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探訪諮詢/呂俐安|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心理師

陳湘羚|臺北市懷生國小附幼老師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張本娥|墨北市社會局委託兒福聯盟承辦葫蘆托兒所幼幼班老師

 

 

爸媽了解「挫折」對孩子的正面價值,懂得用健康的態度看待輸贏之後,那麼,怎麼做才是磨練孩子韌性的好好方法呢?以下透過具有臨床驗的心理師和第一線的幼教老師分享他們最常見到的案例,並提供引導孩子的方法,幫助爸媽用對的方法,教出有抗壓能力的孩子。

誰是第一名,換人做做看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愈來愈多當這些孩子進入到團體生活後,通常比較不能忍受別人比他好,處處搶著當第一名。臺北榮總心理師呂俐安在臨床觀察上看到,幼兒園年紀到學童階段,孩子最常出現的挫折包括:無法認輸、不能接受別人的糾正和無法忍耐。尤其是無法認輸,最為明顯。

懷生國小附幼陳湘羚老師也觀察到,許多孩子連排隊、上廁所都想要爭第一;同時,孩子喜歡親近老師會搶著跟老師說話、當小幫手,如果沒有被點到名、分到任務,孩子也會不開心。因此,湘羚老師運用了一個方法,幫助班上的孩子們慢慢磨耐性、學安定,她稱之為「安靜的遊戲」。

每天早晨,在懷生附幼中大班混齡的教室裡,孩子們很自然地做著「安靜的遊戲」。當孩子們在討論區坐定後,老師隨意走到某個孩身邊,摸一下孩子的頭,孩子便起身沿著教室中地上形的線條專注地走動,自己決定走完一圈兩圈之後就自行去上廁所,然後準備進行接下來的活動。老師摸著一個個孩子,直到大家都起身走完地上的線。

陳湘羚老師表示,這樣的「儀式」對孩子們來說,不僅達到了安定孩子的作用,同時孩子也學會生活禮儀、變得有耐性、不處處爭第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原來,老師利用遊戲的過程,讓孩子們瞭解:每天,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摸到頭,一定誰先誰後,要耐心等待;即使被點到名了,「走線」的時候也要遵守秩序,不能超前;而「走線」的時候,更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步伐上。當孩子做對了,老師會以眼神和微笑表示對孩子的肯定,建立起師生之間的默契,孩子因此也很清楚:「我做得很好!」當孩子一次次增強自信後,就不那麼在意爭第一了。

練習深呼吸,學會放鬆心情

這樣的引導,湘羚老師指出並不需要在特定的「面對挫折」課程中實施,其實,在平常的生活教育和各種學習活動裡,都能儲備面對逆境的能力,例如,孩子在學校練習「如何控制情緒」,老師教導了深呼吸的方式,有一天,一個原本常容易挫折的中班孩子,回到家裡居然對著正在生氣的哥哥說:「來!你要像這樣呼吸,我們老師說的。」一邊說還一邊示範起來,爸媽看了都覺得驚訝。

而孩子在分享自己所知的過程裡,相對地也再一次強化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學會遇到挫折時要怎麼讓自己放鬆心情、面對問題,不再等著求助於爸媽的呵護與幫忙。

為小小孩作具體示範,簡化步驟

3歲以下的小小孩面對挫折的情況不太一樣。葫蘆托兒所張本娥老師指出,幼幼班孩子的挫折來源比較偏向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問題、或是因為某件事做得不好、不會做、缺乏經驗,就感到挫折,例如:自己練習吃飯,無法順利舀起食物,忍受力低的孩子就會哭鬧,或不願意自己吃;或是玩積木,搭不穩,也會覺得退縮,大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親近他們、示範正確的攸法給他們看。

小小孩需要較多「個別指導」的時間,而爸爸媽媽或保母是孩子最親密的照顧者,也就是引導孩子最佳的人選。當孩子學習任何一件新事物,表現出「我不會」時,爸媽要記住「具體、簡化、分步驟」的原則,讓孩子針對每個動作慢慢練習。例如:教孩子練習扶著碗、教孩子握湯匙的方式,用動作示範給他看;碗裡先放一些大小適中、容易舀起的食物;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就鼓勵他。搭積木時,提供適當大小的積木,示範將積木放穩扶正,鼓勵孩子把大的積木放下方、小的放上面,增加成功的機率,如此一來,孩子也會由嘗試、摸索中找出正確的方法。

在閱讀和遊戲中注入強化韌性的元素

無論小小孩或年紀稍長的孩子,想要增強挫折忍受力,除了生活中的鍛鍊之外,玩遊戲、看故事書都是很適合的輔助方法。例如:讓孩子拼拼圓、玩串珠遊戲、夾珠珠或夾豆子,這些遊戲讓孩子變得專注,因為喜歡玩而可以玩很久都不膩,很適合磨耐性;而遊戲的難度還可以隨著年紀逐步增加,提高挑戰性,例如:3歲以下的孩子,先從2片拼圖的難度增加到6片拼圖;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增加拼圍的片數,甚至慢慢進入到立體拼園。孩子在遊戲中比較能循序漸進不斷克服新挑戰或解決難題,瞭解「我自己做得到」'並且得到成就感。

圖畫書對大人和孩子來說,不只滋潤心靈,也是溝通想法、改變認知的利器。例如:當孩子們對「爭第一名」耿耿於懷時,透過《誰是第一名(信誼)這本書,可以幫助孩子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第一」,'就像書中自認很會畫畫的大餅,發現每個人都畫出自己自認最美的東西時,終於懂得欣賞別人的不同;又如《阿非,這個愛畫畫的小孩(信誼)這本書,當喜歡畫畫的阿非突然覺得自己畫不出來,討厭畫畫時,三個好朋友紛紛邀請他一起做一件自己真心喜歡的事,讓他重新恢復畫畫的自信。這類故事裡沒有直接教導如何面對挫折,但是反覆閱讀所帶給孩子的細膩觀點,影響必定是深遠的。

而年齡小一點的孩子,雖然不能直接了解或討論這類故事的深意,但可以從操作性的玩具書來培養能力,例如穿線扣扣子這類的玩具書,可以讓孩子在反覆遊戲中,練習自己不熟悉的能力,慢慢達到純熟。

找到情緒出口,帶領孩子學會轉化挫折

幫助孩子在嬰兒期建立基本的信任感,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學會主動積極的態度和基本生活能力,善用故事和遊戲引導孩子,這些都是儲備對挫折的容忍度的基礎工程,然而,爸爸媽媽為孩子打好基礎後,並不表示孩子就不會再有挫折感

當孩子每一次遭挫折時,就是進步的契機。爸爸媽媽該做的事情是先懂得陪伴及安撫孩子的情緒,抱抱他或表示知道他的難過及生氣,或用他有興趣的事情轉化他的情緒,等情緒穩定後,再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不要一看到難題就幫他擋遇到挫折就責怪是別人的錯,如此才能讓孩子從挫折中走出來。

其實,要陪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爸爸媽媽並不需要「刻意製造」挫折情境,而是要能觀察孩子對人對事的反應和需求,順應孩子的年齡和個性,支持他、引導他;只要藉由日常生活或學校裡的情境,善用以上的方康,你家的孩子也能陪養出耐磨的特質,讓生命的韌性愈來愈強,在成長的路途上走的遠、也走的好!

 

摘自學莉雜誌200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