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發展&教養分享0-3歲 (25)

文/彭信禎(寊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講師)

孩子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呢?我們可以先從動作發展來說。出生之後,寶寶就忙著學習運作他的身體,如轉頭、踢腿和出現一連串的反射動作。在3歲以前,這些隨意的動作則會逐漸發展成為有意的使用特定部位,如:有目的的翻身或以手來拿取物品。這些動作技能,我們不需刻意教導,但要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以幫助寶寶在重複的互動中學會控制動作,對:寶寶最愛玩的遊戲~把物品由高處往下丟。
等到孩子的「物體恆存」概念發展完整(約至2歲,即知道某件物品或某個人雖然看不到,但仍然存在。)這也是他知道自己是獨立於物體之外,開始有「自我概念」的階段。這時,或許他早已學會用口說語言來表達意義。如說「ㄋㄟㄋㄟ」表示「肚子餓了,我要喝奶」:或說「汪汪」時,則表示「有一隻狗狗在那邊」。甚至,孩子開始喜歡為生活周遭的所有人、事、物命名,因而了解每種事物和概念都有一個名稱,也逐漸學會用符號來表示。這個時候,當然也是孩子認識自己身體部位的最佳時刻!
觀察寶貝特性,找出學習時機
身為一個照顧者,要如何從動作、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來幫助1~3 歲的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呢?
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請爸爸媽媽仔細觀察家中寶寶獨特而具個別性的發展階段和能力,進而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以幫助其適性「發展」。在此,我提出生活中可實際進行的小活動和經驗,也建議爸爸媽媽隨自己的生活習慣或寶寶的個別性而調整。

從唱歌、說故事學會身體部位
從唱歌和故事學習,孩子輕鬆又自在。對孩子唱「兩隻老虎」時,可帶動作並隨歌詞不同(改變身體部位名稱)而變化,以幫助孩子透過歌唱認識身體部位。又如「捏包子(壓壓鼻子)、戴帽子(摸摸頭....」「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可以邊念邊伸出手指頭,念到「心肝寶貝」時,再一把抱住孩子,同時也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溫暖。
若家中有動物的圖畫書,可告訴孩子:「這是長頸鹿的脖子」、「大象的大耳朵」...... ,或因應他注意到的圖而告知。如:孩子每次翻到《斑馬》這本書,就會指著斑馬露出的牙齒和舌頭,然後模仿牠張大嘴巴,並發出一個聲音。這是孩子感興趣的,就可以指著圖告訴他: 「那是斑馬的牙齒、舌頭啊!寶寶的牙齒在哪裡?舌頭在哪裡呢?」之後,爸媽露出自己的牙齒、舌頭給他看,也摸著孩子的牙齒告訴他:「寶寶的牙齒在這裡啊!」

在生活中重復溫習很重要
對照唱歌或故事裡的學習,生活中,在孩子吃東西時也告訴他,要用牙齒咬一咬(同時示範給孩子看) ,並在吃完飯後幫他清洗牙齒。長期下來,孩子就會認識牙齒、舌頭了!
洗澡和穿脫衣服時,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更多身體的部位,如對孩子說:「肚擠在哪裡呀? 」若孩子還不知道,我們就指出自己和孩子的。洗腳丫時,可以告訴孩子:「要抓著媽媽的肩膀,才不會跌倒唷!」幾次之後,孩子不但會說「肩膀」,之後要穿褲子、穿鞋或洗腳丫,也會
知道要抓住「媽媽的肩膀」這樣的對話和引導,還可以讓孩子學會區分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而幫孩子換穿衣服時,則可以玩躲貓貓的遊戲。當孩子的頭伸出領口,即開心的說:「ㄐㄧㄚ!」或是配合他的手在找袖口的動作而一邊唱著: 「手在哪裡? 」 等孩子把手伸出袖口時,再繼續唱著: :「喔~在這裡!在這裡!」 相信嗎? 1歲多的寶寶也會有:「找到了!」的快樂心情喔!
另外,像孩子很喜歡看鏡子,尤其是當爸媽幫他改變一個造型峙,如洗了一個泡泡頭,或者是他開心、生氣的時候,就拿鏡子給他看。而孩子也意外發現鐵門可以反射,因而他會不時走到鐵門邊看自己的各種表情。時下很多爸爸媽媽喜歡用數位相機幫寶買拍照,我的作法是,把剛拍下來的照片或影片在當下重複播放給孩子看,因為重複能讓孩子的體驗更牢固。

了解身體功能,發現「我也會」
孩子一方面認識身體的部位和名稱,一方面也在學習怎麼控制和運用自己的身體。平日在家中,不妨經常放一些旋律優美、節奏輕快的音樂,陪孩子隨著音樂玩「身體遊戲J '如搖搖頭、拍拍手、扭扭屁股,等到孩子走路很穩、或會跑會跳之後,就能做難度較高的轉圈圈、隨著節奏跑跑跳跳!多次練習後,孩子會更了解如何運作身體,也更能控制自己的動作,例如:能夠蹲下來、能彎下身體撿東西。此外,藉用認識身體的相關玩真,如:娃娃或拼園,讓孩子練習指認或進行身體的排列組合,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這個階段也是學習自理能力的時期,當孩子練習握水杯喝水、用手拿湯匙吃東西等等,每做一項新的學習時,都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做新動作了。
透過實際參與生活中的遊戲、與成人快樂的互動,孩子的學習會更加好玩、有趣!當孩子得以順利的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逐漸展現獨立的能力,一方面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同時也在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語言和認知能力,因而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寶寶喔!

本文摘自2008.10月學前雜誌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對我而言,可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鎮。我的童年就在這個淳樸可愛的地方度過,國中畢業後一直在外求學、工作至今,許多地方已經和以前大大的不同了。小時候,鄰居家有一個超大的鐵籠子,我問媽媽:「那要做什麼?」,媽媽回答:「或許是狗籠吧!」。某個午後,一個渾身髒兮兮的孩子竟然就在裡面。當時,我不敢靠近,媽媽告訴我:「那孩子好像有問題,家人擔心發生意外,所以才會……。」,我似乎懂!又不懂!。直到我在醫院服務,這才明白當中的辛酸與無奈,豈是旁人所能了解。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身心障礙者的就醫、就學、就養等權益愈來愈受重視,同時也愈來愈肯定早期療育的重要性。越早提供發展遲緩、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各項的支持與服務,相對地減低未來龐大的社會、醫療成本支出。在醫院裡,常看到家長們不辭辛苦帶孩子前來求診,光是掛號、看診、評估及治療課就要花掉半天時間,加上來、回車程等等,如果孩子又因怕生而不願意配合上課,真的會讓人感到萬般無奈。

  其實,對於年齡越小就孩子而言,「家」才是他最熟悉又有安全感的環境,同時也是他每天接觸的到,提供他最直接學習的場所,而父母(或照顧者)則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因此,除了前述交通不便、耗費人力等的特殊考量之外,真的有必要換個方式,由治療師等到家中提供孩子各項能力評估及訓練。

  以語言治療而言,唯有到孩子家裡才能真正觀察孩子的生活環境,評估環境中的人、事、物所能提供給孩子的互動及語言刺激,進而找出有利孩子語言發展的因素及策略,減少環境中阻礙孩子語言發展的不利因素。

  在家中,如果能隨時隨地創造「有需要用語言」的溝通情境,不但讓孩子體會溝通帶來的成就感,更能誘發孩子學習語言的動機,進而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談到有利語言溝通訓練的情境(王惠宜,2003),包括:(1)興趣引誘:故意在孩子面前吃或玩他喜歡的東西,但是不主動拿給孩子(2)突然中止:正在進行的活動(如:餵食、聽音樂),突然中斷(3)激起好奇心:把東西放在不透明的盒子內,故意做出很好奇的行為(看一看、搖一搖、聽一聽)(4)製造干擾:突然拿走孩子正在把玩的玩具,並停留在他的視線範圍(5)刻意忘記:故意忘記或拿錯的東西給孩子(吃飯時故意忘記給他湯匙)(6)故意裝傻: 故意誤會孩子的意思,或是在互動遊戲中,明知孩子手裡已經沒有東西(車子、糖果)還伸手向他要(7)吊人胃口:請孩子吃東西,一次只給一小塊,或把孩子喜歡的東西放在他看的到但拿不到的地方(高處、透明罐)(8)出乎意料:拿盤子當帽子,分食物時將玩具放在孩子的碗中(9)尋求協助:故意讓孩子去拿他搆不到,搬不動的東西,讓孩子有機會尋求協助(10)改變規律:把他固定擺放的東西移位,鼓勵他去拿(11)創造規律:給孩子相同數量的東西(三顆糖果),每一個都數「1.2.3」,幾次後就只數「1」,讓孩子接下去數(東西拿在半途,等孩子數「2」才給他)(12)搭建橋樑:請孩子幫忙傳話或送東西給第三者(13)創造互動:請孩子幫忙發東西給大家。(14)建立因果:搔癢遊戲(利用特殊聲音產生預期)當孩子發聲或有主動動作時,大人給予反應按壓開關玩具會動或發聲。同時,我們在家中也必須盡量避免不利語言溝通的情境產生,包括:(1)把孩子照顧的太周到:孩子的需要提早被滿足,讓他覺得不需要表達(2)沒有提供選擇機會:忽略孩子的選擇,直接替他做決定(食物、玩具)(3)沒有注意到孩子非口語表達:讓孩子缺乏成功互動經驗(4)大人太在意孩子說話問題(要求太高):讓孩子感受到壓力(5)沒有充分等待孩子反應:致使孩子退縮。

  透過環境中正確的互動提供孩子語言溝通學習機會,是孩子最有效、最自然的語言發展訓練方式。最後,提醒老師及家長「孩子的能力不是父母或是老
師”教”出來的,而是”幫助”其發展出來的。」因此,多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多給予孩子適時的鼓勵可是相當重要的。

   

撰文/語言治療師 曾淑芬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happy03kids/article?mid=9869&sc=1#9890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著年幼又好動的孩子出門,爸媽懂得把握機會引導,將安全觀念融入活動中,不僅能讓孩子學會安全知識,同時也讓外出成為愉快的生活學習旅程。
在1~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心裡,外面世界的確比家裡有趣,有些不怕生的孩子,甚至經常想跟著來訪的客人一起出門。但隨著自主意識增強、活動量增加,孩子的行為也愈來愈難掌握,尤其出門在外,稍不留心便容易招致險象,光是想像如果發生什麼「萬一」,就足以讓爸媽嚇出一身冷汗。
 
 ●0歲開始,灌輸安全概念
大部分的孩子,2歲便能走得相當穩,不會經常摔跤跌倒,而這通常是寶貝正式告別嬰兒推車的時間點,同時也是活力大增、讓爸媽傷腦筋的起點。建議爸媽從孩子會坐以後、推著嬰兒車四處趴趴走開始,隨時跟寶貝灌輸相關的安全常識,並以身作則帶著孩子行動,譬如:過馬路需要走斑馬線、綠燈亮了才能通行、不要停步在發動中的車子前後…等。即使孩子無法立即以行動或者口語反應他到底懂了沒有,但先行灌輸觀念,的確能使將來的教導更加見效。
1歲左右,孩子開步走之後,爸媽可以先將家裡附近的早餐店、便利商店、水族館當作「景點」,帶著寶貝散步到各個目的地,然後逐漸拉長「景點」和家的距離。一方面增強他的腳力、為脫離嬰兒車做準備,另一方面,爸媽也可以讓孩子瞭解自我保護的安全守則:騎樓比較安全,可以自己走,但馬路如虎口,一定要跟爸媽手牽手。
●2歲以後,體會重於教條
2歲也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經常將「不要」「不喜歡」放在嘴邊,有時還故意唱反調,為反對而反對。約莫1歲半起,爸媽就可發現:孩子走路時不太愛給大人牽,而且隨著年紀增長,堅持度愈高。爸媽除了趁著寶貝還相當把爸媽的良言當作金科玉律時,趕緊灌輸安全概念,2歲以後,建議用故事或真實經驗讓他體會:人身安全茲事體大,不能鬧著玩。譬如到海邊戲水時,愛玩水的孩子或許一看到廣闊大海會又想嘗試下水又有點退卻,你可以跟寶貝說:「海浪的力氣很大喔,所以你要緊緊牽住媽咪。看到浪過來,我們就退後一點。」
 ●認知+安全,同時學習
目帶孩子出外玩,沿途總有許多孩子感到興趣的學習,爸媽在灌輸孩子安全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擴展孩子的認知概念。
◎認紅綠燈,瞭解警示意義
過馬路時,除了讓孩子知道走斑馬線比較安全,也同時教導孩子認識顏色:紅燈停,綠燈走,黃燈閃爍則是提醒注意。自然地,孩子不僅知道燈號顏色名稱,還能將紅色與危險連結在一起。搭捷運時,捷運站也會有警示燈,教孩子觀察:地上的燈閃爍時,就表示車子快要進站了,要站在安全線後面等車才行喔。
◎搭手扶梯,練習使用規則
無論在車站或百貨公司,孩子對手扶梯都充滿興趣,而這裡也是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帶著小小孩,如果1歲多走路跨步都還不是很穩,最好利用箱型電梯,搭電梯時,除了告訴孩子「先出後進」的安全法則,讓孩子負責按下欲往的樓層,他們也會很開心;2歲以上可以乘坐手扶梯,但仍要留意速度,教孩子踏穩,並且不要將手腳伸入縫隙中。上樓時,孩子靠內側或在前面,爸媽在外側或後方扶著;下樓時,孩子在內側較安全。無論走路或乘坐手扶梯,都要讓孩子養成習慣,自動靠邊。
◎看標示聽聲音,學習辨識
當孩子想自己走在前頭,爸媽可以分派給他一些工作,以確定他前進的方向,比方先請孩子按電梯,一方面他可以學習「上」「下」的三角形或箭頭符號,另一方面,進電梯後,孩子還能將符號和語文「電梯往上/下」「up/down」做連結。在平交道旁等待火車經過時,就可以把握機會解釋整個「劇情」:「叮噹聲音響起,紅燈閃了,表示有火車要來囉!接著柵欄放下來,等火車通過以後,大家才能穿越。你看,紅燈下方有個箭頭,你猜火車會從哪一邊來?」乘坐捷運時,也可引導孩子聽關門的提醒鈴聲。
◎記名字,練習互動不怕走失
等孩子滿2歲後,詞彙增加、會說整個句子甚至發問時,通常你還應該教導孩子說自己的名字,爸爸或媽媽的名字;3歲的孩子可以練習記電話、或地址,帶他辨認百貨公司或遊樂區穿制服的警衛叔叔或櫃臺阿姨。萬一孩子在外不小心迷路時,才知道如何求助,或說出自己的資料,讓別人及時幫助他。教導孩子在原地等待、不亂走,也是一個安全的方法。
◎準備小背包,學習照顧自己
外出時,爸媽可以幫孩子準備一個輕盈的小包包,讓他自己放入他想帶出門的玩具、畫圖的紙筆、小水壺,並教導他放入衛生紙、小外套等孩子可以背得動、且外出需要使用的物品,不但滿足孩子模仿的需求,同時也讓他學習打包、照顧自己。別忘了,在小包包裡放上簡單的電話、地址、姓名資料,並告訴孩子收在哪裡、做什麼用,以便必要時可派上用場。
帶孩子出門,有很多準備工夫,爸媽可以先試著從近程與定點開始,帶著孩子熟悉出門的規矩、步驟、路上該注意的事情,為孩子的安全概念打下基礎,等孩子的行動及理解都比較熟練之後,就可以慢慢挑戰更遠的旅途、做更多有趣的活動了。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雜誌》2008年7月號
相關的小叮嚀:帶孩子出門旅遊物品準備清單
相關話題:元旦四天假期,該帶孩子去哪玩?
延伸閱讀:帶小小孩,週休二日何處去?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了教子有方第一本~0歲孩子的成長心事一書 在十一個月的那部份寫了一篇”翅膀夠硬了嗎?”切中要害了! 對於一個11個月大,生活起居都還不能自己料理的寶寶而言怎樣才能人道&合理的培養其獨立,其實要想透獨立的真正意義在於「自己的事自己做」,因此就要睜隻眼閉隻眼地讓寶寶在學習獨立奮鬥的過程中,「累一點」、「辛苦一點」。舉例而言,對大多父母當他們清楚看出11個月大寶寶有意拿屋角的一顆球而且對寶寶是相當「吃力」&「無效」時,千萬要及時克制住直覺上想要「幫助」的衝動&反射動作,因為當寶寶試著努力想辦法一寸一寸接近把小球弄到手的同時,他已經向獨立的成長道路邁向了一大步!反觀一個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目的的孩子,家長的作為等於是剝奪了他感受「挫折」與學習奮鬥的寶貴機會。對於一個從來不曾「辛苦掙扎」過的孩子而言,他將永遠不會懂得,如何為他自己取得那個他所想要的小皮球。要知道,「不勞而獲」永遠是與「獨立自主」背道而馳的。因此,一個還不懂得,去為自己爭取、不懂得為自己做事的孩子,是沒辦法學習獨立的。我們不應視寶寶為無助又可憐的小嬰孩,更不必介意他人批評您是一位不盡責的家長。每一次寶寶試著去達成某些心願時,我們的「介入」不但中止其動機與努力,更會負面的影響到他的成長與學習。與其做個對於寶寶是「礙手礙腳」的家長,不如將雙手背在身後,「冷眼旁觀」寶寶的努力,並且將您對寶寶的關心興疼愛,全部轉化為事後的嘉許和鼓勵。不論寶寶成功與否,您的讚許將會讓他覺得一切的辛苦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寶寶未來的一生中,有一樣您能贈予寶寶,讓他終生都受用不盡的「禮物」,那就是「造就他成為他自己的主人」。當然我們還是會需要幫孩子完成許多他現階段沒有辦法做到的事,但是,何不在可能的範圍內,讓寶寶早日領會到獨立自主的滋味,讓他多為自己做些事呢?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obo小天才養成誌 2008-08-04 記者 : 撰文/曾家鳳

 「好問」其實是每個孩子皆具備的能力,只是隨著家庭背景不同,而左右了幼兒的好問程度,不論是希望孩子更聰明、有創意,或只是滿足他的好奇,其實父母都需以更寬廣的角度去接納孩子的問題,你會發現,原來孩子是這樣想的!

 

本身從事教學工作多年,在專業領域內,幫助許多就讀工業設計學子找到發揮目標,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講師徐義權提到,其實創意也可以教!重點在於你必須「讓孩子認為自己可以」!至於如何讓孩子認為自己可以,沒有別的竅門,就是鼓勵孩子擁有自己的想法

 

珍惜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天馬行空想法與生俱來,可能展現於諸多層面,抑或透過「問題」的方式表露,他說:「我們應當『珍惜』孩子的問題。」因為或許過沒有多久,當孩子逐漸成長,他就不會賴著父母,東一句「為什麼」、西一句「為什麼」,因此,面對孩子現階段數不盡的問題,應當視若珍寶,更何況孩子願意問問題,即代表其願意思考,父母應當樂見才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副教授潘裕豐說:「問是思考的不二法門和唯一入口」。

 

當大家希望孩子展現創意,首要之務是必須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如何不讓孩子被約定俗成的觀念,阻礙自身思緒,徐義權說,重點在於父母是否懂得花費耐心陪伴孩子,當孩子問出一個問題時,你懂得彎下腰來正視他的問題,不是一味告訴他:「這不可能啦!」久而久之,孩子即會肯定自我價值,建立自我信心

 

訪談過程中,徐義權說,自己在小時候,腦袋裡也常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點子,像和同學打籃球時,必須從高處跳下,腳掌常會感到疼痛不已,他就會問:「為什麼不能在球鞋裡裝入空氣墊,這樣子的話,腳就不會痛啦!」但是,卻被親戚朋友數落「別作夢了,這一定不可能的,要是可以,德國、歐洲早就已經發明了,哪輪得到你!」長期被潑冷水的情況下,以至於他開始封閉自己,不想要多說、多問!

 

父母若是一再忽視幼兒詢問的問題,孩子自知無法獲得迴響,自然不會一再詢問,如此一來,等於是父母框住了孩子的創意發展可能性

 

創意不限年齡

 

許多父母心中可能存有既定成見,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還處於學習狀態,哪懂這麼多東西,可是,你是否曾經靜下心想過,孩子的問題可能真的可行,也真的可能幫助改善社會現狀。

 

徐義權提到,他曾於2004年邀請IFIA( 國際發明協會聯盟 )主席Farag Moussa( 現已為前任主席 )來台演講,當時他和與會者分享了一個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創造與發明者,你可能會感到相當震驚,這個創造居然是源自於一位美國年僅 6 歲小妹妹的簡單問題。

 

重視問題.引發創意

 

小妹妹想在家裡養隻貓,於是媽媽和他約法三章,必須確實清潔和照護小貓,才能夠飼養!她答應了,不過,卻有個問題著實困擾著她。有一天,幼稚園老師進行活動時,鼓勵大家說出自己最煩惱、最想要解決的問題,小妹妹舉起手,大聲地問老師說:「老師,小貓可以把湯匙吃掉嗎?」一聽到這個問題,你一定覺得相當無厘頭,不過,老師沒有置之不理,反倒是和小妹妹一同思考:「怎麼能讓貓咪把湯匙吃掉?」

 

其實,小妹妹會產生這個問題,是因為她每天都要用湯匙舀飼料給小貓咪吃,不過,湯匙上卻很容易油膩膩,每天都必須清洗,讓她相當苦惱。

 

因為老師重視孩子的問題,最後,她們研究出利用類似口糧的餅乾,製成湯匙形狀,在舀飼料給貓咪吃的過程中,會逐漸軟化,讓貓咪也能連同湯匙一同食用,可說是一舉兩得。而且這個創意成果,還被寵物公司相中,成為熱銷商品!

 

從這個例子可發現,孩子們的問題看似毫無頭緒,其實可能潛藏著許多創意,只是父母、師長是否願意耗費耐心仔細聆聽,挖掘其中珍貴之處

 

郎祖筠在訪談中舉例說道,曾有一位作家正處於文思枯竭之際,他的 5 歲孩子抓著他問:「爸爸,這條公路有多長?」起初,作家還能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不過,孩子一再追問,作家已經無法招架,大聲地反問孩子說:「你到底要幹嘛?」孩子無奈地看著爸爸,回答他:「我只是想要找一條很長、很長,無法計算長度的公路,再告訴爸爸,那就像是我愛你的長度。」頓時,作家的眼淚不由自主地奪框而出。

 

其實,很多美好事物就潛藏於孩子的問題當中,為人父母者願意多聽聽孩子的問題,也許你也會發現促使親子間更加溫馨的原動力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