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坤珊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嬰幼兒閱讀專家 本文摘自2008.11學前月刊
兩個孩子都要我唸書,一個還在牙牙學語,另一個卻想知道故事的內容,要我怎麼同時跟他們共讀呢?夫妻分工、交替展讀,或拿同一本書、輪流探用兩種不同方式,再加上增強「輪流」和「等待」行為,與兩個孩子同時共讀,是有可能的。
與兩個幼兒共讀的困擾
不少父母欣慰地發現,家裡的兩個小孩都想看書。但與這個心喜共存的,卻是在許多的親子共讀景況裡,常常弄得不歡而散;顧及了這個孩子,那個卻失去了共讀興趣;或者兩個幼兒為爭搶某些東西(或媽媽、或書) ,連大人也動起氣來了。仔細分析下這個困擾,造成的原因是源於在共讀的過程裡,成人遭遇了以下幾個困難:
1. 分身乏術:唸圖書的只有一個成人,但聽眾卻有兩人以上,而且年齡層有差距。
2. 反應與興趣不同:年齡層不同,閱讀行為反應有差異,閱讀興趣點也不同,真不知道該順著誰?
3. 誰先誰後:兩個幼兒執意要臆他們自己選的書,到底該先唸誰選的?
要解決這個困境,就得尋求妥協的辦法,比如「輪流」。但這對3歲以上的幼兒來說,比較容易實行。因為他們在共讀時,注意力的焦點已進入到對圖畫書內容的感受和了解,而且在發展上也較能理解「等待」和「輪流」的合作規範。因此只要內容適齡,一個6歲和個4歲的孩子,是有可能相安無事共讀的。
但在面對一個3歲,另一個卻只有1歲多幼兒的搭檔裡,這個妥協的輪流原則卻很難掌握。因為3歲以下的嬰幼兒,在閱讀行為發展上「質」的差異性不小。3歲的孩子開始想聽故事情節的進行,或串聯書中與環境中的事物;但1歲半的幼兒可能只對快快翻頁,或指著某樣物品命名感到興趣。因此一塊兒唸書給他們聽,不耐煩、急躁等情緒,常常隨著幼兒無法等待的事實而出現。
雖然很難同時為一個3歲兒(或以上)和1歲兒唸書,但也非絕不可能。以下提供幾個方法,以幫助父母找到自己適用的方式。然而,不管用什麼方法,不要期待當次的共讀會「從頭到尾相安無事」。但父母卻可期待,經由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假以時日,兩個幼兒會逐漸學會「合作」與「妥協」,也體驗到有伴的樂趣。
此外,有同伴一起共讀,還可以從彼此那兒得到更多的「認知挑戰( cognitive conflict)」。例如,弟弟從姊姊的反應中模仿、學習新詞和表達:而姊姊則為了教會弟弟,想盡一切的解釋和鼓勵,無形中增進了自己的表達力和理解廣度。
你可以怎麼做?
建議一、分工合作
在嬰幼兒都想要大人唸書時,爸爸和媽媽一人負責一個幼兒,會是很好的法子。如此,父母可針對幼兒個別的閱讀行為和興趣,予以充分的配合和反應。而且就算唸同一本書,爸爸和媽媽在語調、內容詮釋、行為互動的共讀上,是常常有差畏的。但這個差異,卻能帶給孩子不同的學習契機。由不同的角度學習不同的詮釋,由多元的反應暸解多元的思考模式,這就已經奠定下了日後對圖書理解、評論、和反觀的能力基礎。所以,爸爸和媽媽同時參與共讀,對孩子的益處來說,已不是單選題,答案是「以上全對也全要」。
建議二、殊途同歸
同一本書,輪流採用兩種不同方式共讀,也是一個可試用的方法。但利用同一本書共讀,也常常會產生1歲兒只想命名書中事物,但3歲兒卻想靜心聽完該書內容的爭執。這時,成人可以以每一頁為單位,先以命名方式說給1歲兒聽,然後再唸該頁的本文給較大幼兒聽。這個方法,可讓幼兒同時享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喜悅,也接收到另一種反應和圖書語言。
這種利用同本書共讀,有可能產生的紛爭還包括:兩人都想擠進成人的懷裡:抱怨「你擋到我了」、「看不見」等因位置而產生的糾葛,或小幼兒自我中心地執意要翻到某頁.....。但這些紛爭,皆會隨著時間和練習,次數逐漸減少,幼兒彼此間也將學得更多的包容和妥協。只是別忘了,成人千萬別因這些糾紛斥責妞兒,因為幼兒會有樣學樣。例如,當他發現另一個幼兒有蹄矩情形時,他也會學大人斥責對方。反之,大人用言語和動作來導引,幼兒也終將學到以同樣的方式互相規勸。
建議三、各說各話
讓兩個孩子坐在成人的兩側,各自拿自己想看的書,成人則輪流為每人各唸一頁。這種輪替的方式,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因為當一個幼兒聆聽自己的該頁時,成人的手,還是可以幫忙另一個孩子翻頁或指物等.....或者成人也可以以簡單的口語,應和另一個孩子的問題。當然以這種方式共讀時,成人得要鍛鍊出眼觀八方、耳聽四野的本領。
這種輪流方式有一個要點﹒得請較大幼兒在你每唸臆完一頁後,自行翻至下頁。這個用意是給較大幼兒充分的時間,讓他以自己的速度去欣賞圖畫或反芻內容。
當然,這種各執一書的共讀,所產生的可能紛爭還包括:幼兒會覺得似乎別人的書比較有趣,而跑去另一邊搶翻他人的書。其實,成人對幼兒的這個行為可不必太過驚慌。幼兒是憑「感覺」來引發動作,這是他們的特質。從動機而言,只不過是感覺到「那裡有個有趣的東西」而想參與,因此,絕非故意使壞。成人只需了解他的用意,說明「喔!你也想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來看。」同時,別忘記向持有該本書的幼兒徵詢同意,也謝謝他的分享意願。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及願意分享,是一個長遠的學習功課,從共讀的經驗裡,幼兒也有機會作此練習。
圖書的解讀主人是幼兒!然而,當他們必須妥協自己的行為和意願時,成人此時考慮的不是削減幼兒的適齡閱讀行為,而是去考慮如何維持,並認可那些特質。改變的只是操作程序,開發的卻是孩子的等待和分享經驗,但閱讀的興眛卻不曾減少。當大人無法分身成兩人時,就讓合作歷程慢慢地滋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