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信禎(寊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講師)

孩子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呢?我們可以先從動作發展來說。出生之後,寶寶就忙著學習運作他的身體,如轉頭、踢腿和出現一連串的反射動作。在3歲以前,這些隨意的動作則會逐漸發展成為有意的使用特定部位,如:有目的的翻身或以手來拿取物品。這些動作技能,我們不需刻意教導,但要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以幫助寶寶在重複的互動中學會控制動作,對:寶寶最愛玩的遊戲~把物品由高處往下丟。
等到孩子的「物體恆存」概念發展完整(約至2歲,即知道某件物品或某個人雖然看不到,但仍然存在。)這也是他知道自己是獨立於物體之外,開始有「自我概念」的階段。這時,或許他早已學會用口說語言來表達意義。如說「ㄋㄟㄋㄟ」表示「肚子餓了,我要喝奶」:或說「汪汪」時,則表示「有一隻狗狗在那邊」。甚至,孩子開始喜歡為生活周遭的所有人、事、物命名,因而了解每種事物和概念都有一個名稱,也逐漸學會用符號來表示。這個時候,當然也是孩子認識自己身體部位的最佳時刻!
觀察寶貝特性,找出學習時機
身為一個照顧者,要如何從動作、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來幫助1~3 歲的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呢?
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請爸爸媽媽仔細觀察家中寶寶獨特而具個別性的發展階段和能力,進而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以幫助其適性「發展」。在此,我提出生活中可實際進行的小活動和經驗,也建議爸爸媽媽隨自己的生活習慣或寶寶的個別性而調整。

從唱歌、說故事學會身體部位
從唱歌和故事學習,孩子輕鬆又自在。對孩子唱「兩隻老虎」時,可帶動作並隨歌詞不同(改變身體部位名稱)而變化,以幫助孩子透過歌唱認識身體部位。又如「捏包子(壓壓鼻子)、戴帽子(摸摸頭....」「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可以邊念邊伸出手指頭,念到「心肝寶貝」時,再一把抱住孩子,同時也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溫暖。
若家中有動物的圖畫書,可告訴孩子:「這是長頸鹿的脖子」、「大象的大耳朵」...... ,或因應他注意到的圖而告知。如:孩子每次翻到《斑馬》這本書,就會指著斑馬露出的牙齒和舌頭,然後模仿牠張大嘴巴,並發出一個聲音。這是孩子感興趣的,就可以指著圖告訴他: 「那是斑馬的牙齒、舌頭啊!寶寶的牙齒在哪裡?舌頭在哪裡呢?」之後,爸媽露出自己的牙齒、舌頭給他看,也摸著孩子的牙齒告訴他:「寶寶的牙齒在這裡啊!」

在生活中重復溫習很重要
對照唱歌或故事裡的學習,生活中,在孩子吃東西時也告訴他,要用牙齒咬一咬(同時示範給孩子看) ,並在吃完飯後幫他清洗牙齒。長期下來,孩子就會認識牙齒、舌頭了!
洗澡和穿脫衣服時,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更多身體的部位,如對孩子說:「肚擠在哪裡呀? 」若孩子還不知道,我們就指出自己和孩子的。洗腳丫時,可以告訴孩子:「要抓著媽媽的肩膀,才不會跌倒唷!」幾次之後,孩子不但會說「肩膀」,之後要穿褲子、穿鞋或洗腳丫,也會
知道要抓住「媽媽的肩膀」這樣的對話和引導,還可以讓孩子學會區分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而幫孩子換穿衣服時,則可以玩躲貓貓的遊戲。當孩子的頭伸出領口,即開心的說:「ㄐㄧㄚ!」或是配合他的手在找袖口的動作而一邊唱著: 「手在哪裡? 」 等孩子把手伸出袖口時,再繼續唱著: :「喔~在這裡!在這裡!」 相信嗎? 1歲多的寶寶也會有:「找到了!」的快樂心情喔!
另外,像孩子很喜歡看鏡子,尤其是當爸媽幫他改變一個造型峙,如洗了一個泡泡頭,或者是他開心、生氣的時候,就拿鏡子給他看。而孩子也意外發現鐵門可以反射,因而他會不時走到鐵門邊看自己的各種表情。時下很多爸爸媽媽喜歡用數位相機幫寶買拍照,我的作法是,把剛拍下來的照片或影片在當下重複播放給孩子看,因為重複能讓孩子的體驗更牢固。

了解身體功能,發現「我也會」
孩子一方面認識身體的部位和名稱,一方面也在學習怎麼控制和運用自己的身體。平日在家中,不妨經常放一些旋律優美、節奏輕快的音樂,陪孩子隨著音樂玩「身體遊戲J '如搖搖頭、拍拍手、扭扭屁股,等到孩子走路很穩、或會跑會跳之後,就能做難度較高的轉圈圈、隨著節奏跑跑跳跳!多次練習後,孩子會更了解如何運作身體,也更能控制自己的動作,例如:能夠蹲下來、能彎下身體撿東西。此外,藉用認識身體的相關玩真,如:娃娃或拼園,讓孩子練習指認或進行身體的排列組合,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這個階段也是學習自理能力的時期,當孩子練習握水杯喝水、用手拿湯匙吃東西等等,每做一項新的學習時,都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做新動作了。
透過實際參與生活中的遊戲、與成人快樂的互動,孩子的學習會更加好玩、有趣!當孩子得以順利的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逐漸展現獨立的能力,一方面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同時也在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語言和認知能力,因而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寶寶喔!

本文摘自2008.10月學前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63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