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芷麗一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芷麗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媽媽懷小棟時,覺得胎動特別強,認為兒子將來會是運動場上的健將。然而,後來發現小棟出生後的幾個重要的動作發展里程碑,雖然時間上都超前,但動的品質卻不太好。譬如,學走路時,10個月他就唐突地跨步,但踉踉蹌蹌得讓父母嚇出一身冷汗,從此跟得緊,以防出意外。從小給他玩具,幾乎玩不了多久,就被摔壞或弄壞了。
3歲大時,媽媽帶他出門,的,小棟總是橫衝直撞,媽媽需要緊緊牽著他的手扮演煞車的角色。好幾次媽媽稍微放鬆一點,不是小棟跌倒傷到自己,就是撞到別人弄出亂子,讓媽媽很難專心辦事。
爸爸不相信動作如閃電般的兒子動作會不協調,認為是太太沒有善盡角色。媽媽啞巴吃黃蓮,跟主觀過強的先生總是有理說不清,但還是衷心希望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從小棟的案例可知,孩子動的量與質的質未必成正相關,重點在於孩子所作的運動、活動對提升動作品質是否有幫助。所以,爸媽應仔細觀察孩子都是怎麼動的,檢查是不是在影響動作品質的「動覺發展」出了問題。那麼,動覺(又稱本體覺)是怎麼一回事呢?
動覺讓人能掌握精確的動作
動覺的感受器在關節附近的肌肉和肌腱組織內,這些感受器能感知肌肉在伸展或收縮的狀態,了解各個關節角度的變化,並且轉化為神經衝動,快速傳達到脊腦,再往上送達大腦頂葉而產生動覺。透過動覺,才能掌握身體在靜態或動態下的位置與姿勢,於運動/活動的過程不斷作微調,儘量作出滿意的表現。
觀察孩子動得如何,並及早警覺
仔細觀察孩子的發展,是父母的樂趣所在,更是為人父母的天職。爸媽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狀況,表示孩子的動覺發展可能有障礙,要提早找出對策(註:每個年齡的發展內涵,請參考感覺統合上篇:發現大腦 part5:分齡發展評量)
n 懷孕期:胎動很少又微弱或胎動過強都應注意。正常的話,29~36週大之間胎動應明顯,尤其在媽媽進食後、聽到輕快的歌曲等時刻。
n 嬰兒期:O~2 歲階段請留意
Ÿ 睡得過多,動得很少。
Ÿ 頸部無力、很晚翻身、爬得很少、很晚才會走路。
Ÿ 爬得太快卻常踉蹌撞到下巴。
n 幼兒期:2歲以後請留意
Ÿ 頸無力,常跌倒、碰傷。
Ÿ 動作笨拙、緩慢,常被絆倒。
Ÿ 走樓梯時倚賴扶手。
Ÿ 玩丟接球、踢球有困難。
Ÿ 攀爬架子,騎三輪車學得很慢。
引導孩子動得對,讓動覺敏銳、動作敏捷
引導孩子做對運動/活動,再反覆練習,就有助於增加動覺的敏銳,並且能即時修正動作,使反應更協調、靈活。不同年齡也有簡單的促進方法,建議爸媽多運用:
n 胎兒期,媽媽要多聽音樂及撫摸肚子
懷孕5個月以後,媽媽要多聽簡單、輕快的胎教音樂,適度地活動、撫摸或輕拍肚皮,使胎兒的神經傳導更加順暢,讓胎兒在子宮內活潑地動,強化動覺敏銳度。
n 1歲前,隨著趴、坐、爬、站增強動覺
在日常生活中,爸媽要注意寶寶動作能力的進展,並運用適當的方法來照顧他。
l O~2個月的嬰兒:不要老是橫著抱軟軟的新生兒,每天要花些時間把小寶寶豎直著抱,但手要護著他的後腦。因為頸部承載頭的重量,能加強頸椎動覺,有助頸部肌肉張力發展。
l 2個月大起,只要嬰兒健康,就可以開始讓他俯臥睡覺。如果實在擔心突發「嬰兒碎死症」,請在小寶寶清醒時多提供俯趴的機會,如此寶寶才能在抬頭、轉頭之際,強化胸椎動覺,為翻身作準備。
l 3個月大起,可開始幫寶寶做體操:伸展或彎曲四肢的各處關節-肩、肘、腕、掌、指,及髖、膝、踝、趾等,還可擠壓關節,提供多元的動覺。(註:可參考《嬰兒運動》,信誼出版。)
l 4個月大起,不要老是把寶寶抱在懷中,限制他翻身的機會。即使寶寶還不會翻身,可以從轉動他的頭或帶動他的腿來引發翻身,提供全身脊動覺豐富的動覺。
l 5個月大起,經常將寶寶抱在懷中坐著玩,以大人的身體及手臂支撐嬰兒的背部挺直,提供腰椎動覺。
l 6個月大,嬰兒學爬期,用抱枕或父母的腿,幫助孩子腹部撐起,用四個支點(雙掌、雙膝)載重,提供豐富腕關節及膝關節的動覺。
l 8個月大起,,嬰兒學站前,讓他的手抓著東西由坐轉為站,再由站慢慢坐下,提供腿部髖、膝關節豐富的動覺,有助站得穩
n 1歲後,隨著動作元素依序發展
孩子的動作發展,依動作的元素:肌力、平衡、協調、耐力、韻律、敏捷,依序前進。只要引導他在每個階段,按部就班動得對,就能達到動作敏捷的目標。
l 靜態的姿勢或動態活動時,需要的是巧勁,也就是肌肉張力。從小讓孩子體態挺拔,以後腦部的動覺中樞就會下意識調整坐姿,無需大人在旁時時提醒要抬頭、挺胸、縮小腹。
l 孩子學走路、練平衡時,千萬不要因怕他摔跤而過度保護孩子,因為摔倒的經驗能讓孩子動覺更敏銳,動作也學得更快。爸媽只需適度地跟在孩子的後面,將可能的危險降到最低。
l 教導孩子學新動作前,提醒他仔細觀察,養成觀察力以後學什麼都快。若學得不順,不要責罵、取笑他,或乾脆為他代勞。只要能反覆嘗試,在過程中孩子的動覺會修正他的動作品質,多練習就會更協調。
l 幼兒的爆發力超過大人,但耐力不如大人,所以帶孩子外出時,爸媽要記得,孩子腿短、跨步小,大人應配合孩子的步伐,孩子才不會走幾步後就挫折地放棄,一邊走一邊唱歌,輕鬆愉快就能走得久一點。
此外,在嬰兒期,透過節拍鮮明的音樂,能培養孩子的節奏感,他會搖晃身體、點頭拍手。7個月大以後,寶寶就可手握玩具或打擊樂器,以腕關節的活動打拍子。2、3歲以後,幼兒會手手指比出1、2、3等數量,就可輕鬆用手指關節按琴鍵、玩小鋼琴了。這也是動覺發展的一環。
通常爸爸媽媽只知要求孩子動作要快、要準,卻不知肌力、平衡、協調、耐力、韻律、敏捷等6個動作元素,需按部就班打好基礎。在此之前,爸媽要配合孩子的步調活動,等基礎打好,自然動作反應就快了。這時,爸媽準備開始追著孩子跑,想要他動作慢些,還很困擾呢!
本文摘自2009.6學前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