傳遞。


四、培養故事體概念


「從前從前,在一座山上(背景),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主角)。晚上要睡覺時,小和尚要老和尚說故事(情節開始),……。」


故事是由背景、主角、情節組成的。一個故事可以有多個情節。每一個情節中依故事複雜程度有因果、主角反應(包括情緒)等等。小孩多聽故事就有故事體的概念,自己說故事時也呈現故事體中應有的成分。研究指出有故事體概念,閱讀時就容易掌握故事大意。
讀完故事後,若大家還有時間和興趣,媽媽可以試著問:(一)故事裡有誰(主角)?(二)故事在說什麼?目的在檢視孩子理解多少。


媽媽亦不妨做些論述或評論,如,「這故事好感人。」媽媽的論述有示範、教導的功能,小朋友可以接母親的話繼續討論,表示自己的看法。

引用:http://210.201.139.226:8080/web/docDetail.do?docId=196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