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信禎(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講師)
11個月大的小樹,最近坐在高腳椅上吃飯時,總喜歡把湯匙往地上丟,還不斷探頭看,媽味撿起湯匙,洗乾淨交到他手中,小樹看了看媽味,又鬆開手,一來一往之間,媽咪的耐性快被磨光了,小樹卻顯得樂此不疲。
相信許多爸爸媽媽對於寶寶這種在日常生活中層出不窮的「亂丟東西」戲碼,雖然會覺得有點啼笑皆非,卻又不免感到生氣和幾許無奈!因為寶寶丟東西的行為,總是讓一個好不容易才收拾整齊、乾淨的家,在轉瞬間又像被炮彈襲擊過的戰場!似乎永無止盡般,爸爸媽媽們都要跟在寶寶的身後重複進行「收拾」的動作。每每疲累的躺在沙發上時,還真是不解:為什麼寶寶會這麼喜歡「丟東西」?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裡怎麼能想出這麼多的把戲和活動?幾乎家裡所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丟,難道他們整天玩這樣的遊戲都不會累嗎?
寶寶先以反射動作自應外界刺激
表面上看來,「寶寶愛丟東西」的確是件惱人的事,不過這也顯示出寶寶動作能力的重要發展。在認識寶寶「丟」的動作之前,爸媽必須先了解寶寶更早具備的反射動作,因為這些動作對於後來各階段的動作發展任務(如拿取物品)真有相當重要的準備意義。
剛剛出生的寶寶,就會藉由各種不同的反射動作來回應環境中的刺激。以我們最熟悉、也最為重要的「吸吹反射」(當我們將手指放在寶寶的嘴邊,他們會轉頭並出現吸吹的反應。)來說,就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大約3個月左右,寶寶的反射動作會逐漸消失,包括當成人把手指頭放在寶寶的手掌,而他們會緊緊握住成人手指頭的「抓握反射」、及前述的「吸吭反射」等。然而反射動作的消失,也正意謂著寶寶將會出現一些「自主性」的動作。像是看著自己的手不停的動來動去,或進行開合的遊戲等,這些都是他們非常喜愛重複進行的活動。
從「抓握」到「丟東西」,代表能力在進步
5~6 個月大的寶寶動作已進展到可以把手往外伸出,並用雙手抓取東西,在這之前,多數寶寶因為還沒有手眼協調的能力,而無法準確碰到玩真。但有的寶寶在5~6個月大卻已經可以運用整個手掌拿東西,甚至只用一隻手也辦得到。
6~9 個月大的寶寶懂得使用手臂和手腕,可以將東西拉近自己的身旁,同時也運用手掌的抓握動作以及使用整個手把東西握住。除此之外,寶寶更以多樣化的方式展現已發展的能力。包括:仔細觀察物品,並將它從一手傳到另一手;或用食指碰觸物品,及從地上撿起物品後,以觸覺和視覺去把玩、探索;甚至也有可能出現有節奏的敲敲打打活動。在這個階段,寶寶有能力抓握,也暗示著他們即將有能力藉由抓住欄杆而學習站立。
9~12 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把積木放進盒裡再拿出來」,類似這樣的活動會讓寶寶很有成就感。如果寶寶把東西或玩真往下丟,他會尋找東西掉落在何處,並注意看著東西有沒有變化,這時成人若撿起來再遞給他,寶寶又會立刻再將物品往下丟......。每重複一次「丟」的動作,代表著寶寶對物體又有一次新的認識和學習。
適當的活動空間,讓寶寶的需要被滿足
透過認識寶寶的動作發展,爸爸媽媽就可以比較了解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重複不斷出現的活動和遊戲,其實真有一定發展的目的和意義。只是當面對寶寶正在丟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順利的發展動作能力呢?
首先,要給寶寶一個適當的活動空間,任由他在這個空間範圍內練習「丟」的動作。爸媽既然已經允許寶寶在預定的空間裡活動,請記得不要在他盡情「丟」之後還氣他亂丟東西,或忙著幫他收拾囉。
l 透過丟接遊戲,累積對物品特徵的理解
接著,你可以準備軟布球或沙包,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與寶寶面對面玩近距離丟接的遊戲。例如:和寶寶互相將球丟在對方的手上,或往上丟,或輕輕丟在身上。這些玩法不但能培養寶寶的注意力和掌握空間方向的能力,也能幫助寶寶累積對物品特徵的理解,例如:知道布球落地不會彈起、小皮球落地會彈起;知道湯匙掉落地上會發出聲音,但沙包落地是沒有聲音的。
如果爸媽能提供寶寶適當的環境,讓孩子安全地探索,並陪著他一起玩這類型的遊戲,寶寶不只動作能力可以變得更成熟,漸漸也就能分辨出哪些東西才是可以丟著玩的。
l 重複練習,寶寶能抓穩物品並丟得準
寶寶有時候似乎只用三根小手指就能吸住物品,但他並非每種東西都握得穩,所以有時候看似「丟」東西的行為,其實可能是抓握能力還不夠好,不小心鬆脫的。建議爸媽多提供不同材質的物品讓寶寶練習抓握,包括其兵球、棉線球、紙球等,或各種小積木和日常用品。
除了練習抓握之外,「丟得準」也是需要學習的。你可以先用一個空籃子引導和示範如何將物品丟入籃中,當寶寶成功丟入時,立刻給他讚許,並繼續丟下一個物品。這些活動不僅能滿足寶寶想要丟東西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他大動作的發展和手眼的協調,幫助他學會使用不同的力道運作手臂和手腕,而這些能力都是在為將來的學習打基礎呢!
摘自2009.3學前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