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能夠自在地獨處,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小可以發展的,只要爸媽懂得引領孩子、欣賞孩子,當他自己玩得正起勁或專心看書、做事時,不任意干擾,孩子就比較能發展出獨自玩的能力

從小祈出生之後,媽媽一直都是親手照顧,平常雖然也要忙家務,可是媽媽總是以孩子為優先,花了很多時間和小祈一起看圖畫故事、一起玩玩具,也常帶他出門到公園玩耍或參加親子課程。最近,媽媽發現小祈有時候自己似乎一個人也能玩得很投入,媽媽心想:是因為小祈長大了嗎?好像不一定要媽媽陪著玩了呢!
      自己玩,就好像脫離襁褓改由雙腿自行走路一樣,是孩子邁向獨立的過程。孩子在自行摸索的過程,用眼睛去觀察、以腦袋解決問題、雙手並用嘗試各種可能性,不但可以玩出智慧,更同步獲得成就感。可是當父母的,心情總是不時在過與不及之中來回擺盪。雖然心知肚明孩子正在發展必備的能力,但也不免自我懷疑:老是一個人玩,會不會太可憐了?其實就跟大人一樣,孩子雖然平日需要社交生活,但能夠自在地與自己單獨相處,也是一種能力、一種享受。爸媽只要記得:當孩子對手邊玩具研究得正起勁時,不要突兀地去干擾,自然有助於孩子發展獨玩的能力。


發展獨玩能力關鍵:不干擾
      大部分時候,爸媽並不會任意打擾孩子,但有些干擾是不經意的。比方說,看到孩子自己玩得很好,爸媽於是趁機偷閒欣賞電視影片或者聆聽音樂,但突然冒出的聲響卻打斷了孩子專注力,於是原本自己玩得好好的孩子,又自動賴回爸媽身邊、要求陪伴。這情況尤其容晏雲生在天生氣質注意力分散度高、堅持度低的孩子身上。
      雖然鼓勵對於激勵孩字有相當正面的影響,但有時候也會淪為干擾因素。看著孩子乖巧地自己玩、或者玩出新把戲,爸媽內心欣慰溢於言表,一句稱讀很容易便脫口而出。但這對專心沈醉於獨玩的孩子而言,卻同樣是個打斷他思緒和樂趣的干擾,甚至還會養成孩子追求外在掌聲的習慣。所以,請爸媽暫時忍耐,等孩子玩完以後,再告訴他:「你剛才好棒,自己玩得很久。」或者「我發現你會畫圓圈圈囉,畫得很好呢!」


協助孩子體會獨玩的樂趣
      當孩子有過獨自玩的成就感,的確可以增強自己玩的動機,但是,在他體會獨自玩的樂趣之前﹒還是需要爸媽協助創造自已玩的正向體驗。
*建立「我能自己玩」的樂趣和信心
      面對新玩具,爸媽可以先讓孩子摸索一番,看能玩出什麼把戲。如果孩子始終沒發現「機關」,爸媽再動手玩給孩子看。玩的方式不用像指導手冊一樣,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明確地玩到孩子鐵定學會再放手,反倒可以先快手快腳地扭動按鍵讓音樂流洩、展示成果,然後再讓孩子嘗試一次。當孩子聽見樂音,就會隱約瞭解剛剛爸媽手指停留處就是關鍵,接著便使出他各種看家本領:按、壓、撥、轉……等「手段」,終於開心地發現:同轉的就對了!類似的成功經驗,將會建立孩子「我可以自己玩」的信心。
      至於孩子已經熟悉的舊玩具,爸媽可以誓試跟著孩子一起玩出新玩法,譬如偶爾拿孩子的布偶來演出孩子喜歡的故事角色。雖然故事聽老了、玩偶玩膩了,可是當已經被認定是某個角色的玩偶搖身一變成為另一個故事的主角,將同時為爸媽和孩子創造新的體驗。演完一遍之後再來個角色大風吹,又可以玩很久。

*陪玩一段,適時發揮觀察角色
      和孩子玩玩具時,一旦孩子被勾起興趣、專注力被移轉到玩具,爸媽可暫時退居觀察角色,讓張子自己多方嘗試。一方面瞭解孩子現有的能力:為什麼玩不出來?「結」打在哪裡?當孩子求助時,只要給個關鍵提示,他就能做得很好。另一方面也可悄悄計算:孩子能自己玩多長一段時間?當孩子開始自己玩時,爸媽也可以把握時間看看自己的書、做點自己的事。
      當然,孩子一發現爸媽在「偷懶」,一定會過來要求陪玩。這時可以說:「你剛剛自己玩得很好啊!再玩一下,等我把這段看完。」或者再構思出另一種玩法,重新引起孩子對玩具的興致,自然能延長他自己玩的時間。
*創造獨自玩的機會
      爸媽可以從孩子出生起,便適時創造孩子自己玩的時機,比方在他的床頭放置懸吊玩具,當孩子睜眼醒來看到眼前的玩具,如果不是肚子很餓、身體極度不適,或許會自己玩一陣子。2歲之前的孩子通常還有點黏大人,要孩子自己一個人獨自在某個房間自己玩耍,並不容易。當爸媽有要事在身時,可以跟孩子說明:「媽媽等一下要煮飯,請你自己玩,好嗎?」

 

為孩子挑選適合獨玩的玩具
      當你要讓1歲以下的孩子練習自己玩的時候,記得先為孩子挑選「比較好玩」的玩真,讓孩子坐在看得見媽媽的地方玩耍,還在建築安全感的他才能玩得安心、玩得久一點。所謂「好玩」的玩具,指的是比孩子現有能力難一點、玩法比較多元的玩真,例如形狀盒,孩子不但可以把它當成積木堆高高,也可滿足「拿出來、放進去」的樂趣,除此之外,還能進階學習形狀分類。等滿2歲後,孩子多半能自由選擇喜歡的玩真,不想玩了,他便會自動更換。另外,扮家家酒,也是培養孩子獨玩能力的最佳遊戲之一;不僅能幫助孩子整理與重視自己的生活經驗,透過多種角色的創意扮演,孩子的語言也會進步不少。
      有時候爸媽也需要適度「示弱」。比方真的很累、感冒身體不舒服時,就不要逞強。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好累喔,你自己玩一下,讓媽媽休息。」吃藥時請孩子當個貼心小幫手,讓他「具體」感受媽媽真的很虛弱,孩子也會學著成熟,安靜地自己玩、自己看書。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同理心和獨立性日益發展,孩子便愈能享受獨自玩的樂趣,也留給彼此更多的空間。

本文摘自學前雜誌2009.2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